知乎被「小學生」佔領:只有它能救命?

低齡化——「小學生」佔領知乎

作為一名7年老粉,這已經是阿冰「第99次」卸載知乎了。

「知乎早已不是原來的知乎了」,阿冰言語間毫不掩飾對該平台的失望,「現在知乎上的人魚龍混雜,提的問題也是五花八門,回答的品質更是急劇下滑,刷十條有九條都是沒營養的內容,有時候實在刷不下去了我只能選擇卸載,眼不見為凈。」

據阿冰形容,近兩年來知乎在他眼裡猶如一根雞肋,食之索然無味,棄之又覺得可惜,所以他才總是在卸載——安裝——再卸載的模式里來來回回,無限循環。而之所以會造成如今這一局面,阿冰將其歸結為知乎用戶的低齡化。

眾所周知,隨著個人註冊制的開放,知乎的用戶規模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其用戶群體也相應地發生了改變,其中用戶日趨低齡化便是最顯著的變化之一。

根據知乎上的一項不完全調查統計,在知乎用戶中,15~25歲的用戶佔比達到了70%以上,其中95後用戶以53%的絕對優勢成為了知乎主力軍,而00後也以20%的佔比緊隨其後,此外,排名第三的也是90~94年出生的用戶,佔比為17%

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發現,目前知乎幾乎已經完全被30歲以下的用戶「佔領」,而由於95後、00後等年輕用戶的活躍,再加上該群體在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等方面普遍有所欠缺,素來以「嚴謹」和「理性」著稱的知乎也不可避免地變了味。

「現在知乎上越來越多的人自稱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小學生也不在少數,他們不但不好好回答問題,還總是發一些無腦抖機靈、抬杠以及宣洩情緒的內容和段子,但偏偏這樣的內容卻獲得了高贊,反而那些更專業的回答卻是要麼被噴要麼石沉大海。久而久之,不少曾經非常活躍的大V們都不怎麼回答問題了,有的乾脆就選擇了離開。」

說起知乎目前的現狀,阿冰表示十分惋惜和無奈,同時也很懷念知乎作為一個知識問答社區最開始的模樣。

「最初,在知乎上回答問題的都是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經驗和專業看法的答主,所以那時候大佬基本上都是真大佬,乾貨也都是真乾貨。而像我們這種半知半解的人從來不敢亂髮言,都是以一種崇敬的心態在知乎上學習知識,安靜看帖以及手動點贊才是一個合格知乎er的基本素養。」

由於知乎用戶低齡化導致的內容品質下滑以及社區氛圍變化,不少像阿冰一樣的大齡用戶紛紛選擇卸載應用,有的老粉甚至註銷帳號以示無聲「抗議」。儘管如此,阿冰心裡卻十分明白,曾經那個「烏托邦」式的知識問答社區已經回不來了。

去精英化——內容品質與用戶規模的博弈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一形容放在知乎身上尤為貼切。對它來說,多年來其平台的內容品質和用戶規模就好比一對「魚和熊掌」,二者之間從來都是一種此消彼長、互相排斥的博弈關係。

十年前,對標美國知識問答社區頭號玩家Quora,周源創辦了知乎,並宣稱「知乎將在垃圾泛濫的中國互聯網海洋中,用價值打造一條堅固的資訊護城河」。

為了維持平台的這一價值屬性,在最初長達兩年半的時間裡,知乎採用的都是封閉式運營,除了嚴格把控平台的內容品質之外,僅靠「邀請制」來實現用戶增長。

通過這種在用戶規模上的反潮流做法,知乎在早期成功吸引了張小龍、李開復、徐小平、王小川和keso等眾多大佬的入駐以及各個行業的高素質人群,並藉此打造了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精英知識問答社區。

這個時候的知乎,儘管用戶規模十分有限,但不可否認的是,將彼時看作是該平台內容品質的巔峰時期,恐怕一點都不為過。

變化發生在2013年春天的一個深夜,由於封閉運營導致知乎用戶增長陷入疲軟,周源與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開放公眾註冊,讓知乎為大部分人服務。

憑藉前期積累的品牌知名度,開放註冊後的知乎在用戶量上很快便呈現出爆髮式增長:短短九個月的時間,平台的用戶人數就由40萬迅速飆升至400萬,並在四年後突破1億;截至2020年12月,知乎的註冊用戶總數已經達到3.7億。

與七年前不同的是,儘管近年來知乎在用戶規模上實現了大幅增長,但讓該平台引以為傲內容品質卻也因為這股巨大流量的湧入而被逐漸稀釋,於是這才有了老粉卸載知乎、大佬悄然離去的故事。

毫不客氣地說,如今知乎由一個高端的精英知識社區淪落為一個大眾的互聯網資訊平台,用戶規模的大幅擴張肯定是罪魁禍首之一。

從封閉運營到開放註冊、從精英化知識社區到大眾化資訊平台……在知乎內容品質與用戶規模長達十年的博弈背後,我們可以發現,該平台無論是在產品定位上還是在運營決策上甚至在時機把握等方面都透露出一股「擰巴勁」。

首先,知乎從誕生之初就被打上了「精英」、「高端」、「小眾」等標籤,並且按照周源「打造資訊護城河」的這一說法,知乎一開始的確將平台的內容生產和品質把控當成了重中之重。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放註冊之前的知乎無疑是成功的。

但知乎的「擰巴」就在於既想維持「高端」、「精英」的品牌形象,又想吸引基數龐大的大眾用戶。

然而,隨著大量不同年齡、教育背景、思維方式以及認知水平的大眾用戶湧入平台,知乎內容品質下滑已經是一個肉眼可見的事實。甚至很有可能發展到最後,知乎反而變成了周源口中那個「垃圾泛濫的互聯網海洋」。很顯然,這與他創辦知乎的初衷完全相悖。

但事實卻是,周源也沒有其他選擇。如果他堅持維護知乎的「精英」形象並嚴格把控平台的內容品質和用戶規模,那麼知乎在很大概率上將變成一個知識問答版的豆瓣,並且將以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姿態在殘酷的商業現實中為生存尋找出路。

可以肯定的是,周源不是阿北——至少不再是阿北,這一點從他七年前在「內容品質」和「用戶規模」之間選擇了後者就可以看出來。從那時起,知乎就已經脫下了「理想者」的外衣,並且披上了「商業化」的戰袍,正式從一個知識問答社區轉型為一家大眾內容平台。

商業化——知乎的救命稻草?

知乎尋找轉型的目的十分明顯——藉助用戶規模的增長,實現平台的商業變現需求。但事與願違的是,近年來知乎在商業化方面做出的諸多嘗試都未激起太大的浪花。

2016年愚人節,知乎推出了一款問答產品——值乎,正式打響了商業化的第一槍,而周源也終於在產品上線前喊出了變現的口號。

不過可惜的是,首次涉足商業化的知乎在當時還略顯謹慎,並未將值乎作為一個重點發力方向。相反,果殼和微博等平台卻從該款產品中看到了機會,後者抓住時機先後上線了付費問答功能,並由此迅速打開了市場。

錯失良機後,知乎加快了商業化的步伐,於2017年組建了一支規模超過400人的商業化團隊,並逐漸將知識服務和商業廣告兩大業務作為主要的變現法寶。

彼時,知識付費風口正盛,知乎也開始加速在該領域的布局:先是推出了曾堅持不肯開放的機構帳號,後來又陸續上線了Live、書店、私家課、讀書會等產品,並由此搭建起了一套「知識市場」的產品體系。第二年,該體系再次升級為「知乎大學」。

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隨著知識付費的熱度開始下降,知乎的商業化嘗試也再次面臨挑戰。2018年底,關於知乎大規模裁員以及組織架構調整的消息開始不斷傳來。

2019年初,知乎再次將所有知識產品整合併推出了鹽選會員體系,此時帶領知乎商業化的兩駕馬車又變成了會員和廣告。

靠著電子書、影片、課程等內容對會員免費,知乎成功吸納了一批會員。但由於產品定位不清,會員的持續變現能力並不樂觀,而知乎後來推出的好物推薦、讚賞等功能因為等級限制,變現能力也同樣存疑。

從問答產品到知識付費、從知乎大學到會員體系……經歷了數輪與「知識」有關商業化嘗試之後,目前為知乎帶來最大收益的卻是有損平台調性的商業廣告。

但由於知乎過度依賴廣告收入,導致其在廣告對接和布局等方面很難保持克制,而品質低下又無處不在的廣告不僅會對平台日益下滑的內容品質造成二次衝擊,同時也會讓用戶的使用體驗大打折扣。

事到如今,即便知乎已經自降身價全面擁抱商業化,但在其略為難看的吃相面前,外界對該平台的造血能力卻仍然心存疑慮,這一點從知乎大V的數次出走就可以得到側面映證。

2017年3月,悟空問答用重金挖角了知乎的300名大V,並與其簽訂了內容專享條款,規定後者不能再為知乎提供內容。

2019年1月,知乎大V再次集體出走,入駐微博問答。不過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並非競爭對手的挖角行為,而是大V們的主動選擇,而大V們出走的原因也十分簡單——在知乎上很難賺到錢。

對知乎這樣的知識問答社區來說,優質的內容創作者一直都是平台的核心資產,而隨著大V們的數次出走,知乎的核心競爭力也隨之減弱。

近日,周源在知乎十周年大會上喊話創作者,表示將投入總價值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加大對後者的扶持。

但此話一出,卻立刻遭來群嘲,這是因為從投入的力度以及當前的時機來看,知乎想要重新奪回平台內容品質的主動權,顯然已經為時已晚。

成立十年,知乎經歷了初期的高光時刻,卻在平台內容品質與用戶規模的博弈中將天平偏向了商業化的那一端。

可惜的是,多年來的數輪嘗試並沒有為知乎打通一條可持續的商業變現道路,反而由此引發了平台用戶低齡化、內容品質下滑以及大V數次出走等一系列問題。

如今,知乎又被爆出上市傳聞,而資本的力量最終會成為知乎走出泥潭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嗎?

知乎被「小學生」佔領:要靠上市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