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春節不能回家 心態煩躁要崩?先看完這些
本文專家:臧寅垠,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不知道你有沒有出現過這些情況?
一直擔心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即使做了核酸檢測為陰性,仍然不放心;
每天都感覺心情不好,提不起精神,即使一天什麼都不做,也覺得很累;
反覆、持續地受到負面資訊的刺激,對疫情產生麻木、鬆懈的心態;
……
尤其是冬季以來,疫情又出現了局部的反彈,大家可能會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包括健康焦慮、過度清潔、疑病等問題。
那麼,針對這些心理問題,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今天就來說說。
疫情反彈會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 疑心重
擔心程度與實際健康狀況嚴重不符,常常會把正常的生理現象或異常感覺當作疾病來進行解釋,反覆就醫和反覆檢查也難以消除這種懷疑。
隨著懷疑程度的加重,會逐漸導致工作、學習和生活功能下降,長期持續則可能發展為「疑病症」,屬於軀體障礙的一種。
- 抑鬱情緒或抑鬱狀態
受疫情反彈的後續影響,有些人不得不上在家辦公、上網課等等,他們可能會因為工作業績、學習成績不理想而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這種狀態在未能復工、復學的群體中比較常見。
具體包括情緒低落、精力疲乏、注意力下降、睡眠障礙、食慾下降等,如果此類癥狀嚴重,也可能會逐步發展為抑鬱症。
所以,一旦出現此類感受,且持續長時間沒有改善,那麼請及時就醫,或者撥打當地心理熱線求助。
- 麻木、鬆懈的心態
由於防疫、抗疫已成常態,戰線拉得較長,也有一些民眾在面對疫情反彈時會表現出習以為常的心態。
在這種心態的主導下,人們很容易出現鬆懈的行為,則有可能會加重疫情的反彈。
另外,也要格外注意,時刻提醒自己做好防護,積极參与到全民抗疫的戰鬥中來。
春節不能回家,整個人都覺得不好了?
春節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全國就地過節的民眾不在少數。
如果因為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而感到沮喪、失望,那麼我們可以嘗試從心態和行為上調節。
- 在心態和認知上,要對就地過年予以理解
因為返程中與人員的接觸會間接地給家人帶來風險,尤其是老人。所以,這是不得不做出的防疫辦法。
而且,國家新冠疫苗正在逐步接種,疫情防控形勢也會好轉,相信抗疫的勝利就要接近了!
- 在行動上,即使是就地過年也要減少人員聚集
難得有一段獨處的時光,可以靜下心來學習一些技藝或者培養好習慣,如烹飪、健身、讀書、寫作等等。
通過網路、影片時刻跟家人保持聯繫、維持親情,一起期待著見面的那一天!
長時間居家產生煩躁情緒,怎麼辦?
居家學習模式可能會給學齡青少年、兒童帶來煩躁、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
面對這些情緒,最重要的首先是不要自責、否認。家長也不要因為孩子的狀態不好就加以責備。
接下來告訴大家如何正確、有效地處理負面情緒。
1、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並知道這種情緒的來源。
例如,一些同學會因為難以靜下心來學習而焦躁,或者是因為無法堅持學習計劃而對未來的成績感到焦慮,又或者是因為在家不能自律,過長時間玩遊戲而感到自責、愧疚。
2、嘗試接納這些情緒,看到它的價值,因為它可以提醒自己做出改變。
3、通過行動來調節。
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感受,可能會發現大家都有類似的問題。這時,你就不再因為覺得自己總是「做不好事」、「達不到要求」而自責。同時,從小事做起,逐步增強對自己的「掌控感」和「效能感」來開啟良性循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非常重要。
如果家長看到孩子的學習狀態不好,第一反應就是責備、諷刺、訓斥的話,通常只會加重他們的負面情緒,並不會真正有效地幫助到孩子,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分析情緒的來源。
如果孩子們在家的狀態實在很差,也不需要過度勉強。可以多做一些有趣的家庭活動。比如包餃子、做遊戲、打牌等,做到有效、高品質的陪伴,轉換心情。
總是覺得自己消毒不徹底,怎麼辦?
對於一線醫務工作者來說,因為是高風險暴露人群,有這樣的擔心是正常的。
接納自己的情緒,但要注意這種思維和相對應的行為的「度」。
比如,如果部分醫務工作者的這種擔心、焦慮的想法已經使他們產生了一些嚴重的、不必要的清潔行為。
每5分鐘就要用酒精消一次毒;
不與其他人進行必要的接觸;
即使已經在做別的事情,還是忍不住的去回想之前消毒和洗手的行為;
……
且這些行為已經引起了個體的痛苦感受,想要停止卻不能阻斷,並達到較高的嚴重程度和較長的持續時間。那麼,可能需要去心理專科就醫求助,檢查是否符合「強迫症」的診斷標準。
建議一線的醫務人員做好以下幾點:
1、定期做好體溫和核酸檢測,如有不適,就要及時就醫求助;
2、注意勞逸結合,醫院也做好關鍵崗位輪休;
3、多做一些放鬆活動,如深呼吸、聽音樂、簡單的鍛煉等,這樣擔心、焦慮也會逐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