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 2019 年 11 月 27 日
- 筆記

新智元報道
來源:知乎、個人主頁等
編輯:肖琴
【新智元導讀】最近,中南大學一名90後特聘教授火了: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31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齊教授致力於將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應用於傳統礦業領域,所發表論文也多與AI相關。如何評價這位90後教授?來新智元 AI 朋友圈和AI大咖們一起討論吧。
「90後」教授、博導越來越多,刷爆朋友圈的同時,也刷新著大家對「牛人」的認識。
近日,又有一位90後學者火了:92年出生,本科畢業後3年讀完博士,博士期間發表40餘篇SCI (一作/通訊 31 篇),畢業即獲聘成為985高校特聘教授。
他就是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特聘教授——齊沖沖。
齊沖沖個人主頁:http://faculty.csu.edu.cn/qichongchong/zh_CN/index.htm
齊沖沖的專業研究領域是礦業工程,主要從事礦物/採礦方面的相關研究,同時還致力於將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的技術應用於礦業領域,所發表的論文不少與機器學習/神經網路相關。
「3 年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40 篇」這一點,讓齊沖沖教授成為熱議的話題,讓人膜拜、羨慕的同時,也有人表示懷疑。

本科畢業後3年拿下博士學位,發表SCI論文40篇
2016年,齊沖沖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從中國礦業大學採礦專業本科畢業,隨後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資助,前往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讀博。
博士專業是土木工程,讓人驚嘆的是,齊沖沖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學業,今年10月博士研究生畢業。

齊沖沖的教育經歷
據悉,齊沖沖博士期間的導師是西澳大學Andy Fourie教授和Guowei Ma教授,Andy Fourie教授是西澳大學土木、環境與採礦工程學院學術帶頭人。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齊沖沖於2019年達到博士學業要求,順利取得工學博士學位。
博士期間,齊沖沖一直從事礦物/採礦方面的相關研究,同時也一直致力於將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的相關技術應用於傳統礦業領域。
也正是在攻讀博士期間,尤其是在2018和2019年,齊沖沖開啟了發表論文的「開掛模式」,共發表/接收SCI論文40篇,其中一作/通訊31篇,已發表/接收SCI總影響因子近150,在Google Scholar的總引用超過600次。

齊沖沖的Google Scholar
CS跨行碾壓?「論文自引多,水分大」遭質疑
3年40篇SCI,圍觀網友艷羨的同時,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疑問點主要在於:
- 短時間內發這麼多論文,品質是否可靠?
- 研究方向跨度大,得益「AI光環效應」?
- 高校人才評判機制過度唯SCI論?
- ……
對於論文品質,非同專業領域不好評價。有人表示,經過專業評審發表的SCI,而且發表論文中包含多篇本領域的top & 高影響因子期刊,以及多篇一作/通訊SCI被選為ESI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相關研究成果被中國外主流媒體報道,品質應該可靠。

被引數top 5的論文
而且,40篇SCI文章完全可以證明他的努力和能力。
不過,也有人指出這些論文的合作作者的重複度很大、自引次數多等問題。
例如,發表論文中被引數最多的一篇是題為」Recycling phosphogypsum and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waste for cemented paste backfill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被引54次,經粗略統計,其中19次為自引。

Google Scholar顯示的該論文的被引情況第1頁
研究方向跨度大,也有人指出齊沖沖「不專」,而是得益於「AI光環效應」。

齊沖沖的研究方向
知乎用戶「Dylan」評論道:
很贊同「CS跨行碾壓」這一說法,「CS+」大部分會有大量成果。 其實現在,如CS和Math的研究人員,純研究理論演算法的,成果發表在期刊並不是很多,大部分成果都會發表在相關領域的高峰會上,所以CS的期刊文章並不是很多。一方面是,純研究理論演算法在某種程度上,並沒有具體應用對象(如實際應用場景和數據),現有大部分數據都使用經典的數據集。另外,相關領域的期刊並不是很多,反而是各種高峰會「鋪天蓋地」,而能夠在這些高峰會大部分都是「大牛」的團隊及成員。
反而,這幾年將CS相關技術,特別將CS與到醫學、生物、材料、機械學等工程學科相交叉,反而更容易出文章,特別是將ML、AI以及BC(Block Chain)等CS中的新興技術與實際工程問題相結合的研究。主要是相關研究者,擁有具體的實際應用場景,及其對應的「數據。另外,各個工程領域的期刊也比較多,而且期刊編輯也對相關方面的文章很感興趣,估計是受到「AI的光環效應」的影響吧。
知乎「匿名用戶」的評論也提到「ML跨行降維打擊」:
的確存在ML跨行降維打擊的情況。其Google學術上的論文,很多標題上都有「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Machine Learning」,這在真正意義ML領域的論文上是難以想像的,說明礦業工程仍是一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處女地,未來幾年模仿他類似的論文將出現井噴現象,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總結道:
所站立場不同,對其工作的評價就不同。站在礦業工程的立場,他可能是該領域第一批吃ML這隻螃蟹的人,因此在老一輩學者看來其工作很有趣;但是站在機器學習的立場,其工作的創新性就顯得不強; 在ML論文量飽和之前的這幾年,他的成功對該領域的學生仍具有指導作用;
根據其個人簡歷,齊沖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膏體充填,水泥水化機理,計算化學,環境保護等,主要技術手段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數值模擬,實驗等。在國際上提出了「智慧充填」的概念並進行相關研究,在該方向發表了高水平的SCI論文並進行了專利申請。同時作為該領域的推廣者,積極推進礦業大數據的建設以及國際合作。相關研究成果被中國外主流媒體報道。
發表論文中包含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Minerals Engineering,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top & 高影響因子期刊。根據ESI最新統計,先後有多篇一作/通訊SCI被選為ESI高被引論文和熱點論文。
齊沖沖為國際土力學協會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分會專家委員會成員以及多個國際學術協會會員;被SCI期刊『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邀請為特刊主編/編委。現為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期刊編委, SCI期刊『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期刊編委,以及EI期刊『Recent Patents on Computer Science』期刊編委。
齊沖沖還受邀作為國際會議『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會主席及編委會主席,國際會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 Experimenta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s』分會主席,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Energy Systems』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10餘個國際會議的專家委員會成員。被10餘個會議/研討會邀請做特邀報告。為10餘個SCI期刊以及國際會議的特邀審稿人,為SCI期刊審稿50餘次。被評為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Powder Technology, 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SCI期刊的傑出審稿人,曾獲西澳大學交流獎學金, 江蘇省本科學位論文二等獎等獎項。
新智元的讀者朋友,你怎麼評價這位「3年40篇SCI」的90後特聘教授?
參考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632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