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結
前言
這是集溫柔、美貌、可愛、善良、才華與一身的S君推薦工具書,感謝她的無私分享,希望她一直開心,僅有的兩根特殊頭髮能夠恢復原樣。
《孫子兵法》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簡單的理解,就是戰神打起戰來太容易,以至於沒留下啥顯赫的偉績。
最好的管理者也一樣,帶的團隊平衡運行、持續增長,以至於太過平靜在外面看來就像老子說的水一樣。
彼得·德魯克,被稱為「現代管理學之父」,本書是他其中一部秘籍。不同於一般的管理書籍通常只講如何管理別人,本書講的則是如何通過自我管理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核心理念: 管理者工作必須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要做到卓有成效,僅靠天資聰明、工作努力或知識淵博是不夠的,還得親自實踐。
紙上談兵的都是辣雞,胖子教你減肥不要信,瘦子教你練肌肉也不要信!
所謂效率,就是「把事情做對」(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對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
秘籍
一、重視時間的利用
時間是一項最稀有的資源,也是最特殊的一項資源,並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我們已經失去的時間。(也沒有精神時光屋)
但是,做任何事都少不了時間,有效的管理者非常珍惜自己的時間,而人往往是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時間的。
心理學實驗證明,把人關在黑房間里,很快他就會散失對時間的感覺。
黑暗中,絕大多數人也能保持空間的感覺,但是在密閉室內,即使有燈光,也無法估計時間的長短
有效的管理者會
- 估計有多少「自由時間」,然後保留足夠份量的一段連續性的整塊時間
- 記錄時間,診斷時間
事實上很多管理者都有一個小本子記錄,無論是自己還是通過秘書
有了時間耗用,每月便能定期檢討,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 找出什麼事根本不必做,做了也完全是浪費時間,於最終成果無助
- 時間記錄上的哪些活動可以由別人代為參加又不影響效果?
- 誠懇地問下屬,做了哪些浪費他的時間又不產生效果的事情?
浪費時間的活動
- 人員過多。
有時候人員太多,反而沒有有效性,大家的時間可能沒有花在工作上,而是用來協調人員之間的關係了。 - 會議太多。
一個組織如果經常要以會議方式來共同工作,說明組織是不健全的。管理者的時間,絕不能讓開會佔用太多
二、重視對外界的貢獻
重視貢獻,就是重視有效性。
他們並非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為成果而工作。
他們不會一接到工作就一頭鑽進去,更不會一開頭就探究工作的技術和手段,他們會首先問:「別人期望我做出什麼成果?」、「對於我服務的機構,在績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麼貢獻?」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有效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 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水準、工作標準及其影響
- 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包括對上司、同事和下屬
- 各項管理手段的應用,例如會議或報告等
可是大多數管理者的視線都集中在下方,他們重視勤奮,但忽略成果。(考勤加班給我搞夠了!讓我對上面有交待,這就是惡性循環,暫時無解)
知識工作者並不生產實物,而是構想、資訊和觀念。他需要了解別人的需要、別人的方向、別人的限度和別人的理解,以使別人能夠應用他的成果,這樣才能讓他的工作卓有成效。
管理者擁有良好的關係,絕不是因為他們有「與人交往的天賦」,而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和人際關係上都注重貢獻,這才是真義所在。
三、用人之長、容人之短
鋼鐵工業之父卡內基墓志銘:「這裡躺著的人,知道選用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
世界上確實有多才多藝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太少,大部分情況我們還是得用人才的亮點。
達芬奇多才多藝,堪比外形人,到最突出的成就是繪畫
歌德的詩如果沒傳下來,即使他對光學和哲學再有研究,也不見得能在百科全書找到他的赫赫大名。
注意事項:
一個職位如果先後由兩人或三人擔任都失敗了,這肯定是一個無法勝任的職位,這個職位必須重新設計。
四、要事優先、一次做好一件事
重要的事情先做,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first things first,do one thing at a time
這個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樣。無需多言
確實有人能在同一時間內交替進行做幾件事並且保持高效率,但是這樣的人極其稀少。
比如莫扎特,能同時作曲數首,並且每首都是傑作,眾所周知,他是神童。
其他一流的作曲家,如巴赫、韓德爾、海頓、威爾第等人,都只能同一時間專心於一曲。
他們得在完成一曲之後,外著手另一曲。
我們連大師的級別都夠不著,還想像莫扎特那樣,是不太可能的。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甚至不做,兩種事都做,反倒會一事無成(老老實實單執行緒吧!)
核心:
- 判斷出什麼是要事,每次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結果是所用的時間比別人少的多。
- 完成一件事後,會根據情況的變化,再決定下一步的優先事項。
五、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他們知道一項有效的決策,總是在「不同意見討論」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它絕不會是「一致意見」的產物。
他們知道快速的決策多為錯誤的決策,真正不可或缺的決策的數量並不多,但是一定是根本性的決策。
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
1.了解問題的本質,如果問題是經常性的,建立規則或原則的決策才能解決
2.找出解決問題必須滿足的邊界
3.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後再考慮是否必要退讓或妥協,以讓決策能被接受
4.決策方案必須是能貫徹的行動
5.執行的過程中重視回饋,以印證決策的重要性。
有效的決策,重心在於合理的行動,有兩項指導原則
- 如果利益遠大於成本及風險,就該行動
- 行動或者不行動,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最近搞管理捉襟見肘,斷斷續續抽空看了下,這本書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還得有個持續訓練、融會貫通、人劍合一的過程,再次感謝忒修斯之船!S君你好棒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