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是怎麼買遊戲機的?這個問題看得我血壓都升高了
前段時間小發逛知乎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
讀完問題之後,小發露出了 「 地鐵老人看手機 」 的表情,坐在旁邊的同事還以為我出什麼事了。。。
不過小發覺得這應該是一位非常年輕的玩家,可能難以想像當時我們接觸遊戲的環境。
先回答一下這個問題:2010 年的人們不僅能夠買到 PlayStation 遊戲機,而且樂趣也絲毫沒有減少。
就是。。。步驟比較多。
現在的人們,玩手游可以直接去商店下載,PC 遊戲可以去 Steam 可勁兒逛,主機遊戲也可以在網上購買自己喜歡的實體遊戲,PS4 的港服商店甚至還支援支付寶。
但是在十幾年前,主機遊戲的門檻比現在還是要高點的,首先你得搞到一台遊戲機。
知乎上面提到的 2010 年,正處於 PS3 的生命周期之內,那個時候主機確實在中國大陸不太流行,PS3 或者 Xbox 360 主機相對來講還算是個新鮮玩意兒。
PS3 Super Slim ▼
不過有一種遊戲機相比之下卻已經在我們之間流行了起來,那就是 —— PSP 。
PSP 是索尼於 2004 年推出的一款 PlayStation 掌機,除了玩遊戲之外,還可以聽歌、看影片和上網等等。
索尼前董事長平井一夫與 PSP ▼
當時的中國大陸玩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 PSP2000 和 PSP3000 了,它們分別是索尼在 2007 年和 2008 年推出的改良版 PSP 。
PSP3000 ▼
小發第一次接觸遊戲機就是家裡的 PSP2000 ,後來又用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零花錢買了一台來路不明的 PSP3000 。
而搞到遊戲機的途徑,其實就是老家的電腦城。。。
不過說是電腦城,倒不如說是一家家小商鋪組成的電器市場,這些由個體戶租下來的商鋪中,有那麼幾家就是賣遊戲機的。
小發那時候並不清楚這些小店的老闆是怎麼搞到 PSP 的,只知道這裡能買到遊戲機,就像是遊戲中的商人一樣。
後來小發才知道,PSP 根本就沒有國行版本,自己和周圍人的 PSP 是清一色的水貨。。。
你問網購?那時候網購真的沒這麼流行,大家還是非常依賴實體線下店。。。
當我屁顛屁顛從電腦城搞到了遊戲機之後,就要想辦法開始搞遊戲了。
PSP 的遊戲載體和和 PS4 相同,也分為數位版和實體版兩種。
實體版也就是光碟版,PSP 採用了索尼特製的 UMD 光碟,有些差友可能沒見過,小發在這裡貼一下示意圖:
儘管 PSP 的尺寸和現在的智慧手機相似,只有厚度相差較大,但還是能從背面塞進一張光碟,用現在的眼光來看,PSP 可以說是充滿了機械的質感 ( 還有文藝復興 ) 。
但是在那個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為正版遊戲買單。。。
那個年代盜版遊戲橫行,人們基本上都會選擇從網上下載破解版遊戲而不是購買遊戲光碟。
如果差友們以前下載過盜版遊戲的話,應該對遊民星空和遊俠網等網站並不陌生,而對於 PSP 這類遊戲機來說,搜尋遊戲的最佳地點就是電玩巴士。
在當時,包括小發在內的一票窮學生都是在這樣的網站上面下載遊戲的,如果沒有的話就去論壇上面找資源或者漢化之後的遊戲。
不過現在再去電玩巴士上面找到 PSP 的遊戲資源,點進去已經 404 了。。。
但有了遊戲還不行,你得先把 PSP 破解了才能玩破解的遊戲。。。
這個時候就要開始刷機了,整體上講和手機刷機異曲同工,首先將 PSP 升級到對應的系統,然後再利用破解程式把 PSP 破解掉,這樣才能往裡面複製破解的遊戲。
5.50 普羅米修斯系統▼
而且這其中有很多玄學操作,什麼系統版本對不上啊,刷機莫名其妙失敗啊,破解總是出問題等等。
這個過程可以說是時代的眼淚了,現在哪還有人專門破解遊戲機,都是趁著打折去商店下下來玩 ( 要支援正版啊同學們 ) 。。。
但這也是小發覺得很可惜的一點,假如我之前玩過一款盜版 PC 遊戲,現在我可以去 Steam 上面補票,或者各種各樣的數字遊戲商店。
但是 PSP 連國行都沒有,就算買實體遊戲光碟,淘寶上面也快銷聲匿跡了。
如果特別想補票的話,要麼在二手平台看看能不能淘到遊戲,要麼就只能親自跑一趟日本了。。。
大阪的二手遊戲商店,一份 PS2 遊戲僅售 100 日元,約 6.2 元▼
現在遊戲機有了,遊戲也有了,那要是遇到卡關了咋辦?
比起網上的攻略,還有一種更加傳統的紙質攻略 —— 雜誌。
2010 年還沒有 4G 網路,儘管互聯網的普及程度也很高了,但紙質內容仍然擁有一席之地。
《 電腦遊戲攻略 》《 遊戲機實用技術 》《 大眾軟體 》《 電子遊戲軟體 》 等雜誌都是當時能夠買到的雜誌,可惜其中有一些雜誌已經停刊了。。。
《 電子遊戲軟體 》 於 2012 年停刊▼
儘管現在的玩家已經傾向於網上搜索攻略,但 《 遊戲機實用技術 》 現在仍然在推出雜誌,並且由於積極擁抱互聯網,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微博和公眾號,還可以購買電子版雜誌。
2010 年距離我們已經過去了 12 年,回想起那段時間的遊戲時光,用一個詞來總結的話就是 「 折騰 」 。
從遊戲機到遊戲,再到交流和資訊,這是一個從線下到線上的過程,線上環境無疑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主機遊戲了,這是好事。
10 多年前,中國大陸沒有正版主機遊戲市場,我們不太可能在商超直接買到遊戲,遊戲專賣店也都是倒騰水貨為主,很難像國外那樣開連鎖店。
因此在電商沒那麼發達的時候,中國大陸的主機遊戲文化有這麼一個衍生物 —— 電玩店。
開電玩店的老闆往往自己就是個愛好者,買賣遊戲機、遊戲光碟以及配件不說,還會各種奇技淫巧來幫顧客解決各種問題。
基本上那會兒玩主機的都認識那麼個關係很好的電玩店老闆,當時電玩店也不多,一家電玩店的來往顧客往往很固定,一來一去都是與同好們打交道的回憶。
其實一開始的提問對於老玩家來說,與其說是槽點多不如說是回憶多。
玩到遊戲真不算多難,但小時候的鑽研熱情,以及在往來電玩店時收穫的人情味,說實話還挺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