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或提前10年達到峰值

  • 2019 年 11 月 27 日
  • 資訊

11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18年全球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達百萬分之407.8

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水平相當於工業化前水平的147%,與2017年的水平相比進一步增長,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這種長期增長的趨勢意味著未來人類將面臨越發嚴重的氣候變化影響,包括氣溫升高、極端天氣、水資源壓力、海平面上升以及陸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等。

氣象組織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水平在2015年就已經超過了百萬分之400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重要基準值。2017-2018年間,二氧化碳的增長速度超過了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地球上一次出現類似目前的二氧化碳濃度還要追溯到300-500萬年前,當時的氣溫要比現在高出2-3攝氏度,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0-20米。

氣象組織援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數據指出,自1990年以來,長壽命溫室氣體的氣候增溫總效應增加了43%,這一增長中有82%是由二氧化碳所引發

甲烷(CH4)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長壽命溫室氣體,對增溫效應的貢獻約在17%左後。地球上約有40%的甲烷通過濕地和白蟻等自然來源進入大氣,其餘的約60%則來自畜牧、水稻種植、化石燃料使用、垃圾填埋和生物質燃燒等人類活動。

2018年全球大氣甲烷濃度也創下新紀錄,約為十億分之1869,是工業化前水平的259%。2017-2018年間的甲烷增加值為過去十年來的歷史第二高。

一氧化二氮(N2O)對增溫效應的貢獻約為6%,同時還會破壞大氣的平流層和臭氧層,使人類失去抵禦太陽紫外線直接輻射傷害的重要“保護傘”。

全球約有六成的一氧化二氮從海洋和土壤等自然來源排入大氣,其餘四成則來自人類活動,包括生物質燃燒、化肥的使用以及各種工業流程等。

2018年大氣中一氧化二氮的濃度為十億分之331.1,是工業化前水平的123%

《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內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世界需要在2020年達到溫室氣體排放峰值。

但據最新數據顯示,如果維持目前的氣候政策和國家自主貢獻水平,預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30年都無法達到峰值,更不用說是2020年了

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或提前10年達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