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幹什麼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你屁股癢了嗎?」「昨晚上睡覺磨牙的是誰?」

說到這裡,不少80、90後可能想到一句恐怖的話——「你肚裡是不是生蟲子了」,然後就被要求服下味道很奇怪的寶塔糖用以打蟲。

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幹什麼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看到這張圖,就想起了它的味道

當然,還有很多小夥伴會親眼見證自己拉出小蟲子的畫面。

沒有見過的同學請看一下新加坡電影《我們的故事》,電影中人徒手拉出兩條蛔蟲的場景,那是相當讓人「噴飯」的(這裡就不配圖了,感興趣的可自行搜索查看)。

蛔蟲是80後和90後的童年陰影,今天,我們聽到蛔蟲二字還是心有餘悸。但是當我們回顧人類與蛔蟲的接觸史,會發現有不少科學家和志願者為了戰勝蛔蟲,特意吃蛔蟲……

蛔蟲潛伏史&人類首次記載

蛔蟲,屬於線蟲動物門線蟲綱蛔目蛔科,是人體腸道內最大的寄生蟲,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其患病率高達70%以上,兒童患病率高於成人。

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幹什麼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蛔蟲(左邊雄性,右邊雌性),圖片來源見水印

從幼蟲進入人體到開始產卵需要兩個月,成蟲壽命約一年。

2019年《寄生蟲》雜誌報道,在史前美洲豹大便中發現蛔蟲蟲卵,這與發現標誌著蛔蟲出現的歷史最早可追隨到16570~17000年前。

世界上首次記載蛔蟲病是在1800年前,出自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文中指出蛔蟲進入膽道和腸道之間不適應,運動劇烈,使人出現嘔吐,煩躁之狀,後服用「烏梅丸方」,麻痹蛔蟲,緩解了病情。

後來在宋代《顱囪經 · 雜症》中記載了具體的驅蟲、殺蟲之方。

蛔蟲生活史&科學解剖蛔蟲史

那麼,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外科手術為主的國外科學家們,又是怎麼對待蛔蟲的呢?

18世紀初,科學界通過解剖蛔蟲,藉助顯微鏡觀察,發現蛔蟲可能是卵生的,而不是像當時盛行的「生命自發說」說的那樣,是由於食物腐敗產生的。

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幹什麼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蛔蟲卵

每一次打破現有的常識都絕非易事。

為了證實蛔蟲可能是卵生的,1855年德國寄生蟲領域先驅科學家庫肯麥斯特(F. Küchenmeister)將蛔蟲卵喂狗,結果並沒有在腸道中發現蛔蟲,實驗失敗。

後來德國的醫生莫斯勒(F. Mosler),盧卡特(R. Leuckart)、法國的醫生戴紋(C. J. Davine)先後用各種動物以及兒童做實驗,也沒有收穫。

直到1868年,生物學家阿特伯格證明了哥式蛔蟲卵在鴿子體內發育成成蟲之後,更多的科學家也紛紛用各種動物做實驗,證實了這一觀點。

還有很多科學家為了親自證實這個觀點,將自己作為實驗對象,參與了蛔蟲卵生的證明當中。

比如,義大利學者格拉西(B. Grassi)一次吞下上百枚蟲卵。雖然在22天後發現了蟲卵,但是蟲卵發現的時間太短,被認為是之前就吃了不潔的食物,證明失敗。

而參與這場「豪飲」蟲卵實驗的,還有下圖中的這些科學家。

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幹什麼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圖片來源於廖俊林-《百年科學蛔蟲宴》

為什麼有的人或動物吃下蟲卵就會在腸道中發現成蟲,而有的人或動物就不會呢?

帶著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始了第二次探索。

1961年,英國學者斯圖爾特(F. Stewart)在對老鼠肺部進行解剖時發現了蛔蟲幼蟲,當時,部分科學家提出,人類只有吃了經過嚙齒類動物口水沾染過的食物才會引發蛔蟲病。

根據這個觀點,1818年一個被稱為「食蛔英雄」的日本學者貞夫吉田在大量吞咽豚鼠肺中的蛔蟲幼蟲試驗,發現蛔蟲幼蟲在人體的行動軌跡:從腸道壁穿過,越過腹腔,穿透膈肌,到達胸腔,再鑽入肺部。

從實驗結果看,似乎證實了這種觀點。

但是隨後在人吞咽豬體內蛔蟲、狗吞咽貓體內蛔蟲等一系列試驗後發現,蛔蟲的中間宿主不止有嚙齒動物,而且有時經過嚙齒動物這個中間宿主也有很多沒有患病的情況。

直到1879年,義大利醫生瓦尼格拉西在小孩子的糞便中發現大量的蟲卵,證實蛔蟲可以直接在人體內完成整個生命周期時,中間宿主的說法才第一次得到否定。

為這場「豪飲」盛宴做出蛔蟲生活史關鍵總結的是日本兒科醫生濃野垂(Shimesu Koino),他在1922年吞下大量蟲卵,在煎熬50天後才服下打蟲葯,最終在糞便中發現了大量蛔蟲幼蟲。

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幹什麼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經過上面提到的以及沒有提到的所有參與的科學家、學者近百年的研究和實驗,我們終於得到蛔蟲感染的完整結論:

蛔蟲卵的胚胎細胞分裂發育成幼蟲,經過蛻皮後成為感染期蟲卵,這個過程不需要藉助中間宿主。

當人們誤食了含有感染期蟲卵的食物後,將它引入到人體小腸內,它們在此定居並孵出幼蟲。然後在我們的身體內「為非作歹」,引發各種疾病。

幼蟲的行動軌跡在上文「食蛔英雄」的實驗中已經講了,下面用一張圖來展示一下整個過程:

為了搞懂蛔蟲在人體內幹什麼 他們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蟲卵
蛔蟲生活史,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幼蟲經過腸壁侵入腸粘膜,進入淋巴腺和腸道靜脈,經過肝臟、右心,到達肺部。

進入肺泡後經歷2-3次蛻皮,沿著氣管逆行至咽喉,再順著消化道向下前行,最後回到小腸。經過第四次蛻皮後,逐漸變成成蟲。

在腸道內雌雄蟲完成交配,雌蟲以每天24萬個蟲卵的速度不斷在人體內繁殖。

幼蟲在人體長達兩個多月的「環遊」過程中,對我們身體各器官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比如器官穿孔、阻塞,甚至死亡。

由於蛔蟲病症表現並不明顯,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做好預防尤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在蛔蟲醫學實驗驗證這方面,科學家們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們明知其危險性卻仍然堅持,「以身試蟲」,甚至在產生各種不良癥狀時還強忍不適,堅持完成實驗。 

最後,讓我們一起向這些參與蛔蟲的「戰鬥」的英雄們致敬。

參考文獻:

【1】Romina S. Petrigh et al, Ancient parasitic DNA reveals Toxascarisleonina presence in Final Pleistocene of SouthAmerica, Parasitology (2019). 

【2】潘晨. 蛔蟲病中醫診療指南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3】杜勉之.運用烏梅丸驗案[J].江西中醫藥,1980(04):41-43.

【4】潘晨. 蛔蟲病中醫診療指南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2.

【5】尋正.科學史上的「蛔蟲宴」[J].教師博覽,2012(0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