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技術封鎖!晶片「四大件」國產自主

如果按半導體行業的繁榮程度劃分中國各區域,北京、上海、深圳當屬核心城市,談及「國產晶片」,能聯想到長沙的應該不多。

北京在1956年就擁有了第一批從北大半導體物理專業畢業的學生,並於1968年建成中國第一家IC專業化工廠。上海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從設計、製造到封測的完整的積體電路產業鏈,其中內地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就坐落於上海。而深圳,單一家華為海思就足成為這座城市晶片產業的標籤。

亮眼的北上深後面的長沙,擁有國產自主電腦體系核心CPU、GPU能力的公司聚集於此。作為一座內陸城市,長沙是如何扛起國產晶片設計大旗,成為國產晶片聚集地?

晶片「四大件」國產自主!扛大旗不靠北上深
圖片源自景嘉微官網

1 從電視機到積體電路的產業轉移

長沙的半導體產業起步晚、時間短。《長沙通史》記載,長沙的電子工業始於1933年湖南電器製造公司裝配的省內第一台電子管收音機。此後的短暫幾年裡,長沙便以收音機為中心發展電子工業,1936年建成湖南製造廠用於生產無線電通訊設備及收音機。

晶片「四大件」國產自主!扛大旗不靠北上深
經典電子管收音機,圖片源自iStock

新中國成立後,以廣播電視設備產品及相關元器件製造起步的長沙,順理成章地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全國最早的電視機專業定點地區之一。改革開放後,隨著消費電子產品需求的爆發,長沙大規模引進先進生產線,收音機和電視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微型電腦、彩色圖形終端、軟磁碟驅動盤等新產品也開始批量生產,電視機成為當時全省電子工業支柱產業。

直到1988年底,長沙乃至整個湖南的彩電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彩色顯像管發展最繁榮的時候其產值佔據全省電子資訊產業的半壁江山。同年,中國的積體電路總產量達到1億塊並進入大工業化時代,這與距離中國造出第一塊積體電路的時間相隔23年。

直到液晶顯示技術的興起, 生產彩色顯像管的LG曙光公司被市場淘汰,從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出走,龍頭企業的落幕給長沙電子資訊產業一記重鎚,這時長沙才意識到,其電子資訊產業單純依靠電視機和某一家龍頭企業行不通,建立產業集群勢在必行。

因此,在「十一五」期間(2006年至2010年),湖南省在其9個市州建設了11個省級電子資訊產業園,並引進大企業、大項目,以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的方式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其中,省會長沙負責承接智慧終端、電力電子和積體電路等優勢產業。

這是自2001年長沙被科技部劃分為首批國家積體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之後,在積體電路領域的再次發力。

2 「長征路上」的景嘉微和國科微

如今長沙最負盛名的兩家晶片設計公司,是景嘉微和國科微。景嘉微專註於研發在圖形處理晶片(GPU),從成功應用於國家重點項目向商用版本演進,如今已經能夠支援國產CPU和國產作業系統。國科微業務廣泛,涉及智慧機頂盒、存儲和物聯網等領域。

這兩家公司有許多共同點,都創立於「十一五」期間,都獲得了國家大基金一期投資,其創始團隊成員均畢業於湖南長沙的大學,但都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且在公司成立之前均無核心技術和專利做支撐,明顯區別於當下許多AI晶片初創公司的初創團隊。這兩家公司的發展,更像是一次跨界與長征。

景嘉微的創始人曾萬輝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微波與毫米波技術專業,在決定創業之前曾是一名體制內的幹部。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不習慣平淡的生活,才最終決定辭職同校友胡亞華和師兄饒先宏一起創辦一家創新型高科技公司。

景嘉微創立之初,曾萬輝和其他兩名創始人為尋求業務,接受了中航工業某研究所開發某晶片顯示卡驅動軟體的任務,由於沒有有價值的資料可供參考,中國有實力的研發單位耗費三年也未能順利完成,對於彼時還年輕的景嘉微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幾位創始人與技術骨幹並不懼難,從最底層的技術摸索,帶領團隊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最終成功完成這一任務,打開公司局面。

晶片「四大件」國產自主!扛大旗不靠北上深
景嘉微公司全景,圖片源自景嘉微官網

曾萬輝及其團隊在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圖形處理器晶片的過程中,集中公司50多個技術骨幹,耗費8年時間,在國家投資幾百萬元的情況下自籌三千多萬元經費,最終於2014年取得成功,研發出中國首款國產高可靠、低功耗GPU晶片-JM5400,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且在多個國家重點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

在之後的發展中,景嘉微又於2018年推出新一代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高可靠GPU晶片JM7200並成功流片,該晶片能夠為各類資訊系統提供顯示能力。2019年,景嘉微首次推出商用版本的GPU,全面支援國產CPU和國產作業系統。

國科微的發展歷程則更為特別,其CEO向平在創業之前是一名科技記者,非技術出身也未從事過科研開發,2004年從深圳的報社辭職回到家鄉長沙,開始了他的積體電路事業。

用向平的話講,選擇回到長沙是因為這個地方生活成本不高,適合關起門踏踏實實做科研,另外長沙有眾多名牌院校,人才資源儲備充分。於是向平在2008年創辦了國科微,並招徠了華為前高層傅軍擔任總經理,日本富士通研究所前研究員姜黎擔任首席技術官兼副總經理。姜黎在日本富士通時曾開發出HDTV、MPEG-4Codec晶片。

國科微起步於廣播電視系列晶片領域,最早一款產品是一顆安全解碼晶片,發佈於2011年,大規模出貨之後就成為當時「村村通」、「戶戶通」機頂盒市場的主流解決方案。這顆晶片意義重大,是在中國廣播電視晶片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廣電總局頒布廣播電視標準之後的首顆國產安全解碼晶片,突破了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在後續的發展中,國科微向智慧影片監控和存儲領域延伸,並在2019年發布中國首款全自主固態硬碟控制晶片,搭載中國自主嵌入式CPU IP核,成為中國真正實現全自主的固態硬碟控制晶片。

晶片「四大件」國產自主!扛大旗不靠北上深
國科微全自主存儲主控晶片GK2302概念圖,圖片源自國科微官網

作為國產晶片的聚集地,如今除了景嘉微的國產GPU和國科微的固態硬碟外,國產CPU飛騰的股東中國長城總部也坐落長沙,另有在DSP領域有多項技術突破的進芯電子也在位於長沙。這意味著,晶片四大件中的CPU、GPU、DSP、FPGA,長沙佔了三大件,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能夠實現晶片三大件設計國產自主的城市,填補了許多國產芯空白。

與長沙積體電路產業密切相關的,是長沙的高校集群一直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為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國防科技大學於2015年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首批籌建的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在積體電路方面的教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實力較強,其科研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為產業貢獻了許多核心關鍵技術。景嘉微的發展歷程已然證實了國防科大的晶片實力。

另外,中國第一個三維封裝「973」項目在中南大學完成,中南大學自此成為中國晶片封裝領域的技術與人才儲備地。

3 打破功率器件的技術封鎖

除了擁有電腦體系核心的晶片「三大件」之外,長沙的積體電路產業同樣在功率器件尤其是IGBT方面上表現出色。

IGBT即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作為功率半導體器件的一種,是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相當於電力電子裝置的CPU,在軌道交通、智慧電網、航空航天、電動汽車與新能源裝備等領域應用廣泛,其高端產品長期被歐美、日韓佔據。

不過,中高端IGBT晶片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在2014年被打破。這一年,全球第二條、中國第一條8英寸IGBT晶片產線落地湖南株洲,年產量24萬片,年產值超20億。產線建成的第三年,中國首個半導體功率器件及應用創新中心也落戶於湖南株洲,這一中心打通了半導體器件的上下游,形成「材料—器件—裝置—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引領中國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發展。

湖南IGBT產業日漸繁榮,輻射範圍逐漸擴大,就在2020年3月,長沙比亞迪IGBT項目正式啟動,用於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電子核心功率器件,致力於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一如以往在電子資訊產業發展方向上的敏銳,2020年炒得火熱的第三代半導體也是近兩年長沙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點,且能在近幾年來湖南省積體電路產業規劃中窺見一二。

相關資料顯示,湖南在於2015年提出積體電路產業規劃,自2015年起,前兩年為起步階段,後三年為發展階段,重點發展CPU、GPU等設計,並以功率半導體為突破口,實現積體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國產化,到2020年積體電路銷量收入超過400億元。

去年,湖南省又發布《湖南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除了在CPU、GPU、DSP、SSD、4K/8K、5G等高端晶片產業化上實現突破,另外布局新一代半導體產業,推動IGBT和第三代半導體等重大項目。

在具體實踐上,近幾年長沙在第三代半導體上動作頻頻。

2018年11月3日,天岳碳化材料項目在長沙瀏陽高新區開工,據《湖南日報》當時報道,該項目的開工標誌著中國最大的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材料項目及成套製程生產線開建。

2019年,泰科天潤半導體6英寸半導體碳化硅電力器件生產線項目落戶長沙,總投資15億。

2020年7月,三安光電也簽約長沙,總投資160億元,旨在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襯底(碳化硅)、外延、晶片及封裝產業生產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8月,長沙落地的第三代半導體項目已經超過200億元。

如今,在眾多產業政策支援以及第三代半導體的火熱趨勢下,第三代半導體將成為繼晶片「三大件」和LGBT晶片之後,長沙積體電路產業的又一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