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機器人,第四代達芬奇操刀上崗

  • 2019 年 11 月 26 日
  • 筆記

編輯 | TGS 發布 | ATYUN訂閱號

2015年5月,一段機器人縫合葡萄皮的影片在網路走紅。影片中,一個名為「達芬奇系統」的機器人先是撕開了一個葡萄的皮,然後又將葡萄皮完好地縫合。「達芬奇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微創外科技術平台。該系統充分結合了美國航天航空局和眾多研究機構開發的先進技術,代表了當今世界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最高水平。

之所以取名「達芬奇系統」,是因為製造者認為達·芬奇於1495年即設計了仿人型機械,因此是世界上第一台機器人的發明者。11月20日,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江蘇省中醫院和南京鼓樓醫院正式上崗操刀,精準完成了手術,讓人不禁感嘆科技的神奇與偉大。

醫用機器人——達芬奇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以麻省理工學院研發的機器人外科手術技術為基礎。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先後與IBM、麻省理工學院和Heartport公司聯手對該系統進行了進一步開發。雖說是機器人,但實際上稱之為達芬奇外科手術系統才更為妥當一些,其設計的理念是通過使用微創的方法,實施複雜的外科手術。

簡單地說,達芬奇機器人就是高級的腹腔鏡系統。總體由三部分組成:外科醫生控制台、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

外科醫生控制台:主刀醫生坐在控制台中,位於手術室無菌區之外,使用雙手及腳來控制器械和一個三維高清內窺鏡。通過精密的動力傳達系統,讓手術器械尖端與外科醫生的雙手同步運動。

床旁機械臂系統:床旁機械臂系統是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操作部件,主要功能是為器械臂和攝像臂提供支撐。助手醫生在無菌區內的床旁機械臂系統邊工作,負責更換器械和內窺鏡,協助主刀醫生完成手術。

成像系統:成像系統內裝有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核心處理器以及影像處理設備,在手術過程中位於無菌區外,可由巡迴護士操作,並可放置各類輔助手術設備。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內窺鏡為高解析度三維鏡頭,對手術視野具有多達10倍的放大倍數,能為主刀醫生帶來患者體腔內三維立體高清影像,使主刀醫生較普通腹腔鏡手術更能把握操作距離,更能辨認解剖結構,提升手術精確度。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可以治療多種疾病,涵蓋心胸外科、婦科、腹部外科等,早在2014年就已普及,據資料統計,當時全球共有3266台「達芬奇系統」,其中美國2223台,歐洲549台,亞洲350台。

第四代達芬奇操刀上崗

在第二屆進口博覽會上,網紅「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升級後再度亮相。細膩而精準的手法吸引大批觀眾圍觀。醫生操縱控制台就可指揮手術車上方的機械臂進行手術,同時可看到實時操作畫面。與傳統手術相比,「達芬奇」經手的手術更精準,病人損傷小出血量少,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數據顯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迄今已進行了600多萬例手術,僅2018年就進行了100萬例。截至2019年9月30日,達芬奇手術系統在中中國地84家醫院實現裝機。

11月18日,青島市市立醫院,在「達芬奇」的幫助下,一位74歲男性患者接受了腎根治性切除術。機器人手臂通過直徑1厘米左右的穿刺通道進入腹腔後,達芬奇成像系統為主刀醫生提供了可放大的清晰三維手術視野,組織、器官的解剖構造和神經血管束的走向清晰呈現眼前,醫生彷彿置身於患者腹腔中一般。在狹小的布滿血管、神經等組織的腹腔內,達芬奇「抗疲勞、防抖動、可靈活翻轉」的優點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機器人手臂在主刀醫生的指揮下,在遊離輸尿管、周圍脂肪、血管、神經等組織及切除過程中遊刃有餘。最終長有10x8cm大小腫瘤的左腎被精準切除,包膜極為完整。

11月19日,在哈醫大二院孫世波教授精湛的技術水平和達芬奇機器人精準操作的默契配合下,外科領域高難的「四切三吻」順利完成,成功為69歲的遠端膽管癌患者進行了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

11月20日,江蘇省中醫院普外科主任江志偉在距離手術台不遠的中控台操控機器人,在他的操作指令下,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對患者進行胃癌全胃切除手術。現場可以看見,江志偉像駕駛汽車一樣,左腳踩下作業系統下端類似「離合器」的鍵鈕,左右手控制作業系統,向機械臂系統發出移動、捏夾等指令,遠端的影片系統能清晰看到手術切除部位;用右腳分別踩下作業系統下端的「油門」和「剎車」鍵鈕,機器手精準地完成切割和電凝……

第四代達芬奇更新了成像系統,不僅實現了超清晰3D,且自帶智慧影像處理功能,使手術視野更加清晰。此外,四代的機械臂也全面超越了老型號,更長、活動範圍更大,即便面對切除部位比較『刁鑽』的腫瘤,也是遊刃有餘。外科手術的發展趨勢是精確和微創,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微創外科手術系統,達芬奇機器人系統超越了傳統手術的局限,為微創手術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是外科手術未來發展的方向,為外科手術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