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萬字原創長文,以追憶2020年:《請回答,2020》
文/朱季謙
數年後,當有人問起我:你記憶里的2020年,是怎樣的一年?
我可能會這樣回答他:……
這一年,圍繞著病毒,死亡,危機,全世界都進入到一場沒有硝煙的兵荒馬亂當中。
這一年,活著,成了人們最大的願望。
在2019年最後之際,很多人都忙著做年終總結,忙著規劃新的一年,然而,沒有人能想到,這一切,後來都被一場黑天鵝似的疫情給打亂了。新計劃如同牆上突然停擺的時鐘,同時停擺的,還有很多人的生命,他們永遠消失在2020年,數以萬計的,留在時光的塵埃深處。
這一年,可謂是,刻骨銘心。
然而,2020年很快就要過去了,無論悲歡,它都將永遠埋葬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成為歷史書上的一頁。
當我站在2020年的黃昏下,回首這一年的過往,無數的事情頃刻間都成了宏觀里的一角,它們一覽無遺地展現在我面前……
我想用一個普通人的視角,用一種普通的敘述方式,把這一年的回憶,記錄下來——
【一】
當時光回到2019年12月,微博熱搜上突然出現一條不太起眼的新聞:湖北省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我在12月下班路上偶然刷到過這條微博,但很快就忽略了。
如劉慈欣在《流浪地球》里寫到的那樣,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彼時,仍處在2019年12月份,離疫情真正定性與公開,尚有近一個月的時間。
在疫情的最開始,曾有8名武漢市民站出來預警說,武漢出現了新的SARS病毒。
這當中,有一個叫李文亮的醫生。
只是,他們的聲音過於渺小,甚至一度被定義為謠言。
當廣大民眾意識到這不是謠言,而是一場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災難時,那已是快一個月後的事情……
那天是2020年1月20日,我正要啟程回家過年,出門時,發現路上已有不少人戴了口罩,在往日,除了些女孩子外,是很少看到大男人戴口罩出門的。
這天,一切都開始變了。
城市的街頭,地鐵里,火車站…..戴口罩的人逐漸多起來。
主流媒體開始鋪天蓋地報道疫情相關的新聞。
而在社交網路上,出現了各種小道消息,事實抑或謠言,都輕易撥動著每個人敏感的神經。
當這些消息如同洪水猛獸突然撲來時,人們頓時感到震驚,感到恐懼,感到不可思議,這讓人們不禁想起17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
每個人都開始關注這場疫情,但沒有人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
災難里的未知,帶來的,更多是恐懼。
【二】
那天早上在趕往地鐵的路上,我正好刷到一則關於深圳疫情的新聞,在2020年1月20日凌晨2點,央視新聞正式報道廣東出現首例新型冠狀病毒病例。
看完這則新聞,心想,待會要去火車站坐車,正值春運之際,車站裡肯定人滿為患,還是買幾個口罩預防為好。於是在路過藥店時,進去想買幾個口罩,一問,卻被告知大人用的口罩已經售罄,只剩下幾個兒童口罩了。我急忙跑到另外一個臨近的藥店,同樣被告知,大人用的口罩已賣完。當時我感到特別驚訝,這才上午九點,藥店里的口罩竟已幾乎賣光,只剩下兒童專用的口罩。
沒辦法,只能買下一盒兒童版N95口罩湊合著用了。
我在微信上叮囑朋友快些去買些口罩,但根據朋友們的回饋,他們附近的藥店同樣已出現口罩緊缺的情況了。
這天,搶購口罩的現象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般,開始急速蔓延到全國各地,誰能想到,往常極度普通的口罩,竟一夜之間變成了稀缺品。
這天,是2020年1月20日。
在我回家的高鐵上,周圍的旅客大多都已戴上口罩。
車廂里,偶爾有人發出一陣咳嗽,立馬就能引起周圍人投去一片驚疑的目光。
窗外滑過的風景,如電影畫面一樣平靜,但遠處的天空逐漸灰濛,彷彿一場大雨就要到來了。
有關疫情的新聞,這時早已滿天紛飛,但,新冠病毒是否會人傳人?在20日之前,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莫衷一是。
在官方結論尚未正式公布前,有一個人站出來建議道:「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
而他,在說完這話後,卻義無反顧在1月18日當天奔赴武漢。
他叫鍾南山,這年,已經84歲了。
在前往武漢的高鐵上,隨行人員拍下了一張令人心疼的照片。這位頭髮花白的高齡老者,在疫情面前,亦如17年前那樣,不畏艱辛與前路的危險,毅然挑起身上的重任,走向抗疫的最前線。
當談起17年前那場「非典」疫情——鍾南山,這是一個註定無法繞開的名字。
回到2003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快速擴散,感染的人數與日俱增,就連醫護人員也沒能幸免於難,他們一批又一批地倒在崗位上,事情變得愈加嚴峻,但這場疫情的源頭究竟是什麼,則始終沒有找出。恐慌的人們開始到處搶購板藍根和醋,更有甚者,扛著一把鋤頭,到鄉下的田野山林間去尋找野生的板藍根——這一幕,曾是我親眼所見。
當時,醫學界的權威聲音認為,這場疫情的罪魁禍首是衣原體感染,但鍾南山研究後發現,這不是衣原體,而是一種罕見的新型病毒,而且,傳染性極強……
這就意味著,若是按照衣原體感染的方向去治,那麼,這根本就無法控制住這場恐怖的疫情蔓延!
鍾南山陷入了沉思,究竟要不要公開這個資訊?
若是公開了,可能,將造成巨大的社會恐慌與壓力,若不公開,疫情則陷入一種更加難以控制的地步。
那一年,他已經67歲。
在陷入兩難之際,他悄悄回家祭了一次祖,那天,他在父親的墳前站了很久很久…….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在祭完祖的第三天,鍾南山在一場發布會上,如實向社會公布了真實的「非典」疫情。
對了,他的父親,叫鍾世藩,是中國著名兒科專家,其一生同樣奉獻在醫學事業上。
17年後,鍾南山這個名字,再一次走進大眾視野里。
2020年1月20日21時左右,他在《新聞1+1》上表示,根據目前的資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肯定人傳人,在廣東有2個病例,沒去過武漢,但家人去了武漢後,染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現在可以說,肯定的,有人傳人現象……
【三】
回家的第二天,我從新聞上得知,中國已經291例,其中,湖北省270例。
這個數字將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急劇上升,這種上升所帶來的影響,是全國範圍內口罩的嚴重脫銷。臨近除夕夜,藥店里基本已買不到口罩了,而在網上,其價錢竟飆升到百元一隻。
在武漢,網傳發熱的人數正急劇增多,甚至到了病床一張難求的地步。
正當疫情急劇擴散之際,中國在1月22日這天,正式宣布新冠肺炎免費治療。
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沒能堅持到這天。
如,在疫情爆發的初期,湖北黃岡有一位翁姓孕婦,感染了新冠病毒。在ICU里治療一周多,花光家庭的積蓄和丈夫四處借來的錢,到後來,丈夫實在借不到錢了。
主治醫生後來回憶道:「孕婦的老公最終決定放棄了。她老公哭了,我也哭了,因為我覺得還是有希望治好的。放棄了,孕婦就死了。在放棄的第二天,政策變了。」
這位孕婦的丈夫,或許餘生都將在內疚和痛苦中度過——當初若能再堅持一天,可能一切就有希望了。
可見,若沒有免費治療新冠肺炎的政策,類似的慘劇將會重複發生,身在底層的人們,一場大病就足以摧毀一個家庭。
而這,只是疫情爆發初期一個悲劇的縮影。
在武漢的另一頭,有一位叫徐美武的90歲老奶奶,在醫院發熱門診里陪著患上新冠的64歲兒子,等了五天五夜,終於幫兒子等來一個床位。
當她的兒子被送進隔離病房後,作為母親的她,很是擔心兒子的健康,她曾說過:「即使我陽性也無所謂了,賣房也想讓兒子活命。」不久,她寫了一封信,委託醫護人員轉交給兒子,在信中她叮囑道:「兒子,要挺住,要堅強,戰勝病魔…….」
信中字字真情,每一筆都是老母親的疼愛與擔心。
只是,在老奶奶寫信的那個下午,她的兒子已經離開人世。
這註定是一封永遠都無法送達的信。
主治醫生林鳴擔心90歲高齡的老奶奶接受不了這一事實,故而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很久之後,老奶奶才得知,原來在她寫信的前一天,兒子就已經走了。
這是一個發生在疫情中的母愛故事。
在母親的眼中,兒女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無論好壞,都會疼愛,她只盼望著他們能一生安好健康。
遺憾的是,他們這輩子母子一場,就只能到這了。
往後,就不能再相互陪著走下去。
在這場疫情當中,究竟發生了多少這樣的人間悲劇,我已不得而知。有的妻子永遠失去了丈夫,有的孩子永遠沒了母親……他們哭喊著、追奔著,彷彿一切都只是夢,但夢總會醒,而現實,真的很殘忍。這場災難帶走了很多人的幸福,留下來的,是需要用一生去治癒的傷疤。
2020年,充滿了悲劇色彩。
到1月23日這天,網上一則新聞突然飆升,成為熱搜頭條:武漢宣布「封城」,自當日上午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這是一個無比艱難的決定,意味著,將有900多萬人留在這座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裡,但根據後來的疫情走勢來看,這又是一個無比正確的決定。
武漢屬於交通樞紐地帶,四通八達,別稱,九省通衢。若不及時阻止城內人流的擴散,可能將會有更多的城市變成第二個甚至第三、第四個「武漢」。
可見,封城,當時是無奈之舉,但又是必須之舉。
宣布封城的同時,武漢決定建造小湯山模式的醫院來應對疫情,這便是後來的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
【四】
這一年的春節,賀歲片全部撤檔,娛樂場所陸續關閉,各種聚會紛紛取消,人們大多只能躲在家裡,而外面的大街小巷,顯得無比冷清。在知乎上有人這樣描述:”以後的史書會如何寫2020年疫情呢?若用《資治通鑒》的手法,大概是:『庚子年初,大疫,百姓驚藏其屋,城為之空。』”
往年的春節,都離不開搶紅包這一盛事,但今年,一切都變味了,甚至變得過於荒誕,從初一到初八,各種荒誕事兒輪番上演,如,初一搶口罩,初二搶大米,初三搶酒精……初七搶雙簧口服液,初八搶藿香正氣丸。
說起搶購雙簧口服液和藿香口服液的事兒,跟當年搶購板藍根一樣,最有那味了。事情的起因,是當晚微博上突然出現一則看似很主流的新聞,說這葯可以預防新冠,結果當晚各大電商平台瞬間就被搶了個光。然而,當廣大網友慢慢回過味來時,恍惚發現自己似乎被收割了一把韭菜,於是,又開始默默退貨……
【五】
春節那段日子裡我總是很晚才睡,每晚都在網上刷著各種消息。
在1月26日晚上,我像往常一樣,熬了一個很晚的夜,凌晨4點多,正準備睡覺時,突然,手機彈出一則消息:突發,科比墜機不幸離世!
朋友圈、微博、知乎,頃刻間,鋪天蓋地都是有關這則新聞的文字。這噩耗來得太過於突然,以致於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科比,竟永遠離開了。
那晚,無數熱愛籃球的男孩徹夜難眠,關於科比,關於籃球,關於穿著球衣揮汗在場上的少年,那可是他們的青春啊。
但一代人的青春,隨著一代球星的隕落,越走越遠了。
這是無比魔幻的一年。
似乎正是從科比走的那天開始,網路上出現一個聲音:若2020年可以重啟的話……
【六】
在大洋的這頭,這天是1月27日,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仍在急劇上升。各地小區逐漸開始實行嚴格控制人員出入的措施,村莊則進行封閉——在河南的一些村莊,為預防疫情的擴散,村民們使出了渾身解數,有人使用各種障礙物,將進村的道路給堵死,更有甚者,直接扛把關二刀,蹲在村口,遇到外來的親戚朋友,就一律勸返。這些都是當時防疫措施的縮影,在其背後,是一個古老民族的團結抗疫精神,是眾志成城的努力與奮鬥。
在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正在搶分奪秒地施工中,建築工人們像跟死神在賽跑,日夜不斷地趕工。來自各地的網友,紛紛化身「雲監工」,蹲在家中直播觀看建築現場。他們給各種機械設備取名,如,泥罐車被叫做”送灰宗”,吊車成為了「送高宗」,旁邊不停歇的挖掘機,被叫做「勤始黃」,另有各種大黃小黃小白小紅……就連現場的直播鏡頭都有了自己名字,其為「攝政王」……
「雲監工」的出發點是為武漢加油,然若一切都變成娛樂化,就甚是悲哀了,這將會變成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在《娛樂至死》一書當中,作者尼爾·波茲曼就說道過,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蹲在家裡做著「雲監工」的人們,自然難以切身體會到現場人員的艱辛。工人們冒著可能感染新冠的危險,日夜顛倒、爭分奪秒地趕工,最終,用時10天,就完成了火神山醫院的建設,這,堪稱是2020年的奇蹟之一,而這,便是中國速度!
這些工人是平凡的,亦是偉大的,與醫生、軍人一樣,都是這場疫情的最美逆行者——他們負重前行,跑在疫情的最前面,儘可能地扛下所有。
若沒有這些負重前行的人,我們何談歲月靜好?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陸續建成,成為新冠抗疫史中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節點,用現在的目光回過頭去看,不難發現,在這之後,疫情將很快迎來一次拐點。
這天是2月2日,火神山醫院正式交付。
我們見證了一次奇蹟與歷史,但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很快,我們將見證更多歷史……
【七】
在火神山交付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3日,年後A股開盤,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天指數低開大跌,出現3000多隻股票跌停的慘況。
滿眼望去,儘是綠油油的草原。
股民們一片嗚呼哀哉。
中國股市跌至冰點之際,國外同樣沒有好到哪去。
美股甚至在短短一個月內,上演了5次熔斷的盛況。
5次熔斷,意味著什麼呢?
要知道,美股上一次熔斷,還是1997年10月27日的事了,那是美股歷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熔斷。
那個說過「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的股神巴菲特老爺子,也將於這場股市浩劫里遭遇滑鐵盧,其一季度投資虧損就高達545.17美元。
跟隨著股市一起暴跌的,還有國際原油價的不斷暴跌,誰能想到,這一不可再生能源,竟然會在2020年的開局之際,跌出了天際線,甚至出現負油價的慘象。
當原油價被腰斬之際,我以為已跌到谷底,急忙申購了兩支原油相關的基金。想著可以狠狠抄一把原油的底,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在複雜的金融市場里,我這棵韭菜,還是太嫩了。
根據後來的走勢來看,韭菜們以為的谷底,不過還是在半山腰……
這張圖,無比形象——
在國際原油價暴跌的同時,中國爆出一顆驚雷,轟的一聲,令所有人目瞪口呆——「原油寶」事件頓時登上各大頭條板塊,參與其中的投資者,一覺醒來,發現房子都快虧沒了。
可謂是,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金融市場陷入低迷的同時,中國各類商家同樣遭遇了經營上的困境。特別是線下實體店,受疫情的影響,一度出現冷清無客的現象,導致很多實體店都難以再經營下去,開始接二連三地倒閉。
去年我經常光顧的一家瓦罐湯店,時隔數月再路過時,發現其也不幸倒閉了。
透過許久沒有擦拭過的玻璃門,可以看到裡面搬至一空,地上則落滿灰塵。
在這條長街上,遭遇同樣命運的,可不止這一家。
它們都是這場疫情當中一個極其不幸的縮影——在其他的地方,同樣出現了類似的現象:實體店關門,現金流斷裂,公司倒閉……後來,據時代數據創業公司資料庫統計,這一年,共有931家創業公司關閉了。

【圖片來源:時代數據】
在這些現象和數據的背後,是無數創業者辛苦多年的夢想被現實殘酷打碎。
活著,不僅是普通人的願望,更是廣大創業者的心聲。
遺憾的是,很多公司死在了2020年的路上,很多人則永遠留在2020年的時光里……
【八】
2020年2月7日,凌晨,無數人在期盼一個「吹哨者」的歸來。
我們都在等一個奇蹟——可奇蹟始終都沒有到來。
這一年,李文亮才35歲。
時間回到2019年12月30日下午5點多,他在武漢大學臨床04班級群里發了一則消息:「華南水果海鮮市場確診了7例SARS。」
從聊天截圖中可以看出,李文亮醫生當時還附上了相關資訊,用來證實消息的真實性。
出於善於與擔當,他只想提醒同學朋友們,要及時預防這已經出現的病毒,但沒有想到的是,這些提醒的資訊,後來被放到互聯網上廣為傳播,甚至,一度被定義為謠言。
事後,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刊文稱,如果社會公眾當時聽信了這個「謠言」,並且基於對SARS的恐懼而採取佩戴口罩、嚴格消毒等措施,這對後來更好地預防新型肺炎,可能是一件幸事。
就像所有人都想重啟2020年一樣,我們始終都換不來一個「如果」。
李文亮醫生不幸患上肺炎後,南都記者採訪他時問了一句:「康復後,有什麼計劃?」
他說:「恢復以後還是要上一線,疫情還在擴散,不想當逃兵。」
翻閱李文亮醫生的微博,覺得他應該是一個有趣而熱愛生活的人。
數年前,在被稱為「瑪雅末日」的那天,他曾調皮地發過一條微博,說要去拯救地球了。
數年後,就差那麼一點,差那麼一點……他就可以拯救這個他所熱愛的地球。
只可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2020年,2月7日,太陽依舊照常升起,只是,從今往後,我們再也聯繫不到他了。
他的離去,只是眾多倒在崗位上的人員的一個縮影,為了戰勝這場疫情,很多人都不幸犧牲了。
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說道過:「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
【九】
臨近2月中旬,因疫情加重的原因,各地都延長了春節假期。與此同時,老家這邊的汽車和高鐵基本處於停運狀態,出鎮的道路甚至一度被封堵。整座小鎮變成了一座孤島,島內又被分隔成各個封閉的區域。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4日才有所改善,當日我便趁著道路暫時解封,急忙搭乘父親朋友的便車,離開了小鎮,前往市裡去坐返深的高鐵。
路上,皆是一片冷清,到處都是關閉的商店,偶爾看到一兩家開著門的店鋪,也都門庭冷落,像極了電影《生化危機》里那種荒蕪的畫面。
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不時就有一輛鳴笛的白色救護車往反方向開去。
望著救護車遠去的影子,我陷入一陣沉思。
當時市裡與周邊都陸續出現了病例,不免讓人擔心疫情會一直蔓延。
這場疫情究竟會持續到何時才結束?
這是當時很多人最渴望得到的答案。
在返深的高鐵上,乘務人員叮囑大家都隔位就坐,避免交叉感染。那天我近乎全副武裝,臉上戴著兩層口罩,手上戴著一次性手套,就連手機,都套在防塵袋裡,只差出門披一件防護衣了。我在路途上,確實看到有個姑娘披著一件防護風衣,我跟她大概都有一個共同之處:怕死。
回到深圳後,發現小區的大多數出口都被障礙物死死地封堵起來了,只剩下一個門口可通行。我拉著行李箱往門口走去,立馬被社區工作人員攔住,他們近乎警惕地問一句,去過湖北嗎?
我答,沒有。
然後,便是測體溫,登記各種返深資訊,臨末,有一個社區工作人員指了指掛在旁邊的一道橫幅,只見上面印著一行大字:返深人員一律自行隔離七天。
接下來,就是漫長的七天隔離生活。
這七天,可謂是記憶深刻,當時不敢點外賣吃,只好自己在家裡下廚,但出乎意料的是,連菜都一度難買。有天晚上,我在每日優鮮app下了訂單,一直等到晚上10點,都沒有派送,等到第二天,依舊是一樣的情況。客服後來主動電話聯繫我,這才知道,原來每日優鮮這兩天都處於嚴重缺貨中。
等終於熬過艱辛的七天後,我去辦了一張小區出入證,這張紙後來一直被我留著,隨著我搬去了新的住處。它就像一張通往過去的記憶憑證,印刻著一段難忘而特殊的時光,每當看到它,我總會想起當初返深時的隔離日子,雖是艱難的,但總歸是難忘的。
返深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通過遠程進行辦公。這一年初,遠程辦公近乎變成一個風口,相關的軟體平台,一下子變得格外火熱。除了遠程辦公之外,還有地攤經濟、社區團購,都一度成為疫情後時代里的網路熱詞,或許是因這兩年的風口變得越來越少,導致稍微一些風吹草動,都能讓人誤以為,風來了。
只是,大風始終沒來。
風平浪靜的背後,是資本的日漸謹慎。
同時,也意味著一個道理,錢,越來越難賺了。
在後疫情時代,打工人、內卷、網抑雲等成為網路熱詞,這背後,是來源於生活與工作的無奈。
【十】
這場疫情持續到3月中旬,中國終於迎來一次歷史性的轉折,在3月11日至17日,全國每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數已維持在個位數,總體上,中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但在國外,疫情正如猛獸般悄悄潛伏在暗夜裡,隨時發起兇猛攻擊。
3月11日這天,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的特徵。
很快,那些在疫情最初對中國落井下石的政客,那些不把疫情真正當回事的人們,都將在自己的自大當中咽下惡果,這正驗證了一句話,病毒無國界。
但這話還有一句下解,助人者助己。
在這場災難里,有數十個guojia和地區向中國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有遠郊,也有近鄰。就連那些貧窮與弱小的guojia,如幾內亞和梵蒂岡,都力所能及地向中國慷慨解囊。其中,巴基斯坦已經是第二次援助中國了,早在12年前汶川出現地震時,他們就曾首批派出救援隊伍和物資。俄羅斯更不用說,前後多次給中國送來物資,第三批最狠,直接拉來23噸物資,等等。雖然我不喜歡日本,但不得不提一下,他們給中國援助的物資上寫的詩句很是暖心,如「山川異域,日月同風」。除了政府的支援,日本民間也在積極發起捐助,對此,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歷史應該銘記,但善意也不應該被辜負。我們不忘歷史,但也不能忘記感恩。」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禮尚往來。
【十一】
這年的4月4日,北京降下半旗,哀悼那些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去的同胞。總共4000多名同胞在這場疫情中不幸罹難了,其中,包括眾多醫護人員,公職人員以及志願者。
武漢,這座被稱為「英雄」的城市,將在4天後,也就是4月8日當天,正式解封。
從封城到解封,歷經了76天。
這76天,發生太多太多的事情,它幾乎承載了整個2020年的回憶,有痛苦,也有希望。
當逾越一個寒冷的冬天后,春天終於如約到來。
這一年武漢的櫻花,開得那麼美麗又那麼令人心疼。
那些逝去的英魂們,或許都化作了這盛開在陽光下朵朵燦爛的櫻花。
他們將永遠、永遠守護這座城。
【尾聲】
寫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一年,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在上演。
這一年,各種離奇荒誕的事情在發生。
這一年,我想,將是這一代人最為難忘的一年,這種難忘,是每個人親身經歷後所帶來的刻骨銘心。
經歷了2020年,才發現,活著,是真好。
後記:
這是我一篇以項目模式倉促完成的原創長文,其缺點也比較明顯,缺少一個更好的疫情全景圖剖析,更多是以自我為縮影,來回憶這場疫情。既然是從主觀出發到客觀,難免其深度還是會受限於自身的閱歷。
素材參考:
1.澎湃新聞:《普通家庭的抗疫戰爭:提供免費之前,重症孕妻離世》
2.新晚報:《那位90歲老奶奶,守護的64歲兒子走了》
歡迎各位小夥伴留言關注,個人公眾號:海藍紀。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