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 為什麼是劃時代的作業系統

C114訊 12月17日下午消息(舒允文)12月16日,面向手機開發者的華為鴻蒙作業系統(HarmonyOS)Beta版本發布。華為又一次兌現科技創新的承諾,實現了三個月前在華為開發者大會HDC官宣的鴻蒙發展計劃。

支援各種終端設備的鴻蒙作業系統,正沿著華為規劃的節奏快速成長——9月10日起,華為陸續面嚮應用開發者發布大屏、手錶、車機的Beta版本;12月發布手機Beta版本,並提供SDK(軟體開發工具包)、開發文檔、開發工具和模擬器,供手機開發者鴻蒙創作手機應用;

預計明年,華為的智慧手機將會升級支援鴻蒙2.0。

華為鴻蒙 為什麼是劃時代的作業系統

劃時代,是鴻蒙身上的一個鮮明標籤。鴻蒙作業系統的主要功臣,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王成錄表示,鴻蒙作業系統是萬物互聯時代的作業系統,將為用戶帶來更多的應用服務入口和顛覆性的智慧生活體驗,創造巨大的市場空間,實現廣泛的行業升級。

要理解鴻蒙作業系統的劃時代意義,不妨先回顧網路時代的發展歷程。

早就誕生的物聯網,為何還沒有流行起來?

縱觀資訊科技行業的發展歷史,總有一些公司站在了技術革命的風口浪尖。吳軍在其代表作《浪潮之巔》中說道,一旦站在浪尖,即便什麼也不做,也能隨著波浪順利地漂個十年甚至更久。

無論是電話時代的AT&T,PC互聯網時代的英特爾、IBM、微軟,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蘋果、Google、阿里巴巴、騰訊,都受益於資訊技術的變革,成為幸運的時代弄潮兒,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PC主導的互聯網時代,和智慧手機壟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在過去二十年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如今,萌芽已久的物聯網正蓄勢待發,成為下一波時代浪潮。

 80年代,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幾個學生把宿舍門口的可樂販賣機連上網,這樣就可以足不出戶遠程查看有沒有可樂、可樂夠不夠冰,免得白跑一趟。就這樣,肥宅的快樂催生了物聯網雛形的誕生。

物聯網的概念被熱炒了許多年,卻一直雷聲大雨點小。有數據顯示,智慧設備的聯網率不足20%,家居廠商APP安裝率不足10%,用戶對智慧特性的使用率甚至不到1%。如今手機投屏都要大費周章,更別提萬物互聯了。

為什麼?主要原因是通訊技術、硬體設備還無法支援大量連網的設備有效通訊,人工智慧和大數據依然是物聯網的制約。

但是近年來,隨著智慧手機等硬體快速升級,5G、人工智慧的普及,物聯網正在逐漸走進現實。

據華為全球行業展望報告預測,到2025年,個人智慧終端數預計將達400億,全球聯接總數達到1000億,全球的智慧手錶、眼鏡等可穿戴設備將達80億。

Statista數據也顯示,從2015年到2025 年,人均智慧設備將大幅再增加,預計將從2台增加至9台。

華為鴻蒙 為什麼是劃時代的作業系統

然而,如此多的智慧設備所構成的生態是十分碎片化的,無法相互協作,為用戶帶來良好的體驗。不同終端設備都有各自獨立的作業系統,溝通起來非常複雜。

僅蘋果一家而言,就有iOS(手機)、iPadOS(平板)、watchOS(手錶)、macOS(PC)等N種作業系統。至於那些智慧冰箱、掃地機器人等家電,作業系統更是五花八門,無法相互通訊。

此外,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創新仍然局限於單個作業系統。比如,手錶應用主要集中在運動健康、個性化錶盤等類別;電視應用主攻影音娛樂、教育等;車機應用幾乎都是地圖導航、影音等。

隨著每個人的智慧終端越來越多,單一終端的體驗往往無法滿足人們隨時隨地對智慧體驗的需求。應用開發者需要為不同設備重複開發,不同螢幕的適配工作量很大。

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同設備上同一應用的體驗經常不一致。例如很多手機遊戲在iOS和Android上版本更新的時間不同,體驗也不一致。隨著作業系統越來越多,用戶的學習成本也在增加。

但問題亦是機遇。如果有一款作業系統,能夠實現不同設備的互聯互通,就可以讓大多數企業站上物聯網的「浪潮之巔」,乘風而起。

搶佔物聯網先機,需要怎樣的作業系統?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具有先發優勢的蘋果和Google,牢牢把控著移動作業系統的霸主地位。即使是微軟、三星這樣的科技巨頭,作為後來者也破局失敗。

2010年,微軟的Windows Phone橫空出世,具有可以與PC無縫銜接的特性,號稱「第三大手機系統」,結果市場份額始終未能突破兩位數。

微軟作為PC作業系統霸主,在移動端為何遭遇如此慘敗?首先是因為起步晚,錯失良機。

2007年之前微軟還在沉迷於做鍵盤手機的作業系統,未能趕上觸屏智慧手機瘋狂擴張期。其次,Windows Phone更新緩慢,Windows Mobile 6在2007年發布,而三年後,當Android已經擴展到49個國家和地區,iPhone已經推出第三代時,微軟才發布Windows Mobile 7。

而且系統功能不完善,很多語言不支援,到第8代發布時,老用戶還無法升級。此外,Windows Mobile沒有「蘋果命」,還一身「蘋果病」。本身起步就晚,還選擇閉源,且收費高昂。

開發者不如轉向收費相對較低的蘋果和開源的Android,導致Windows Mobile的應用十分稀缺。2010年Windows Mobile官方商城才僅有944個APP上架,而此時蘋果的應用商店已經有30多萬個應用了。

由此可見,想要把握物聯網的機遇,打破目前物聯網生態碎片化的局面,鴻蒙作業系統要做搶佔先機,快速發展生態。

鴻蒙作業系統是萬物互聯時代的作業系統,不但能用於智慧手機上,也能用於電視、車機、穿戴產品等各種智慧終端設備上,滿足從個性化應用升級到個性化設備的用戶需求。

過去,功能手機時代,同一款手機的硬體和軟體永遠固定不變;智慧手機時代,硬體依然固化,但用戶可以通過下載新應用獲得個性化體驗;

現在,鴻蒙作業系統革命性的分散式技術不但讓軟體解耦,還讓硬體能力脫離物理實體的限制,讓多個物理上分離的終端融合成一個 「超級終端」,按需調用、組合不同設備最適合當下場景的軟硬體能力,為用戶帶來流暢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鴻蒙OS讓人、設備、場景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以人為中心,以場景定義設備,帶來最優體驗。

華為鴻蒙 為什麼是劃時代的作業系統

舉例來說,當用戶用手機開始導航,上車後導航會自動同步到車機螢幕,下車後,導航有會自動切換至手錶,讓同一個應用在手機、車機和手錶上無縫銜接。

搭載了鴻蒙作業系統的硬體也擁有了更高的服務附加值,人們僅需用手機「碰一碰」即可快速連接設備,原本無屏的家電秒變有屏,通過手機可以看到料理機的運行狀態,還能用手機上的烹飪菜譜一鍵設置料理參數,化身烹飪大師。

家電還會主動與用戶溝通,提醒用戶自己的運行狀態有哪些問題,如油煙機油網需要清潔等,讓用戶做出相應的操作。

在鴻蒙作業系統的生態建設中,最難的就是得到硬體開發者和硬體廠商的支援。對於應用開發者來說,鴻蒙作業系統的分散式技術給他們帶來了全場景應用的創新空間,他們可以利用分散式能力開發更多跨終端的應用。

華為開放的15000+API和新升級的開發工具DevEco Studio,能夠幫助開發者實現「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大大提升了開發效率。對硬體廠商來說,鴻蒙作業系統帶來了產業升級的機會。

一個電水壺搭載鴻蒙作業系統後,便成了一款「看得見」、「會說話」的智慧水壺,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更多差異化的智慧體驗,不僅能提升用戶粘性,還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目前鴻蒙作業系統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已經吸引了包括京東、銀聯雲閃付、優酷、滴滴、百度地圖、WPS等在內的120多家應用廠商,還有美的、九陽、老闆電器等20多家家電廠商深度參與生態建設。

劃時代的作業系統,正讓物聯網的新浪潮乘風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