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現金問題反彈 央行坐不住了:不得歧視現金支付

12月15日下午,央行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有關事項發布公告(2020第18號公告),再次重申:人民幣是中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中國境內最基礎的支付手段,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

公告稱,消費及支付方式創新要堅持有利於暢通支付流通環境、有利於保障民生、有利於提升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得採取歧視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現金支付,造成 「數字鴻溝」。

公告還稱,鼓勵支付方式和諧發展。現金在保障公眾支付權利、促進文化傳播及在極端情況下穩定公眾預期等方面具備不可替代的優勢。非現金支付是在現金基礎上的發展。二者兼容共生,和諧發展。

據了解,此次18號公告與2018第10號公告總體原則是一致的,並作了進一步細化和補充,一是更加適應國家治理的新要求。二是內容更加全面和具體。

央行指出,經過近幾年的宣傳整治,拒收現金問題總體得到緩解,但仍有一些商戶、機構等主體對自身在現金收付中的責任和義務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誤區和偏差,或者基於成本控制、用戶體驗等原因,存在不願意收取現金等現象。

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現金收付環境又產生了新的影響,拒收現金問題有所反彈

一是部分醫療、出行、水電煤氣等基本公共服務,以及普通生活消費等領域由原本的「面對面」線下場景逐步變為線上辦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現場服務;

二是「非接觸式」等新消費模式很多沒有考慮現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體特別是老年人消費及支付障礙;

三是一些商戶服務人員熱衷於引導顧客安裝APP、關注小程式,容易產生歧視、排斥現金情況。

2020年第18號文件:點此

拒收現金問題反彈 央行:不得歧視和排斥現金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