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遷移可能失敗的5種方式以及成功的5種方式

  • 2019 年 11 月 22 日
  • 筆記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將業務遷移到雲平台不再是一個難題。通過將應用程式遷移到雲平台中,企業可以提高安全性、數據訪問、可擴展性和IT靈活性。將業務遷移到雲平台還可以為企業節省成本。

雲遷移應該會使應用程式、IT和業務受益。企業應該避免陷阱並獲得回報。

對於大多數企業而言,將業務遷移到雲平台不再是一個難題。通過將應用程式遷移到雲平台中,企業可以提高安全性、數據訪問、可擴展性和IT靈活性。將業務遷移到雲平台還可以為企業節省成本。

但是需要注意:並非所有雲計算部署都能順利進行。雲遷移通常比企業的預期花費更長的時間,或者可能導致失敗,從而浪費更多的時間和費用。很多企業在將應用程式遷移到雲平台之後,發現運行效果不佳,這並不罕見。其結果可能是另一次遷移,將其應用程式遣返到內部部署數據中心。

由安全提供商Fortinet公司贊助,由供應鏈專家IHS Markit公司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接受調查的公司中,74%的公司在未能實現預期的收益後就將基於雲計算的應用程式遣返回自己的內部部署數據中心。

這並不是什麼新問題,如果採用Google搜索一下雲遷移失敗事例,就會發現幾年前的失敗案例。很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已有一段時間了,這個問題通常不是技術方面的失敗,而是企業領導層決策的失敗。

以下是導致企業雲遷移失敗的五個主要原因以及其解決方法。

雲遷移失敗原因之一:缺乏良好的合作夥伴

企業需要意識到不能獨自進行雲遷移,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無論是像埃森哲這樣的全球專業服務公司,還是當地的諮詢機構,都需要與合作夥伴開展合作。這是一個應該經過慎重考慮和外部投入才能做出的決定。在理想情況下,企業在行業和地理環境中擁有很多同行,可以幫助選擇合適的顧問來完成工作。

Enterprise Application諮詢公司總裁Joshua Greenbaum說,「企業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需要小心謹慎,企業需要與具有參考價值的合作夥伴合作,其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逐步完成流程,還需要具有技術能力和變更管理功能。」

優秀的雲遷移專家可以幫助企業確定需要遷移的最佳應用程式,確定如何集成遺留系統和雲計算服務,以及規劃和執行遷移。良好的合作夥伴還可以幫助企業制定有效的混合雲或多雲策略。

雲遷移失敗原因之二:無法適應雲計算

企業犯下的最常見錯誤之一就是讓他們的應用程式像在本地一樣在雲中運行。首席資訊官諮詢機構Avoa公司的總裁Tim Crawford表示,這是一個巨大且常見的錯誤。

Crawford說,「內部部署應用程式習慣於在高峰時消耗資源,採用雲計算的目的是在企業需要時使用資源,而在不需要時將其歸還。但是,傳統的應用程式並沒有具備充分利用自主性和編排水平來利用雲計算的優勢。」

很多用戶忘記了他們必須為在公共雲上運行的應用程式和工作負載支付費用。他們讓未經修改的應用程式全面運行,耗盡了計算周期,之後將會收到高額賬單。而將應用程式簡單地提升並轉移到雲中至少會加快業務,面臨最壞的情況是,企業將面臨回到內部部署數據中心的麻煩。

雲遷移失敗原因之三:內部缺乏正確的技能

如果企業認為可以使用原有技術和方法(ITIL框架、瀑布式流程、整體應用程式、運營孤島等)來管理公共雲甚至混合雲,那麼將會感到失望。

企業需要掌握管理動態基礎設施、容器、自動化、微服務等方面的技能。問題是其他企業也一樣!新技術將有所幫助,但吸引、培訓和留住技術人才仍然至關重要。

分析機構Splunk公司首席技術倡導者Andi Mann說,「雲計算運營模型將IT部門從使用獨立的內部部署原有工具和套件的傳統、靜態、整體軟體管理轉移到由多個基於雲計算的點解決方案管理的高度分散式、動態、原子化和抽象化服務的環境。IT團隊需要新的技能來管理雲平台本身,以及容器、微服務、API、SaaS系統等。」

雲遷移失敗原因之四:沒有引入利益相關者

項目需要非常好的治理,這意味著與雲平台轉換有關的利益相關者參與。通常項目是由IT部門驅動的,然後在項目完成後告訴受到影響的人員。

Greenbaum指出,「這比任何人都承認的更為普遍。很多都是基本的項目管理,檢查指導委員會中是否有合適的人員,並獲取正確的資訊。通常情況下他們沒有受到邀請,而出了問題卻為時已晚。」

Greenbaum以一家公司為例,該公司在遷移到雲平台的過程中極大地改變了客戶體驗。不幸的是,他們沒有考慮對供應鏈的影響。因此,供應鏈團隊並沒有參與到銷售變革中。只有在遷移完成之後,供應鏈團隊中的人員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並發現他們無法滿足變革帶來的新需求。

雲遷移失敗原因之五:不切實際的期望

企業將業務遷移到雲平台可以帶來巨大的好處——速度、敏捷性、降低成本、戰略重點,可擴展性、覆蓋範圍等等,但同時也會帶來合規性風險。企業要從雲計算部署中獲得最大的優勢,首先要避免炒作的誘惑,並且對可以實現的目標和潛在的新風險抱有切合實際的期望。

企業管理者希望採用計算來節省開支,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尤其是如果企業在雲計算採用方面犯了錯誤,並且沒有重新整理其應用程式的時候。而企業通常還希望能夠在相鄰區域做更少的工作,但是雲計算基礎設施只替換伺服器,而不是企業的IT人員。

不要以為將業務遷移到雲中,就可以不再需要資料庫管理員、安全運營、服務台工程師和其他軟體專家的幫助。而且,如果像大多數企業一樣運行混合雲,則仍需要硬體支援企業要持有的物理資產。

雲遷移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組建團隊並要求企業的合作夥伴也這樣做

Greenbaum表示,很多企業對雲計算服務的需求超過了供應,而完成工作卻缺乏高素質的人才。他看到許多項目因缺乏人員而中斷。

Greenbaum說,「項目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客戶將他們技術團隊帶到了網路中,並要求他們的系統集成商也將其技術團隊帶到網路中。如果企業不聘請優秀的人才,那麼可能會面臨糟糕的結果。」

雲遷移邁向成功的第二步:謹慎對待雲計算

很多企業仍然犯的一個常見錯誤是將所有東西都轉移到雲平台上,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適用於雲計算。Crawford表示將標準的業務應用程式系列存儲在雲中,並將唯一的程式碼保留在內部。

Crawford建議說,「如果企業的一些業務與眾不同,需要考慮將其轉移,例如電子郵件和日曆、ERP、HCM,而核心後台功能至關重要,而且必不可少,但這是企業業務與眾不同的地方嗎?如果不是,這些都可以遷移到雲平台。」

雲遷移邁向成功的第三步:創新與差異化

由於無論如何,企業都應該為雲計算重構應用程式,因此應將其視為採用新方法和新設計的機會。為雲原生設計重新構建儘可能多的本地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具有彈性,並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擴展。容器化其應用程式,使其在Docker上運行,並由Kubernetes管理。所有主要的雲計算提供商都提供服務以在本地和雲中協助Kubernetes。

Mann說,「據我所知,成功的企業已經利用雲計算的根本不同性質進行了創新,而不僅僅是複製,這提供了他們從未有過的新原型,將服務提高到了客戶從未期望的水平,並採用了新的方式為新市場開發新的應用程式。」

雲遷移邁向成功的第四步:制定成功的策略

戰略性地使用雲計算意味著重新考慮預算、組織、流程、技能、安全性、數據集成等等。技術只是一小部分,但是需要制定一個成功策略。成功的遷移包括做出有意識的投資組合決策,以決定要保留哪些內容和要遷移哪些應用程式和工作負載,要保留或放棄哪些平台,以及如何重構應用程式以利用雲計算的優勢。通過在通用計算、存儲和資料庫平台上進行標準化,可以降低複雜性,並降低管理成本和運營成本。

使事情保持簡單還意味著避免過度複雜的遷移,並且避免付出太多代價。當項目範圍太大或時間範圍或預算太少時,就會產生問題和困難。因此不必一次性全部做完,需要分階段分解項目,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採用一種迭代的、類似devops的方法。而做一件事就確保有效完成,然後繼續實施下一個項目。

雲遷移邁向成功的第五步:考慮採用新的數據模型

向雲平台的遷移可能意味著採用全新數據模型的機會。將數據存儲在雲中是企業將數據模型擴展到更廣泛的機會。例如,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型可能意味著從許多不同的來源引入更多的數據。

企業原來的內部部署數據可能只有簡單的客戶輸入,例如名稱和地址,但是雲平台採用的新數據可能來自社交媒體、物聯網設備和其他來源。或者,企業甚至可以遷移到完全不同的數據分析平台。例如Amazon Redshift與PostgreSQL兼容,但是Google公司的BigQuery使用的類型不同於典型的SQL或PostgreSQL。而Snowflake支援各種格式的半結構化數據。

Greenbaum說,「從理論上說,企業在改變商業慣例,因此從數據中獲得的需求是不同的。數據品質的變化與其他任何事物一樣都取決於企業領導者的決定。這不僅僅是將數據存儲到雲中的簡單問題,它還成為一個真正的變更管理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註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註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來源:企業網D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