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你要聽嗎?」 | 18個案例全盤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

  • 2019 年 11 月 22 日
  • 筆記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與全人類共享文化經驗是美好的願景,但本土文化出海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故事要怎麼講?中國的跨文化傳播敘事取得了哪些長足發展與成果?肖珺、李朝霞原發佈於單波主編《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2019)》的一篇文章,作者對過去一年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實踐作出最新研究,從實際案例出發,探索了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新理念。

核心發現

2018年的整體情況表明,中國各類傳播主體正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實踐跨文化傳播:

1、觀念創新主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在逆全球化的對抗性壓力下,中國對外傳播需要更明確、更親切地表達共建和諧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內容創新主要表明「做什麼」,通過話語創新塑造共文化空間的可能性已然呈現,我們需要更多地包容不同的聲音,提升處理跨文化衝突的能力。

3、平台創新主要突破「通過什麼」這一傳播基礎層的建設難題,不斷優化的新技術正在創造可協商的語義空間和創作生態,通過新媒體搭建跨文化虛擬共同體。

前言

跨文化傳播是一種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文化現象,也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它強調在「我」與他者之間形成主體間性的理想狀態,站在他者的角度上思考,克服陌生、焦慮和不確定性,在不同文化間生成融合的「我們」。其在新媒體時代延伸至更廣的領域,實踐方式呈現更加多元的態勢。數字新技術的發展、應用和制度化建構重構了人類社會實踐的方式,這些社會實踐成為催生複雜多變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及理論創新的內生動力。

當下,中國媒體在傳播觀念、傳播技巧、話語體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與劣勢,從國家傳播的角度看,需要從國際話語建構的角度探尋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思路,即用他者聽得懂的方式講述他者想知道的中國故事。

「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跨文化傳播在敘事方式上需要轉變,從聚焦當代中國如何在世界體系中崛起到側重講述中國如何與世界共同發展、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與此同時,中國當代的文化表達,特別是青年人的文化實踐及其意義認知也逐漸顯示其更廣泛的影響力。

已有研究開始探索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那麼,2018年的相關創新實踐是什麼?呈現哪些新的態勢和特點?本文通過對2018年度跨文化傳播系列案例的研究,希望梳理中國跨文化傳播實踐創新的路徑,探尋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新理念。

本文案例研究主要採用4個分析維度:

其一,是否主動尊重相異文化的主體地位,尊重文化間性,增強相互的「互惠性理解」或減少文化衝突和矛盾;

其二,是否結合歷史情境或時代語境進行文化間互動;

其三,是否有利於不斷增強跨文化傳播創新能力,進而推動跨文化傳播實踐的發展;

其四,是否能開放性地構築多元文化空間,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共同體建設與協商。

基於以上研究需要,我們在多樣化的資訊平台上進行關鍵詞(中國、跨文化傳播、對外傳播、國際傳播、海外傳播、創新)搜索,對搜集到的逾14萬字的文本按照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平台創新進行分類,並主要通過各海外網路平台的傳播效果數據(瀏覽、點贊、轉發、評論等)查證案例的跨文化傳播實際效果,最終選取了2018年18個典型的文化傳播案例。

觀念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元文化表達

在逆全球化和全球化的雙重發展格局中,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成為多元文化的新興價值表述。這一理念在跨文化傳播實踐中主要強調傳播雙方主動將本國人民利益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中國傳播更多地強調通過中國的努力實現人類社會整體進步。

《與非洲同行》:在感知義利之中建構文化間關係

北京時間2018年9月1日起,《與非洲同行》(Trade Winds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大型紀錄片的中文版和英文版通過央視綜合、紀錄頻道和CGTN英語頻道、CGTN-Documentary頻道及新華社的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官方帳號在全球同步推出。該紀錄片由中宣部「記錄中國」項目發起,新華社出品,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承製,分為上下兩集,共涉及10個非洲國家,每集各包含5位非洲主人公。

*CGTN:中國國際電視台,又名中國環球電視網,英文全稱為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於2016年12月31日成立。

這些非洲朋友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向全球觀眾展現他們身邊的中非合作項目。紀錄片大量敘述中國所實踐的「大義」之舉:在迦納擴建馬特港項目時,為了確保海灘上的海龜蛋順利孵化,中方特意聘請海龜保育員並且建造海龜孕育中心,充分展現中國以保護非洲生態環境為己任的「大義」;中國「光明行」醫療隊前往納米比亞義診,帶去醫療設備並且為200名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表現了中非人民攜手前行的真摯情感等。

《與非洲同行》全景式地展現了中非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貿易、衛生等各方面的合作,通過講述中非合作項目中平凡人的故事,向世界樹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文明大國形象。該片通過全媒體渠道向海內外用戶傳播,截至2019年3月5日,上下兩集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超過38萬次,評論共計1805條,評論內容表達出外國網友對中非友誼和合作關係的肯定、對中國的喜愛和讚揚,比如:「China is the b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hey careand do(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他們關心世界並且言出必行)(@abdulahiDiallo,2018年9月)」、「China』sidea is win win for all sides(中國的觀念是保證各方的利益,實現共贏)(@MukasaAbdulkareem,2018年10月)」。

《善良的天使》:中美民間文化共同體的共鳴空間

北京時間2018年10月30日,中美合拍紀錄片《善良的天使》(Better Angels)在華盛頓舉行觀影活動,之後陸續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地舉行展映活動。影片通過來自中美的知名政要、學者、企業家的講述,從不同角度闡釋對中美關係的思考和期望。同時,該片在宏大敘事主題下增加了普通人的故事,如美國前海軍陸戰隊士兵在中國教授橄欖球並找到自己的真愛、民間珠算大師將中國珠算文化帶到美國。

該片為中美合拍紀錄片,通過第三國英國知名導演呈現故事講述的中立視角,聚焦兩國人民基於生活、環境和利益的共同需要,呈現兩國人民可以交流、彼此共鳴的文化空間,即中美兩國人民在國家政治的矛盾衝突之外構築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間。截至2019年3月12日,僅其預告片在Facebook的播放量就超過322萬次,評論達2.7萬條,很多網友表達對國家間友好關係的期待:「We need tofocus on making the world better helping each other as one(我們應該致力於互相幫助讓世界變得更好)(@DennisScott,2018年11月)」、「It』scalled trade negotiations not a war(這表明只是貿易協商而不是戰爭)(@AdamWhite,2018年11月)」。

《善良的天使》強調中美民間友好交往中的共同觀念和價值,從民間文化出發展現中美友誼的社會基礎,文化而非政治共同體的創建將有效改變海內外網友對兩國關係的刻板印象。

《中國:變革故事》:集中展現改革開放40年的文化自覺

北京時間2018年12月14日,獻禮改革開放40周年的中外合拍紀錄片《中國:變革故事》(How China Made It)在國家博物館舉行全球首發儀式。該紀錄片由五洲傳播中心、英國子午線製作公司聯合製作,由優酷和美國探索頻道同時向全球超過10億網友推送該片,傳播目標是向海內外用戶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全貌。

該片重點突出中國在改革過程中傳承傳統文化以及優化發展理念的主題,以期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的文化自覺,如產業轉型中體現出「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國際交流合作中展現「一帶一路」的新型交往觀等,將宏觀政策穿插於故事之中,摒棄枯燥的官方講述,傳達出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理念。

以上案例表明,2018年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實踐較為集中地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多元文化表達。在中非、中美以及中國與世界的全面溝通中展現和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的積極意願,通過與各國人民的和睦相處、合作共贏謀求共生共榮的共同發展理念。

內容創新:共通意義空間中的話語創新

文化背景的差異容易造成內容解讀上的障礙,雙方熟悉的話語方式和敘事策略能夠從思維和習慣上減少文化隔閡。因此,跨文化傳播內容創新的主要目標在於尋求文化間共同的話語體系,提高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能力和效果,進而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促進彼此的理解和認同。2018年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內容創新在兩個方面有較為明顯的發展。

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個體經驗之上的跨文化敘事

1.《極致中國》:多語言情感互動中的中國自然人文理解

北京時間2018年10月1日,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推出大型人文地理紀錄片《極致中國》(Extreme China)。該片由五洲傳播中心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聯合製作,以43種語言面向全球170多個國家播出,在中國互聯網上線之後,全網播放量達到1億。

*五洲傳播中心:隸屬於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是以「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為宗旨,是製作對外宣傳品的多媒體、綜合性的對外傳播機構。

該片共三集,主題是三種獨具中國人文特色的極致自然景觀:雪山、海洋和天坑。貫穿始終的主持人系美國國家地理探險家兼攝影師本·霍頓,他在三集內容中分別邀請來自中國的三位頂級極限運動愛好者作為搭檔,共同前往四川四姑娘山、海南無人島和陝西漢中天坑群,深度探索中國人文地理和民俗特色,向世界展現一個更加豐富和立體的中國。

中外主持人特彆強調親身感受和情感互動,他們前往阿壩藏族自治州親手製作並品嘗酥油茶,領略藏傳佛教文化,跟隨羌族老鄉體驗秦巴山區的獨特民俗美食和活動等,通過他們身體和精神的跨文化體驗感受中國少數民族的獨特歷史、風土人情和特色文化,美國國家地理稱這是「以更國際化的視角和製作水準呈現大有可觀的極致中國,促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

截至2019年3月13日,該片的節選片段在Facebook上的總播放量超過65萬,網友通過留言表達了對中國風光的讚歎與嚮往:「That』s what Icall extreme!(這就是我說的極致)(@Correz PL,2018年11月)」、「Fantastic, finally a show about the rural areas ofChina(不可思議,終於有一個片子展現中國鄉村)(@Driih  Mirella,2018年12月,)」。該片充分考慮中外網友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中外主持人友好互動、平等協作,展現出對雙方文化的尊重。其傳播創新在於將中國人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懷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中西方動態的話語溝通傳遞中國社會的自然風貌與社會文化。

2. 兩會外宣微影片:以海外用戶體驗為出發點的多樣化傳播

全國兩會不僅是中國媒體報道的熱點,也是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2018年兩會期間,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以微影片的形式探索外宣新模式,根據新聞點和傳播需求推出系列作品。

兩會召開前一周,外文局推出實驗短片《4分半快問快答:中外搭檔帶你快速了解兩會》,由五對中外搭檔通過問答的方式解答與兩會相關的十餘個問題,通過中外知識型對話展現兩會的關鍵資訊;《95後觀兩會》選取海內外37位大學生自拍的原創影片,再通過專業加工表達年輕群體對兩會和中國發展的思考。

此外,系列微影片還利用在華外籍主播的號召力,邀請他們在《YouTube大咖看兩會》系列影片中自主設置議題,將自己的跨文化感知通過視覺語言傳遞出來。上述多樣化的微影片通過Facebook、YouTube等海外平台廣泛傳播,實現了中國外總瀏覽量2000萬以及評論、點贊、轉發等互動60餘萬次的傳播效果。

不難發現,不同於以往相對單一嚴肅的話語方式,兩會外宣微影片的創新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通過大量非官方的陳述傳播重大時政新聞,二是巧妙地通過外籍傳播者的跨文化體驗講述中國政治文化。內容生產以海外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從技術、內容和渠道等方面提升跨文化傳播效果。

3. 改革開放40年:激勵外國人講述中國巨變與開放理念

201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如何呈現40年的巨大變化?如何對不同文化的人群進行言說?實踐表明,實地探訪中國、強化個人化體驗能有效調動外國人參與共同敘事的積極性。

(1)海外大V實地感受改革巨變。

2018年5月和7月,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際在線與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以及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聯合主辦「改革開放40年海外大V看合肥/哈爾濱」活動,國際在線通過其多種平台資源對活動進行多語種報道。

這兩場活動均以海外大V作為跨文化傳播的關鍵節點,海外資深媒體人、作家、主持人、記者、企業總裁等知名度較高的人士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分享見聞,以親身體驗的方式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外國人的個人化敘事提升了內容生產的國際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傳播範圍。截止2018年6月12日,國際在線用11個語種,通過多語種網站、客戶端、海外社交媒體發布相關消息,僅合肥活動就累計覆蓋海外受眾超過100萬人次。

(2)外國友人的改革開放敘事。

北京時間2018年5月11日,新華日報社全媒體國際傳播部正式啟動「改革開放四十年海外友人看江蘇」全媒體活動,以期呈現和江蘇密切相關的外國友人的故事。全媒體報道以外國友人作為敘事主體,將改革開放相關政策融入鮮活生動的故事之中,以便海外網友更加全面、真切地認知中國改革開放。

報道選擇了40位海外友人的故事,以圖片、影片、H5等多媒體形態在海內外媒體和社交平台上廣泛傳播。與此類似,北京時間2018年11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光明日報社、光明網聯合推出40集系列微紀錄片《40年回眸,我們和北京一起綻放》。

紀錄片選取來自22個國家的40位常駐北京的外國友人,他們分別來自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紀錄片中,外國友人通過親身經歷描述改革開放帶來的國際影響:「我是隨著北京和中國的改革而改變的,我的生活也和中國老百姓一樣的變化(前CNN北京分社社長吉米)」、「北京和中國都已經變得舉世矚目,也成了我們生命中濃墨重彩的篇章(人人網聯合創始人之一理查德·羅賓遜)」。

微紀錄片其實就是微影片,系列微影片的傳播方式貼合新媒體平台微敘事、短呈現的新趨勢。上述內容創新在於充分調動外國人的中國故事講述熱情,他們既是跨文化傳播的中介,也是跨文化傳播的目標,很多時候,作為他者的外國人通過多平台、多語言和多形態的敘事已將中國文化內化為自我的經驗與意義闡釋

中國文化元素的創意敘事實現共同價值的全球傳播

1. 正義與勇敢:京劇動畫傳播中的跨文化認同

2018年3月,動畫片《京劇貓》在東南亞爆紅,該片以國粹京劇為核心,刻畫了一隻普通的貓如何通過團結貓群對抗邪惡勢力並拯救「貓土」的熱血勵志故事。

動畫片選取不帶宗教色彩的貓作為符號主體,有意識地避免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文化誤讀。動畫作為一種國際化程度極高的文化語言,創造了中國文化的新的編碼方式,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一種新路徑。更重要的是,該片通過京劇動畫表達正義、勇敢與成長的價值觀,很容易使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產生情感共鳴。

該動畫片通過AStro向馬來西亞用戶播出後,迅速刷新該時段的收視記錄,收視率高達1.9。馬來西亞網友對該片傳遞出的價值觀高度認可,在動畫片播出時自發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平台上建立話題#JingjuCats#,表達對該片的強烈喜愛和支援。該片的成功有賴於兩個因素,一是創新組合了京劇文化與作為人類朋友的貓,將非物質的京劇文化嫁接到生動的動物表象之中,令用戶產生閱聽衝動;二是提煉人類文化共通的價值維度,正義、勇敢等價值觀的持續傳遞令文化間傳播的障礙大大降低。另外,馬來西亞是典型的多元文化國家,這部京劇動畫的走紅說明了該類文化創新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 愛情與奉獻:中式愛情的世界傳播

2018年3月,講述中國愛情故事的回憶錄式繪本《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簡稱《平如美棠》)西班牙文版出現在西班牙的各大書店,5月英文版和北美版同時面市,繪本中的中式愛情故事以不同語言與英國、美國、法國、西班牙、韓國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讀者構築了一場世界性的對話。

該繪本以日常生活的細微場景為切入口,展現家庭生活中的陪伴與奉獻,描繪出「最平凡也最能打動人的愛情故事,對全球讀者都具有普適性」。作為講述中式愛情的繪本,「這本書除了是一本人生回憶錄,還是一本關於 20 世紀中國歷史、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書」,向讀者生動展現了中國家庭的瑣碎而溫馨的生活場景。

該書將語言和影像結合作為跨文化交流的介質,「影像作為超越語言的一種『全球性』語法」,打破了文化界限,更易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理解。與此同時,作者認真解答每一位譯者關於繪本內容的問題,「仔細說明這些需要加註才能讓西方讀者準確理解的『生活細節』」,使譯者在充分理解內容後進行翻譯,解決了文學作品在譯介過程中所面臨的文化隔閡問題,從而保證了海外讀者在最大限度地讀懂繪本。

繪本作為一種新的文學表現形式將圖文結合,通過簡明文字和圖片的視覺美感衝擊閱讀者的情感世界。《平如美棠》中的愛情和對家庭的奉獻與其說是中式愛情和家庭觀,不如說是世界大多數人的一種集體情感共識。

3. 女性自主與獨立:國產劇出海的性別文化共鳴

2018年,中國古裝電視劇《扶搖》和《延禧攻略》先後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可觀的流量和良好的口碑。《扶搖》於北京時間2018年6月18日在中國上映,之後以12種語言通過互聯網和各國電視台向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友播出;2018年7月在中國播出的《延禧攻略》於同年12月12日登頂Google年度全球熱搜電視劇集榜單。

與以往古裝劇由於文化差異只能在地緣親近國家傳播的情況不同,這兩部劇分別走向了美洲、非洲、歐洲等更多更遠的地區。它們以女性視角為切入點,刻畫小人物的成長軌跡,表達女性進步意識,具有極強的現實隱喻性,從而引發海內外網友的情感共鳴。這兩部劇都是以歷史題材為背景的國產古裝劇,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古樸大氣的畫面和精緻考究的構圖打造「中國質感」,引發中國外網友的高度興趣。《延禧攻略》更是將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運用到服飾、道具、場景中,成為吸引海外網友的一大亮點。

截至2018年7月21日,《扶搖》在美國亞洲劇播放平台Dramafever上的評分為4.8(滿分5分),在新加坡知名網站Viki上的評分高達9.7(滿分10分)。該劇在巴基斯坦也大受歡迎,主流媒體《巴基斯坦日報》專門發文報道其火熱程度。有報道引用國外網友的評論:「This looks so good!I think this is gonna be my firstChinese drama!(好看!它要成為我看的第一部中國劇了)」「so far I like it!!hope it keeps up the good pace.really like that the coloring isn』t too bright and I think overall the specialeffects have been pretty good. really like the fighting scenes and thecostumes. acting seems pretty good so far.(我真的太喜歡《扶搖》了,希望它能繼續精彩下去!真的喜歡它的色調,不是很亮,整個的特效真的不錯。真的喜歡它的武打效果、服飾,到目前為止,演員演得也挺好)」。

這兩部劇均採用了女性為主的敘事結構,特彆強調女性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這兩部電視劇的女主角扶搖和魏瓔珞均不依附於男權,她們出身底層,通過不斷與皇權鬥爭實現自我身份的確立,傳達出獨立自主的女性意識。在歷史宏大背景的襯托下,中國古代文化元素(建築、食品、文學、色調等)成為女性精神表達的外在呈現物。難以複製的中國文化融合女性文化的當代價值,使得中國古裝劇「出海」取得了超出預期的傳播效果。

上述案例的內容創新在共通意義空間中努力探尋話語創新的可能性。一方面,我們開始講述具有國際表達能力和世界價值的中國故事,並基於時代背景和互聯網用戶需求進行話語模式的調試與創新;另一方面,作品內容都在探索聚焦中華文化精髓和獨特表現形式的創新路徑,通過傳遞具有共同意義的價值主題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產生共鳴。

平台創新:新媒體搭建跨文化虛擬共同體

數字傳播新技術的發展為文化間交流與對話創造了新的機遇,平台(platforms)作為跨文化傳播基礎設施的意義越來越明顯。作為跨文化傳播的基礎層,平台不僅提供技術作為文化間連接的物理屬性支撐,而且通過自身的技術更新和優化不斷為內容和觀念創新提供通道和協商空間。

當前,技術公司不斷供給的傳播平台及其系列產品在中國實現其技術成熟後,出於商業化的需求會不斷拓展其海外市場規模,進而不斷深化資訊產業的合作。從跨文化傳播效果看,商業組織的平台創新有效補充了國家媒體海外傳播的不足,彼此間完全有可能形成互為支撐的傳播矩陣,更廣泛和有效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結論

2018年的整體情況表明,中國各類傳播主體正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實踐跨文化傳播。國家媒體圍繞重大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兩會等)和中國文化(自然人文等),多樣化地使用新媒體技術呈現中國發展風貌和新興全球化主張。值得注意的是,外國人(國外知名媒體的記者、海外大V、外籍華人等)越來越多地成為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傳播者,他們充滿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和故事敘述有效降低了跨文化傳播的文化距離

新技術公司的商業媒體正在迸發積極的海外傳播活力,伴隨自身技術、平台和產品的不斷成熟,商業公司正在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其內容創新的力度和活躍度提升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整體品質,其平台創新的良好效果凸顯中國文化全球傾聽和認同的可能性。

無論是國家媒體還是商業媒體的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和平台創新,都有賴於互聯網用戶、閱聽者的個體生產和傳播的支撐,個人化敘事、互動參與都促成了中國文化跨文化傳播的全球網路連接,全球用戶參與式生產中流動的闡釋、經驗和意義決定了對外傳播的實際效果。

跨文化傳播的觀念創新主要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在逆全球化的對抗性壓力下,中國對外傳播需要更明確、更親切地表達共建和諧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多元文化共同體構建已凸顯時代的重要價值。

內容創新主要表明「做什麼」,在數字技術使用日益便利和多樣化的前提下,通過話語創新塑造共文化空間的可能性已然呈現,需要多加關注的是,話語創新的主體、形式、符號和意義表達將同時出現多元化的生態,我們需要更多地包容不同的聲音,提升處理跨文化衝突的能力。

平台創新主要突破「通過什麼」這一傳播基礎層的建設難題,不斷優化的新技術正在創造可協商的語義空間和創作生態,技術帶來的多元文化互動有效推動全球用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接受、理解和認同。

(肖珺為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李朝霞為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2018級學術型碩士生。本文摘編自單波主編《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201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第144-164頁。)

參考資料:

1、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基礎與障礙》,《人文論叢》2004年第00期,

2、肖珺:《跨文化虛擬共同體:連接、信任與認同》,《學術研究》2016年第11期,第43頁。

3、肖珺:《新媒體與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脈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123頁。

4、程曼麗:《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實踐研究與意義》,《新聞與傳播評論》2019年第1期,第125頁。

5、史安斌:《新時代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新思路新作為》,《國際傳播》2018年第1期,第15頁。

6、肖珺、張馳:《2017年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實踐研究》,《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53-170頁。

7、肖珺、張馳:《2017年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實踐研究》,《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55頁。

7、鄧瑞璇、陳藝丹:《中外合拍紀錄片<極致中國>,推動「中國故事、國際表達」》,2018年12月14日,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8-12/14/c_1123855803.htm,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3月14日。

8、美國國家地理:《官宣!<極致中國>秘境揭曉!》,2018年10月18日,https://mp.weixin.qq.com/s/9PbgQW7Y-IAcyFQvBfRr3A,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3月14日。

9、王新玲:《全國兩會外宣微影片產品的新探索——以中國外文局融媒體中心兩會微影片報道為例》,《對外傳播》2018年第5期,第59-60頁。

10、國際在線:《改革開放40年,海外大V看合肥》,2018年6月12日,https://mp.weixin.qq.com/s/WO1w94p2Pz4dDYBowzXBpg,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2月11日。

11、沈崢嶸、朱娜:《一滴水裡,我們看到歷史和未來》,2018年12月9日,https://mp.weixin.qq.com/s/TZGcUYZXyeCXkgB56oafBA,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2月11日。

12、動畫藝術研究中心:《<京劇貓>馬來西亞播出創佳績原創動畫文化海外輸出引共鳴》,2018年3月19日,https://mp.weixin.qq.com/s/ZsFhRFHMTa3ZEePVZZpz9w,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3月14日。

13、搜狐網:《<平如美棠>「圈粉」海外讀者,這是「中式愛情」的力量》,2018年5月1日,http://www.sohu.com/a/230056594_100114155,最後訪問日期2019年3月14日。

14、安薪竹:《<平如美棠>:中國式愛情跨越國界》,《今日中國》,2018年第6期。

本文來源:全媒派(ID:quanmeipai)

騰訊政務雲副總裁王景田談To B銷售:團隊力量是關鍵

前端智慧漫談 – 寫給前端的AI白皮

開源協同下的前端量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