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玩家們的指南針 現在連官網都404了
昨天早上,部分網友突然發現遊戲風雲的官網打不開了。
這件事被上傳到微博之後,引發了軒然大波,網友們紛紛開始猜測遊戲風雲是不是倒閉了。
沒多久,曾經遊戲風雲的骨幹成員 BBC ( 微博 @ 張宏聖 )和 117 分別發了一條緬懷遊戲風雲的微博,似乎篤定了這一猜測。
好在遊戲風雲的官方微博仍在繼續運營,並且對網友進行了統一回復,那就是遊戲風雲還在。
作為一名老觀眾,看到遊戲風雲沒事,小發在長舒了一口氣的同時也反問了自己一個問題: 「 我有多久沒有看過遊戲風雲了? 」 。
遊戲風雲頻道可以說承載了一代人的回憶,是無數玩家的遊戲啟蒙,也是中國電競的 「 黃埔軍校 」 ,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 「 旗幟 」 。
那是中國互聯網興起的時代,各種電腦遊戲在中國迅速普及,並且迅速霸佔了他們愛好排行榜的第一位。
彼時的電視節目除了各種動畫片和武俠電視劇,對小發這樣的玩家來說是毫無吸引力的。
有閑暇時間,我更願意去 17173 之類的網站看看遊戲攻略,或者看看《 大眾軟體 》、《 電腦樂園遊戲攻略 》之類的期刊。
那時候的網路媒體還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對於遊戲的資訊獲取大多數來自文字和圖片。
可是這一切在一個叫 GamesTV 的組織出現之後變得不一樣了。
GamesTV 是由吳強、張哲晞、張瑞、文聖可等幾個喜歡遊戲的人在一個咖啡館裡組建的,他們打算做遊戲方面的節目,順帶看看有沒有可能接幾個廣告。
剛好那會兒美國的一個叫 IGE 的虛擬物品交易公司打算在中國收購一些傳媒公司,文聖可和 IGE 中國總經理是同學,於是 GamesTV 就被 IGE 收購了。
在那個 「 電子競技 」 的概念剛剛開始普及的年代,CS、《 星際爭霸 》和《 魔獸爭霸3 》是當時的頂流。
可是感興趣的玩家們往往只能通過賽後看影片、戰報的方式獲取比賽的相關資訊,那個時候網上幾乎沒有直播可看,因為網速不允許。
這一切的轉變發生在 2005 年,GamesTV 的創辦者之一張哲晞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爭取到了 WCG 2005 世界總決賽的免費賽事直播權。
對此 GamesTV 內部非常重視,還派出了前方報道組去新加坡做現場直播保障和採訪。
所謂苦心人天不負,GamesTV 的直播取得了巨大成功,這也是中國絕大多數的電競愛好者第一次同步看到這種世界級大賽的現場畫面,這讓電子競技在中國的關注度得到了巨大提升。
再加上這一年 SKY 還拿下了中國《 魔獸爭霸3 》的第一個 WCG 世界冠軍,含金量十足,全國的電競氛圍可以說一下子就被帶動了起來。
有了 WCG 成功的經驗,2006 年 GamesTV 又成功直播了 StarsWar2 的比賽,同樣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響,一切慢慢走上了正軌。
由於 GamesTV 始終是個民間組織,他們沒有《資訊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和《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經營許可證》這樣的官方資質,雖說官方還沒出面整治,可是這終究像是個隨時會引爆的炸彈一樣危險。
於是在相關人士的牽線搭橋之下,GamesTV 和上海文廣互動電視有限公司SiTV 合併了。
SiTV 是做數字電視節目的,旗下有一個叫遊戲風雲的頻道,正好需要大量遊戲節目。
兩邊一個有錢有人有節目但是沒渠道沒許可證,一個有渠道有證,卻缺少相關的專業人才,於是一拍即合。
GameTV 的原班人馬就這樣原地入職了遊戲風雲,開始籌備頻道所需要的節目。
合併後遊戲風雲頻道的節目列表包括彙集最新遊戲資訊的 「 每日游報 」 ,講解競技遊戲的 「 電競寶典 」 ,主打主機遊戲的 「 休閑街區 」 ,還有專門轉播各種比賽的 「 競技天堂 」 。
每天晚上遊戲風雲還會舉辦水友賽,讓觀眾們不僅僅只能當觀眾,而是能更深入地參與到節目中,成為節目的一部分。
再加上節目主持人都是擁有豐富遊戲經驗的老玩家,主持風格也相對輕鬆幽默,遊戲風雲在短時間內就吸引了大量的固定觀眾,說遊戲風雲頻道培養了中國第一批遊戲主持人和遊戲觀眾一點兒也不為過。
2007 年遊戲風雲還創辦了自己的電子競技聯賽 G 聯賽,是中國最早也是歷史最悠久的電競聯賽。
G 聯賽涵蓋了當時所有熱門的電競項目,從《 星際爭霸 》、《 魔獸爭霸 》、Dota,再到後來的 DOTA2 、《 英雄聯盟 》。
這之前的幾年雖然中國也有各種比賽舉辦,但是都很不正規,品質參差不齊,拖欠獎金是常有的事。
而 G 聯賽準時、正規、從不拖欠獎金,自然獲得了包括選手、觀眾在內的所有人的認可。
也是因為遊戲風雲對於電子競技不遺餘力的推廣,無數的觀眾才能看到那些經典的對決,認識了那些才華橫溢的傳奇職業選手。
Sky 、 infi 、 Fly100% 、 TeD 、 Th000 、 moon 、 grabby 、 BurNing 、 YYF 、 430 。。。這些名字就如同群星閃耀於名為電競的夜空之中。
遊戲風雲頻道一個個成員的名字,也是玩家們的集體回憶, BBC 、 117 、海濤、單車、 820 、老楊、張銳、 Miss 、淑儀。。。
這群性格鮮明的人,可以說是最早期的 「 電競從業者 」 ,這其中不乏職業選手,但更多的則是 「 普通人 」 ,他們讓許多玩家明白了一個道理:哪怕沒有天賦成為職業選手,同樣可以用別的方式為自己熱愛的遊戲行業貢獻力量。
可是輝煌終究會轉向暗淡,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影片網站、直播網站的快速興起讓觀眾的習慣發生了改變,傳統電視媒體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而 G 聯賽在開頭的幾年都是在燒錢,因為中國電競環境始終不像韓國起步那麼早,而且數字電視和網路的普及程度也不高,很少有廣告商會願意付錢。
好不容易逐漸走上正軌,可在資本進入後, G 聯賽逐漸失去了自己的 「 江湖地位 」 ,近幾年的遊戲風雲頻道也頗有英雄遲暮的感覺,扯上了很多官司。
遊戲風雲最早期的那些核心成員,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待遇、意見不合等問題陸續出走,開創了自己的事業。
海濤、 BBC 、 117 一行人成立了 ImbaTV ,至今仍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遊戲影片品牌。
淑儀、 Miss 、 820 也各自成為了直播平台的大主播,時不時還會出現在熱搜上。
張銳則是成為了阿里體育的電子競技部門總經理,繼續為中國電競發光發熱。
看到這些人在離開遊戲風雲後事業有成,作為一名老觀眾,小發心裡由衷為他們感到高興,同時也很唏噓。
高興的是,這也算是遊戲風雲當年在中國電競這篇荒地上的辛勤耕耘開花結果了,它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如今蓬勃發展的中國電競行業的養料。
唏噓的是,當年讓霸佔了無數人寒暑假時間的那個遊戲風雲頻道,恐怕是真的回不來了。
天下有聚就有散,其實這並不是讓人特別難以接受的事情,何況現在直播行、網路媒體這麼發達,想看個比賽難道還不容易嗎?
只是偶爾,我還是會想再看到 BBC 和老楊一起主持節目,想看銳爺和小熊和兔子再玩一次單機遊戲。。。
可我也清楚的知道,那些夏天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