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佬不幸過勞死:年僅55歲
昨日晚間傳來一則訃告:銀杏谷資本合伙人、銀杏海基金創始合伙人、協創黑馬基金創始合伙人鄭雨林先生,因工作過度勞累,於11月30日凌晨在家中突發心源性疾病逝世,終年55歲。
過度勞累而引發猝死,這個詞太頻繁出現在創業者身上,甚至趨於年輕化:
33歲遊戲公司總裁張旭過勞死、大特保CEO周磊倒在辦公室、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因突發心肌梗塞逝世、御泥坊前董事長吳立君過勞死,享年36歲……
除了創業者外,表面光鮮亮麗的金融圈同樣是過勞死的高發人群,工作壓力大、長期腦力勞動、生活不規律、缺少運動等「三高」人群在金融圈比比皆是。
就去年一整年,金融圈中從基金經理到私募老總,從投行員工到券商董秘相繼傳出噩耗,這些人中,年齡最大的也不到60歲,最小的還不足30歲。
用信念支撐身體奮力工作的同時,健康的身體也十分重要,信念可以撐住一時,但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堅持到功成名就的時刻。
訃告的後半部分,用最平靜的語言,講訴了鄭雨林一生的職業生涯。
鄭雨林曾任用友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軟總公司應用軟體部經理、賽迪投資公司CTO。
但這僅僅是外界所熟知的鄭雨林,卻不是鄭雨林心目中的自我介紹和定位。11月初,鄭雨林在接受採訪時談到,自己的經歷就像是阿甘,不被生活中的各種變數所影響,勇於追求生命本真,活得純粹天真。
而這段話也十分恰當的訴說了他的職業生涯,在前半場走上了金字塔的頂端,因為天真,因為純粹,在下半場果斷從零開始,作為產業投資人,繼續一個人的朝聖。
用友前高級副總裁鄭雨林:用友從財務軟體轉戰EPR市場,邁向國際的見證者
擁抱變化,是鄭雨林形容自己決定離開產業,轉戰投資人行動的標籤之一。
2018年的時候,鄭雨林在採訪中曾經回憶自己的29年的職業生涯,17年在用友度過,而2016年離開用友,籌備銀杏海基金,開啟投資生涯。
互聯網的記憶更多的停留在鄭雨林在用友的時期,用「鄭雨林」作為關鍵詞搜索,從第二頁開始,鄭雨林所有的頭銜,都是「用友高級副總裁」,17年的職業光陰,換來的是,對用友高級副總裁鄭雨林的肯定。
21世紀初,鄭雨林還是以用友產品發展總監的身份出現在媒體報紙上,而那時的鄭雨林,面對採訪,談的更多是用友從一家專業的財務軟體公司轉向EPR市場的理由。
2003年,是用友轉型的關鍵年,鄭雨林對轉型中的用友在採訪文字中的字裡行間隨處可見,但作為對外發聲的鄭雨林告訴公眾的,更多是用友向EPR的信心和決心,市場在變,軟體公司同樣需要變,「變是軟體公司永恆的特色。」
轉眼十年,鄭雨林在用友從產品發展總監晉陞到高級副總裁,從教育受眾EPR市場到開始談論EPR向雲應用平台轉移的趨勢。而那時的雲計算在中國才剛剛起步,幾乎每一次,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看準時代的風口,迎風而上。
鄭雨林的獨到的眼光也為用友一次又一次的轉型保駕護航,從中國市場跨向國外市場,從亞太市場擴張到歐美市場,用友走過的每一步路,都留下了鄭雨林的身影。
求新求變,尋求突破,鄭雨林也一直堅持踐行的觀念。10年的鄭雨林一直強調的一個觀點是,中國企業的資訊化,而5年後,當人工智慧、大數據等一批新型技術的出現,再一次推動產業變革之時,鄭雨林又開始強調數字化。
2015年的鄭雨林在一次論壇中說道:「寧可死在互聯網化的路上,也不要在傳統世界裡活著。」
這一次,在數字化的道路上,鄭雨林拿出來態度,跳出舒適圈,走下產業的山頂,開始登投資的山,並決定投資產業。
2016年,鄭雨林離開用友,創辦銀杏海基金,干起了早期投資的活。對於已經年近半百鄭雨林來說,從零開始,深入一線,無疑是個體力活。
鄭雨林在一次採訪中透露,「2016年,我看了300個項目,年飛行100次,有點後悔了。」但後悔並不代表放棄,出差、看項目鄭雨林不比團隊中的80後、90後差。
對待工作,鄭雨林就像是一個虔誠的信徒,而這一次,這位虔誠的信徒倒在了他心目的「佛」前,回頭來看,這31年的工作生涯,對外,他做到了眾人眼中的成功,對內,不斷地超越與成就自我,無疑給自己的職業生涯拿到了滿分。
投資人鄭雨林:企業服務賽道投資專家
數字化與資訊化選擇,是鄭雨林轉型VC後,第一次給創業者的回答,只投數字化,是他所堅持的。
「我只投數字化時代的科技創新,而不投資訊化時代的企業,如人力資源領域1.0管理工具和2.0互聯網招聘就屬於資訊化時代,3.0是用科技改變人力資源(如我們最近投的機器人招聘項目)。雖然有些行業因為發展不均衡會出現1.0、2.0、3.0共存的情況,但臨界點來臨時,資訊化就會被替掉。」鄭雨林談到。
在鄭雨林看來,資訊化和數字化的不同,在於對智慧化的把握,對實時資訊的把控。
鄭雨林具體談到三點,第一,資訊化屬於流程驅動,而數字化是數據和演算法驅動,比如CRM是流程驅動,而數字營銷是消費者數據驅動;第二,資訊化是記錄系統,屬於事後分析,而數字化是實時系統,通過演算法處理系統數據來創造價值;第三,資訊化屬於管理系統,強調管控,而數字化屬於生產力系統,要節約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
因此,在具體看投資項目時,鄭雨林偏向於能夠探索未知,具有客戶價值且能夠實現技術創新,產品落地的企業。
數字化採購解決方案提供商商越就是鄭雨林堅持投數據化企業的典型代表,從天眼查資訊看,商越的三輪融資都有銀杏谷的身影。據了解,商越主要是通過智慧採購中台,採購SaaS應用與配套服務,幫助客戶快速搭建專屬互聯網採購平台,實現企業採購轉向在線化、透明化、數字化轉型,提升效率,降低採購成本。
除了看重商越將數字化作為業務底層邏輯的特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商越創始團隊來自於阿里。
而圍繞阿里雲做投資,是鄭雨林第二個堅持的投資理念。而在其中的故事,仍舊離不開鄭雨林的用友背景。
鄭雨林曾公開談論過,在他決定出來成立基金做投資的前後,他此前在用友的下屬,後來去了阿里工作,給他介紹了一個投資人,而這個投資人,成了鄭雨林日後非常重要的合作夥伴——銀杏谷資本創始人陳向明。
據了解,銀杏海依託於銀杏谷資本,後者有專業的運營團隊、完整的管理體系以及豐富的產業資源,給銀杏海提供各種支援。
和阿里雲生態合作,圍繞阿里雲生態做投資,幾乎是和籌備銀杏谷同時決定的,在杭州和陳向明的那頓飯局,定下了銀杏海日後三年的基本基調。鄭雨林將阿里雲跟各行各業融合發展比做以「水電煤」 的形式深入到所有行業架構裡面,與其融合,為其賦能。
數字化浪潮之下,圍繞阿里和騰訊,做好投資布局,「這兩家公司相當於工業革命早期的石油公司、鐵路公司。我們不會去投石油、鐵路,但可以投資構建在石油、鐵路基礎上的商業場景和細分領域,比如新的紡織機械、食品加工等。」鄭雨林談到。
成立不到三年時間裡,銀杏海就圍繞阿里和騰訊生態企業投資了近20個項目,還投資了和阿里雲業務相關的TO B的企業 。
「目前,這近20家企業讓銀杏海年帳面浮盈IRR達到80%。」鄭雨林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圍繞TO B投資,鄭雨林還有另外一個關注的重點,工業科技。「工業科技比企業服務慢一點,路徑更難一點,技術要求也更高,但機會更多且碎片化。」談到對待工業項目的投資邏輯,鄭雨林用「3+3+3」來形容,第一個「3」代表工業的端:工業機器人、智慧設備、邊緣計算,第二個「3」是工業大數據、工業視覺、工業軟體,第三個「3」是平台的三類公司。
「除了平台類,我們在前兩個『3』上都有布局。無論是企業服務還是工業科技,我們都不是按照行業去投,而是按功能和場景去投,具體在工業科技上,我們用3+3+3的邏輯形成點線面的覆蓋,有了第一個『3』才能有第二個『3』的服務場景,有了好產品和服務才能形成平台。從團隊來看,要有技術、有工業背景、運營能力還要強。」
對於平台類企業,鄭雨林認為,創業者一定要先找到一個場景,把那個場景的服務做起來,然後再慢慢搭建平台。沒有場景,平台就沒有價值。
在工業科技的布局上,銀杏海所投項目包括博雅鴻圖、潘帕斯(Fintech)、蘑菇物聯、博創聯動、億可能源、迦智科技、揚天、UMR、數之聯、雲天半導體等。
鄭雨林的眼光,也一直被市場所認可,近期蘑菇物聯,博創聯動等企業都拿到了新一輪的融資。
從產業內到投資產業,鄭雨林用了20多年的時間積累,然後用了5年時間爆發,「厚積而薄發」,鄭雨林在企業服務的賽道上從未離開,他只是,換了種方式,告訴大家,他做了哪些事情,印證了什麼觀點。
參考資料:
《對話銀杏谷資本鄭雨林:IT從業30年,讓我堅持不投資訊化時代的ToB企業》 捕手志 李曌
《銀杏海鄭雨林:一個非典型的投資人的崛起之路》 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