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出現自己的Zoom嗎?
2011年,在思科WebEx工作的袁征辭職創辦Zoom,不知道他的競業協議是怎麼簽的,因為他轉身就做了WebEx擅長的影片會議方向。
4年之後的2015年,Zoom已經有了4000萬用戶,超過6萬5千家企業和組織加入,同年公司拿到高通、李嘉誠和楊致遠的3000萬美元投資。
同樣是2015年,思科即將關閉蘇州的WebEx研發中心,拿著賠償金的工程師們有一半去了Zoom,另一半,則被一家叫全時的做電話會議的公司「截胡」。
直到現在,全時創始人陳學軍還認為當時的決定非常正確,因為有了這批「生力軍」,全時現在才有機會在中國再造一個Zoom。
2020年11月26日,全時在時隔6年後第一次舉行發布會,公布了包含升級版的影片會議、影片會議硬體以及雲直播功能的TANG平台。
「我們的技術和規模已經達到了Zoom在2016年時候的水準,前面的路還很長。」陳學軍在之後的採訪中說道。
B端公司為什麼會崛起?
和所有因為新冠疫情而受益的辦公協同公司一樣,全時在這個特殊時期迎來了業務爆發。
「我們的業務量比去年增長了15倍,用戶數量增長了384%,估計今年會議時長會超過61億分鐘。」陳學軍在發布會上宣布。對比來看,Zoom在2016年的會議時長為69億分鐘,當時的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
如果問普通人全時是什麼,很多人估計以為是後來出現的便利店品牌——這是B端公司的一個常見情況,業內熟知但很難出圈。事實上,全時目前的客戶覆蓋了大部分世界500強公司。
「大家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今年會出現這麼多B端的公司受到了媒體關注。例如做了28年建築科技的廣聯達、同樣做了20多年地產ERP的凌雲公司。我的問題反而是,為什麼不是這些公司?」陳學軍在發布會上以一句反問開場。
和他在提到的公司類似,全時同樣是一家已經創立了14年的公司,從開始的電話會議到後來的影片會議。2014年公司已經準備上市,而思科WebEx研發中心解散的消息,讓一心想把影片會議做好的陳學軍動了心,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去「截胡」WebEx工程師的一幕。
為了一個更遠大的目標,陳學軍和董事會達成一致,暫停IPO流程,全力開發影片會議系統。因為研發系統前期需要巨大投入,資本市場不會接受,這需要管理層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全時團隊用了6年時間,從底層技術開始研發雲影片會議系統,成為繼網訊、微軟和Citrix之後,第四家擁有獨立雲影片會議系統的公司。這也使得公司CTORoger敢於在發布會上諷刺中國友商是「披了影片會議系統的外衣」。
在陳學軍看來,和很多耐著性子做B端業務的公司一樣,全時的優勢和壁壘在於專業和技術積累,而這也是B端公司成功的原因。「我想不出還有其他原因。」陳學軍說到。
疫情加速溝通數字化
如果說之前影片會議只是大型公司和組織的專用工具,年初的新冠疫情則成為影片會議普及的重要催化劑。疫情期間,主打辦公協同的釘釘、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飛書以及華為WeLink都迎來了爆髮式增長。
在主打中小型公司之外,釘釘、華為WeLink以及字節跳動的飛書也開始通過OA等應用試圖切入大公司市場。對此,陳學軍認為一個應用包含所有功能的想法是錯誤的,全時也曾經犯過類似錯誤。「所有成功的企業級軟體都是只解決一個問題,全時主要做的就是影片會議。」陳學軍解釋道,「我們也不可能做一個偉大的會議產品去替代騰訊、替代直播。」
而面對巨頭混戰的影片會議領域,陳學軍認為全時的優勢其實是時間的力量。「我們堅持做了14年這是我們做的好原因,重要的不是你爸爸是誰,而是公司是否專業。」
疫情期間,阿里雲、華為雲和騰訊雲分別為同生態的辦公協同軟體提供了雲計算上的大力支援,往往在一小時內調動數萬伺服器幫助「小兄弟」開拓市場。對此,陳學軍認為免費和補貼並不是長久之計。「當然,巨頭們都免費,其實會逼著我們去做更難的事情。」陳學軍說到。
在短影片之後,直播帶貨成為今年最大的風口。全時此次發布的TANG會議系統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直播。全時的直播系統不僅能保證影片品質和安全,同時加入了分析功能,尤其在陳學軍認為比較重要的營銷領域,全時直播可以積累並分析客戶興趣,實時回饋給直播者。他認為教育、金融等領域是未來直播的重要方向。因為疫情,此前大公司的大量線下營銷活動只能放到線上,而這些營銷預算本身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也是影片會議行業的新增長空間。
「全時要做的就是一切遠程和溝通的數字化。」陳學軍說到。
2019年3月,Zoom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值僅為160億美元。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出現,Zoom業務迎來爆發,股價暴漲至目前的1600億美元。
「我相信沒去Zoom來到全時的員工並不會後悔,因為我們有機會在中國做一個偉大的產品,做一家和Zoom一樣成功的中國公司。」陳學軍在發布會上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