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鐵蹄」

雷軍說,小米的模式是「互聯網+製造」。

這顯然指的是現在的小米,一個不同於2010年成立之初,為了一塊手機螢幕、一家代工廠商忙得焦頭爛額的小米。

在過往十年里,小米恰如其時地趕上了智慧手機的全生命周期,從開局到全盛、再到如今的幾近飽和,智慧手機成就了移動互聯網,也成就了小米。

小米卻不僅僅是一家手機廠商,至少在這位當時已將金山軟體送上港交所、在投行浸潤多年的知名投資人眼裡,小米應該有更大的格局。

「其實很多人不懂小米,」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雷軍如是說。

過往幾年,雷軍多次強調「小米從來都不是一家只做硬體的公司」。實際上,小米在成立之初甚至差點兒成了下一個騰訊。

即使在最終選定智慧手機賽道後,小米也一再出圈,做生態鏈、做家電、做物聯網、做「地產」……

「互聯網+製造」,也只不過是小米又一次打破常規的瘋狂生長。

小米的「鐵蹄」

差點兒成了下一個騰訊

小米之所以是小米,是因為智慧手機。

其實,在小米成立之初,也曾抓到過另一個機遇,IM(即時通訊)。

2010年10月19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一個學生團隊研發出了一款軟體,名為Kik Message。

這是一款基於本地通訊錄與聯繫人直接建立聯繫,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免費簡訊聊天的即時通訊工具,發布兩周內,註冊用戶數就超過了100萬。

當時,本來打算做智慧手機、對移動互聯網行業高度關注的小米團隊,最先關注到了這款軟體,僅在一個月後(2010年12月10日),第一代米聊誕生。

小米的「鐵蹄」

米聊誕生時,小米還沒有手機,不過這不要緊,因為當時的米聊是直接上線到Android、iOS兩大應用市場中的,對於當時擁有多位來自Google的大神的小米初創團隊來說,干這樣一款手機軟體自然是輕車熟路。

不過,當時小米團隊中鮮有人能夠預見,這將是一門體量不亞於小米規劃中的主業——智慧手機的生意。

自米聊發布後,用戶數幾乎每周翻一倍,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用戶數就達到了100萬,這讓雷軍看到了米聊成為下一代即時通訊工具的希望。

不過,雷軍當時有一個擔心,騰訊會不會跟進。

雷軍當年有三種設想,小米官方授權傳記《一往無前》中對此有詳細描述:

如果騰訊用QQ這個產品來迎戰米聊的話,小米尚有一絲機會,因為QQ在手機上的體驗過重,不符合移動互聯網短平快的用戶體驗;

如果騰訊沒有犯任何戰略錯誤,選擇用完全相同的產品形態來迎戰米聊的話,只有在它能給米聊一年搶跑時間的前提下,小米才有50%的勝算;

如果騰訊在一年之內拿出一模一樣的產品,那麼,騰訊的綜合資源是小米的一萬倍,小米將處於完全的弱勢,屆時,騰訊會把全部的工程資源和推廣資源撲上來,小米獲勝的概率將是零。

結果是,騰訊在這一步上沒有犯錯,而且跟進得相當及時,甚至在關鍵時刻集結重兵壓線。

為什麼當時這家已經成立13年的上市公司會這麼在乎這款「小產品」呢?

原因在於,即時通訊是騰訊的「基本盤」,騰訊丟不起。

就在小米開始籌備米聊過程中,偏安一隅的張小龍帶著一個不到10人的小團隊開始在內部研發同樣的產品。經過兩個月的內部研發後,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線。

接下來就是一場用戶搶奪的近身肉搏戰。

在隨後一段時間裡,用戶增長為伺服器帶來的壓力讓兩家公司壓力山大,紛紛調來核心團隊開始大軍團作戰,最後的戰局如當下所見——QQ、微信成為騰訊生態體系的兩大「基本盤」,用米聊贏得不少關注度的小米最終轉向做智慧手機這一「正業」上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騰訊晚些時日入場、或者小米有足夠的彈藥,小米或將不再是現在的小米,很可能已經成了下一個騰訊。

這是小米離成為「互聯網大佬」最近的一次,或許雷軍不會想到,在此之後的幾年裡,他需要無數次向人們解釋:「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是一家只做硬體的公司」。

小米的「鐵人三項」

做即時通訊無果的小米,最終回到了智慧手機這條最初規劃的主業上。

作為互聯網圈內知名投資人、目標全球市場的雷軍,對智慧手機的商業模式有自己獨特的理解。

他將智慧手機商業模式總結為「鐵人三項」——硬體+軟體+互聯網。

小米的「鐵蹄」

用雷軍的話解釋就是,「把軟體、硬體和互聯網融為一體,可以另闢蹊徑、『降維攻擊』」。

現在回過頭來看,雷軍提出的「鐵人三項」和喬布斯做智慧手機的「封閉體系完美論」如出一轍。

不過也正是用這樣的商業模式,雷軍「勸服」了一個初創團隊,最終將小米手機帶進了全球前五。甚至在今年Q3,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首超蘋果,全球市場排名位列第三。

同樣是在做智慧手機這幾年裡,在手機廠商同行眼裡,有點另類的小米還做對了另一件事——小米生態鏈。

生態鏈構建的小米疆界

2013年年底,雷軍做出一個決定——用投資的方式孵化智慧硬體公司。

雷軍在小米成立之初提出的「鐵人三項」模式不僅適用於智慧手機,同樣適用於大部分智慧硬體。

這就是有了後來眾人皆知的小米生態鏈。

談到小米生態鏈,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位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

劉德是工業設計科班出身,開過設計公司、當過大學老師、到過美國頂尖設計名校留學深造。進入小米後,主抓的是小米手機的工業設計,與雷軍不同,在受命搭建小米生態鏈之前,劉德還不曾干過投資這件事。

正式接手搭建小米生態鏈工作後,劉德從內部組建起一支小型投資團隊,和劉德一樣,這個投資團隊成員是由工程師和設計師組成,對於投資這件事兒,都是只聽過、沒幹過。

正是這支毫無經驗的投資團隊,在短短几年時間裡,用工程師思維投出了一個小米生態鏈,小米生態鏈也不負眾望地在互聯網世界裡,為小米划出了自己的疆界。

回到最初小米的設想,雷軍最初為這支投資團隊「劃的重點」是「手機周邊」。

早年間小米投資或孵化出的做移動電源的紫米、做數據線的碩米、做智慧手環的華米、做藍牙耳機的萬魔聲學,都是沿著這一思路。

在開啟生態鏈計劃時,雷軍曾為小米定下「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

100家生態鏈企業自然不會全都是「手機周邊」,「手機周邊」之外,小米生態鏈還有另外兩個圈層——「智慧硬體」、「生活耗材」。

小米的「鐵蹄」

與小米生態鏈計劃幾乎同時展開的,還有小米的IoT業務,小米的IoT業務最初源於一個Wi-Fi模組。

2014年年初的一天,小米聯合創始人黃江吉帶著高自光、殷明君,拿著一個Wi-Fi模組找到雷軍說,「我們研發出了一個Wi-Fi小模組,只要把這個小模組放到任何一個硬體里,這個硬體立刻可以被手機控制,從而連接到我們的IoT網路中。」

現場,他們還通過手機、燈泡為雷軍進行了Demo演示。

在這之後,殷明君的創業團隊被小米收購,小米IoT部門初步形成。

小米當時的IoT業務開展的並不順利,在外部與家電廠商尋求合作屢屢碰壁後,他們最終將Wi-Fi模組首先應用到了小米生態鏈企業智米的空氣凈化器上。

某種意義上來看,小米的IoT和生態鏈天然互補,生態鏈為IoT提供了落地空間,IoT為生態鏈提供了更高的價值和意義。這也成就了後來小米相對封閉的生態。

隨後幾年時間裡,小米生態鏈通過「效率」、「成本」兩把尖刀,硬生生在互聯網世界中划出了一道印記,這道印記被稱為「小米模式」。

在小米生態鏈出現之前,BAT是擺在所有互聯網創業者面前的三座大山,吳曉波在《騰訊傳》中曾這樣寫道:

在風險投資界甚至流傳著這樣的一個說法:

當一位創業者向投資人解說自己的項目的時候,必須要回答一個問題——騰訊會不會做這個項目?或者,如果騰訊進入,你如何保證不被「幹掉」?

雷軍也曾表示,「在我們布局IoT的同時,也是為了繞開BAT三座大山。」

IoT+生態鏈,讓小米繞開了「三座大山」,開闢了一個新戰場。尤其隨著智慧家居、產業互聯網等概念在中國興起,在其他互聯網創業者眼中,小米開始成了一座想要「繞開」的山。

小米的「鐵蹄」

近日在科創板上市的平衡車領域的頭部企業九號機器人,也是小米生態鏈早期投資的智慧硬體企業之一。早年間,九號機器人創始人高祿峰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透露:

當時正在思考生態鏈布局的小米已經將我們的競爭對手都看過了,換句話說,如果小米不投我們,投了別人,我們會非常被動,於是我們開始主動接觸小米。

最終小米投資了九號機器人,2015年10月19日,兩家合作的第一款產品「九號平衡車」,售價1999元,再次打破了行業定價規律。

小米的「鐵蹄」

對於將硬體凈利潤不超過5%的寫進招股書的小米,眾口不一。有人認為,小米這是用低價扼殺了中國同行的生存空間、創新空間;也有人認為,這是又一家有野心的中國企業的崛起。

倒是在翻看《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一書時,雷鋒網在雷軍為這本書寫注寫的序中看到這樣一句話:

小米,就是要做中國製造業的鯰魚。

隨後幾年裡,小米陸續投資或孵化了近300家企業,在互聯網世界裡構建起了小米的疆界,小米這條「鯰魚」也悄無聲息地游進了家電領域。

王川和大家電

與其他手機廠商同行不同,小米一直都是一家不安分的手機廠商。

在建立小米生態鏈之前,小米已經親自下場做了路由器、智慧電視。其中,小米電視的靈魂人物是小米第八位聯合創始人,王川。

說起來,王川其實不在小米初創團隊之列,也沒有和雷軍一起喝過那碗小米粥,不過,王川卻是又一位在加入小米之前就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的人。

王川同樣是一位「帶資進組」的硬體專家。

2012年,加入小米之前,王川就看到了智慧電視這一市場機遇。當時,蘋果、Google都已經推出了電視盒子,王川的多看科技也開始著手面向中國市場研發這一款產品。這一產品最終在當年11月面世,被命名為小米盒子,成為王川帶給小米的第一份「禮物」。

小米的智慧電視要比小米盒子晚一年,那時的智慧電視更多是被稱為互聯網電視。

與眾多互聯網風口一樣,2013年,互聯網電視風口同樣引來了不少虎狼之師。

9月5日,在小米2013年年度發布會上,小米電視正式亮相,售價2999元。

小米的「鐵蹄」

然而,即便在中國,想要做互聯網電視的也不只小米一家。中國主流電視廠商聯合互聯網廠商同期發布的互聯網電視並不少見。

9月3日,愛奇藝、TCL聯合發布「TV+」,經典版TV+定價2999元;

9月10日,阿里、創維聯合發布第一款互聯網電視——搭載阿里TV作業系統及創維天賜系統的創維酷開55K1和42K1;

……

此外,當時還有個風頭無兩的樂視。

樂視在5月發布的超級電視S40直接將售價直接壓到1999元,X60在9月23日宣布與騰訊達成深度合作,由騰訊旗下綜合性電商平台易迅網通過「集采、包銷」方式銷售樂視TV·超級電視X60。

小米的「鐵蹄」

當年,幼年的小米電視並不是一枝獨秀,甚至算不上出彩,也正是這個看似不突出的「幼崽」,自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堅持到了現在,並成為今日決定小米江湖地位的一款關鍵產品。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小米電視出貨量破千萬台,樂視卻再也不是那個曾經的樂視。

正是由於在小米電視上的大獲全勝,當小米在2019年大刀闊斧地進入大家電領域時,王川再次披甲上陣。

2019年5月17日,小米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宣布成立大家電事業部,任命王川為大家電事業部總裁,負責除電視之外的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品類的業務開展和團隊管理工作。

在小米官宣進入大家電領域之前,已經早早通過生態鏈摸進了大家電領域:

2017年3月11日,小米生態鏈企業雲米發布了雲米互聯網智慧冰箱,隨後,雲米又發布了互聯網洗衣機;

2017年8月10日,做空氣凈化器起家的智米發布了1.5P全直流變頻空調;

……

在2019年4月的小米電視發布會上,雷軍再次提及,「大家電業務是小米AIoT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和未來10年持續發展藍圖的核心拼圖之一。」

對於小米做家電,雷鋒網接觸的不少行業人士都表示,對於要做智慧家居產業鏈的小米而言,做家電也在意料之中。

互聯網廠商做大家電、做白電會有什麼門檻嗎?

雷鋒網向家電行業資深專家了解到:

智慧家電其實是家電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一個交集,這個領域就技術難度、市場推廣等方面來說,互聯網企業比傳統白電企業更有優勢。

在具體的生產製造方面,互聯網企業完全可以找OEM代工解決;從產品設計方面來看,他們與有著二三十年行業沉澱的家電行業頭部企業還是有一定差距,現在主要蠶食的其實是中小型家電企業的市場份額。

小米的大家電事業部成立後,不到一年時間裡,通過「小米」、「米家」兩個品牌布局了「空冰洗、廚衛電」在內的幾乎所有家電產品,甚至在年底還發布了小米互聯網空調,著實還是為董小姐捏了一把汗。

小米的「鐵蹄」

2013年,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獎典禮上,雷軍與董明珠定下「10億賭約」時,曾有一次戲劇性的對話:

董明珠:如果全世界的工廠都關掉了,你還有銷售(額)嗎?

雷軍:我覺得董總是在挑撥離間,小米用的是最好的工廠和最好的供應鏈……

董明珠:(如果)我(的工廠)不給你做呢?

雷軍:今天強調的是專業化分工,做工廠的把工廠做好,做產品的專心做產品……

董明珠:那我空調給你賣算了。

雷軍:可以考慮呀~   

董小姐有所不知的是,雷軍當時說的可以考慮的不僅僅是「小米賣空調」,還有「小米開工廠」。

從「敬畏製造業」到「+製造」

在事後回憶起這次很大程度上節目組安排的「對賭」時,雷軍坦言:(當時)確實有點膨脹了。

「膨脹」是因為小米創立前三年吃到了功能機轉智慧機的紅利,一直處於「瘋長模式」,手機銷量和公司估值像是吹氣球一樣在快速飆升。到2014年,小米手機已經以12.5%的市佔率位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三)。

小米的「鐵蹄」

2014年年底,小米完成又一輪11億美元融資後,估值高達450億美元,5年翻了180倍。

承認「膨脹了」是因為在三年瘋長後,小米開始遭遇增長瓶頸,增速放緩,甚至開始受到質疑。

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小米2015年未能達到8000萬部智慧手機的銷售預期,投資者也開始質疑該公司高達450億美元的估值。

在隨後接受媒體採訪時,雷軍也透露,小米從2016年提出「要敬畏製造業」,並開始大規模補課硬體、下決心植根製造業。

經過三年補課,小米智慧工廠最終出現在雷軍今年的十周年公開演講中。

雷軍說,為了做這間工廠,小米在過去三年時間裡投資了110家做智慧裝備的公司。

小米的「鐵蹄」

在年底的MIDC 2020上,小米智慧工廠的部分細節逐漸對外公布:

除了貼片機,其它絕大部分生產設備採用的都是小米自研的設備。

一期工廠中除了上下料外,實現了全部智慧化,一期自動化率達到63%,年底對整機組裝和包裝環節優化後,自動化率提升至75%。

小米的「鐵蹄」

同樣是在年底大會上,小米智慧工廠的三年規劃和整體規劃圖也被和盤托出:

2019年,進行自動化建設,通過機器人與自動化建設替代人工;

2020年,進行網路化建設,通過全面網路化進行數據採集和應用;

2021年,進行智慧化建設,實現基於數據和知識的智慧決策。

小米的「鐵蹄」

從做手機跨到做智慧工廠,跨度究竟有多大?

雷鋒網向智慧製造相關從業人士了解到:

自動化只是智慧工廠的初級階段,目前自動化產線相關技術也已經比較成熟,只要找到合適的人,有足夠的經費投入,已經算不上什麼門檻。

推進智慧工廠,並不能降低小米手機的成本。手機是一個迭代非常快的產業,生產手機外殼或相關零配件的專用機床,往往三個月到半年就要更新換代,這方面生產設備的成本非常高。即便是智慧工廠,成本也不低,所以小米的智慧工廠,目前更多應該是應用在市場周期更長的高端手機,例如小米10至尊版。

小米智慧工廠的想像空間是基於小米對於用戶需求的收集回饋,打通消費者需求、研發和製造的閉環,類似阿里的犀牛智造。

雷軍是在不惑之年創立的小米,他曾說,改變製造業是小米的終極夢想。

現在,10歲的小米正在用互聯網改變製造業,也在用製造業改變小米。

小米的「鐵蹄」,沒有邊界

如果在小米公司內部孵化硬體企業,必然會降低公司的專註度,這對公司的發展是致命的。

小米成長初期,雷軍曾這樣考慮。

因此也就有了「不做航母,做艦隊」一說,有了小米生態鏈。

不過,在小米成立十年之際再回頭看,你會發現,通過投資、孵化,在手機之外,小米前沖後撞,給自己開闢出一個廣闊的疆域。

我們可以看到,小米除去有手機、音箱等智慧硬體外,同時:

在家電行業,就「功能機」轉「智慧機」之際,抓住機會,跨界爭奪紅利期;

在製造行業,憑藉自身供應鏈優勢、互聯網基因,借政策東風,加碼加力;

甚至在地產行業,在智慧家居、智慧社區中,也可見「小米+生態鏈+金山雲」組合的身影。

小米曾經官宣,在物聯網周期內,小米有「1+4+X」的戰略布局。

而其實,真正的小米,似乎沒有邊界。

就像曾經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蹄」所到之處,即為帝國疆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