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30歲,「理所應當」就該中年危機了嗎?
- 2019 年 10 月 3 日
- 筆記
看到 java極客技術 星球里一位同學(New Youth)說到這個問題,原文如下:
最近看到公司有個大佬快30了,說起中年危機好像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作為一名搬磚黨,想了解一下大佬們都有什麼對策?
30歲,“理所應當”就該中年危機了嗎?
來看看百度百科的定義:
中年危機,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39~50歲,在40~65歲之間的男性身上,還被稱為“男人四十綜合征”。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
姚毛毛本人作為87年12月生人,按照老家的虛歲演算法來算,已經33了,按照周歲來說,也超過30了。
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一個標準的中年危機模型。
那我是不是就該在公司里混資歷,不敢輕易離職?因為奶粉、幼兒園、興趣班等就像幾座大山,對不對?
然而我還是在18年底的時候離開了工作6年之久的公司,離開了錢多、事少、離家近至少佔了兩個的地方。
為什麼呢?因為不想混吃等死,不想溫水煮青蛙,想走出舒適區、跳出井底看一看。
難道,這就是中年危機了嗎?
我覺得,這是危機感。是程式設計師對抗歲月腐蝕的危機感。而跟中年危機沒多大關係。
按照普通人的工作年限,一般是22-24歲入職,30歲,算起來是正式工作6至8年的老員工了。
而作為IT行業來說,這個年齡段的“老”員工則是企業里的柱石。一般的團隊leader、技術負責人大部分都是此類員工。
難道30歲就寫不動程式碼了嗎?
有5、6年經驗的“老”程式設計師正是積累足夠的傢伙們。
對於所謂新框架搗鼓幾天便會上手;對於項目中的問題,有足夠的經驗積累,能很快找出問題所在;對於新的需求,有足夠廣度的技術視野,可以提供豐富的技術實現方案。
30歲,正是帶的了團隊、談的了需求、寫的了程式碼、交付的了項目的巔峰時刻。
再往上,又是區分路線的時候了。是做技術、做管理?做售前還是做架構?做技術管理還是經營決策?
你的能力、資歷又成為晉陞的資本,是你選擇太多,而不是沒有選擇地負龜前行。
30歲,就該中年危機嗎?
借用純潔的微笑的大佬的回答:
對於有能力的人不存在任何中年危機。
做好當前的事才能應對未來的壓力。
對自己做一些職業規劃。
什麼叫有能力?
請把自己武裝起來,用技術和經驗。
怎麼保持競爭力?
保持飢餓感,空杯心態,永遠虛懷若谷。
具體怎麼做?
緊跟開源視野,保持技術敏感。
提升前沿技術的廣度,鑽研一兩項技術的深度。
閱覽對當前項目有幫助的一切技術、非技術文檔,了解源頭業務。
評估正在做的事情對以後的發展有沒有幫助?
你的公司是否有提供你想要的上升渠道?
上升渠道的評級合理嗎?你能被公正對待嗎?
此外,如果對自己不確定。那麼,就出去面試看看吧。我曾分享過的大佬下午茶里有個策略:覺得公司給自己的待遇低了,覺得自己是不是快沒有競爭力了,那就出去看一看,每年面試幾次,就知道自己真正的身價了。
但是,並不是外面的工資高就一定要離職而去。因為在一所公司里,可能你的上級你的同事對你已經有了一定的認可度,這是一種很寶貴的資源。建立信任,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最後,用我最欣賞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一句話來結尾:
追求卓越,成功自會伴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