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年薪,中國工作6年的前輩想和你分享這四點
- 2020 年 11 月 6 日
- 筆記
這裡是《齊姐聊大廠》系列的第 13 篇
每周五早上 8 點,與你嘮嘮大廠的那些事
號外號外!前 12 篇已出 PDF:公眾號後台回復「大廠」即可獲得!

小齊說:
上一篇文章有小夥伴留言說要看中國的公司,今天邀請到一位在中國一線互聯網大廠工作了 6 年的前輩,聊聊幾點大家都關心的話題。
如果你喜歡這個系列,歡迎你轉發分享,這對我很有幫助,謝謝大家~
先說下個人背景:
中國 985 碩,在中國一線互聯網公司工作近 6 年了。其中待得最久的算是目前中國企業中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目前基本工資稅後 100 萬左右。
本文的內容較客觀,其中也會附帶一些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下面從各個方面說下中國的一些現狀吧。
996 文化
提到互聯網,不得不說加班文化。中國的話,除了外企,基本都存在加班,沒聽說互聯網有 7 點前下班的,但這個加班強度,也看企業看部門看個人。
從公司層面,加班是為了產品更好的迭代,畢竟中國市場競爭激烈。但對於員工來講,確實佔用了很多生活的時間。
每天一早起來就去上班,一下班基本就 10,11 點了,而且在身心疲憊的狀態下也幹不了什麼其它事。
等到一周過去了,會發現除了工作上的成長及工資收入,其它好像什麼都沒有。
有時,工作上也沒什麼成長。畢竟工作中很多時間是繞著業務轉,成長值也會有上限。
加班強度跟企業跟部門相關好理解,為什麼說也跟人相關?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是習慣加班了,習慣別人加班我們也加班,習慣沒太多活也加班(因為有加班慣性,所以會造成工作拖延)。
但即使你可以把工作高效完,依然大概率也需要加班,你高效不代表所有人都高效。因為工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是一個團隊的事,同事經常會臨時佔用你的個人工作時間,經常會在下班時間拉各種會議。
所以專註高優先順序的事以及高效工作,是能減少一些加班,但卻避免不了加班。
35 歲危機
這個很明顯。
中國的話,如果到一定年紀不走管理層,工作上會有不小的壓力。
中國也有 IC,但說實在的,IC 的天花板還是比較明顯。
IC 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真的困難的問題。
但實際在工作中,這類問題有,但不是那麼多。
有些問題你不知道怎麼解決,不是因為難,是因為你不知道,你沒經驗,你沒試錯過。
所以為了能在團隊發揮很大的價值,leadership 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不然每年剛畢業的學生這麼多,誰來帶呢?
但即使到了管理層,也不是就沒壓力了。當你發現周圍都是小年經時,能沒壓力么。
應屆生的成長都很快,能力上接近你並不需要太久,所以即使到了管理層,還是有很大被替代的概率。
但這個,各行各業都是,只是互聯網行業更為明顯罷了。
另外一點,危機其實也來自於收入單一。大部分都只有一個收入來源,行業的發展太快,總會怕自己被替代,進而失去了大部分的收入來源。
機會
好的機會大於努力。
互聯網行業,真的要實現收入的跳躍式增長,靠的是期權,靠的是合適的位置。
螞蟻上市,造富了好一些人。
這些人獲得的股票帶來的價值,對應到工作,可能是幾年,可能是十幾年,也可能是幾十年。而人一生的工作時間,也就幾十年。
而在一個公司,即使你能力再好,沒合適的機會也很難有上升的空間。
14,15 年時的中國有很多好的互聯網公司,現在都成長成百億、萬億美元的企業。
但這樣的機會,近些年並不多,有的只是一些還在探索中的方向,比如無人車。
工資
對於中國頂尖的應屆生,在北京,工作個 4-5 年要攢個 200-300RMB 首付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不要跟我說現在好多人也年薪百萬了,你先看下他剛畢業時拿的是多少。
畢業時 2 萬,說明他第一年只能攢下稅後 15-20 萬左右(算上年終)。
再往上,年紀越大,工作時間成本就越要考慮進來,不能只是看錢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自己了解的個例當成是大概率事件,實際是有些是,有些不是。
整體來講,中國的環境還是不錯,有利有弊。但這些利弊在每個人心中的傾向都不一樣,我就不比較了。
雖然”996 文化/35 歲危機”等可能會讓大家覺得中國互聯網沒這麼好,但中國很多機會和歸屬感,我個人也享受過這機會帶來的紅利,希望大家理性看待。
一起加油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也給齊姐點個「在看」,你們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更多乾貨文章見我的 Github: //github.com/xiaoqi6666/NYCSDE
我是小齊,紐約程式媛,終身學習者,每晚 9 點,自習室里我們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