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女子網購同一商品不同帳號價差25元

雙11購物節已經開始,不少消費者已經開啟買買買模式,然而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屢禁不止,實在是給人添堵。

所謂大數據殺熟,指的是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不同用戶看到的價格或搜索到的結果是不同的,從而導致用戶權益受損的現象。通常是老用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用戶要貴,或搜索到的結果比新用戶要少。

據中國媒體報道,10月16日,北京的韓女士使用手機在某電商平台購物時,中途錯用了另一部手機結賬,卻意外發現,同一商家的同樣一件商品,註冊至今12年、經常使用、總計消費近26萬元的高級會員帳號,反而比註冊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總計消費2400多元的普通帳號,價格貴了25塊錢。

仔細對比才發現,原來普通帳號頁面多出來一張「滿69減25」的優惠券。韓女士認為自己遇到了大數據「殺熟」。   

面對質疑,該電商客服答覆稱「新用戶,系統會根據帳號資訊,自動發送優惠券,不是每一個帳號都能收到」。  

實際上,不只是網購商品,酒店預訂、機票銷售等領域均存此類現象。

隨著技術的發展,要想精準鎖定消費者,對於大數據來說太容易了。據專家介紹,近來大數據「殺熟」也出現了不少變種。比如:

根據你的地理位置定價:如果你附近的商場少,大數據就會認為你買東西不方便,然後給你看到的商品加價。

根據你的消費記錄定價:如果你買過的東西價格普遍較高,大數據就認為你「不差錢」,然後給你加價。

根據你的搜索頻率定價:如果一件商品你在短時間內搜索過多次,大數據就會認為你急需這件商品,然後給你加價。

還有就是控制商品的可見性,直接把價格低的商品屏蔽掉,逼你買貴的。 

那麼,我們能不能與演算法鬥智斗勇來進行「反殺熟」呢?專家表示,改變自己的部分行為或許能一時騙過大數據,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因為你周圍的人群並未改變,大數據能夠通過你朋友的朋友的用戶行為,來推測出你的消費偏好,這就是「社會網路分析演算法」。  

在大數據「殺熟」這件事上,消費者無疑是魚肉。然而,技術是中性的,需要嚴厲打擊的是技術背後個別奸商的貪慾。 

大數據「殺熟」!女子網購同一商品不同帳號價差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