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為什麼到處都是廣告!(一文通俗易懂告訴你需要了解廣告的基礎)
- 2020 年 10 月 19 日
- 筆記
前言
微信搜【Java3y】關注這個有夢想的男人,點贊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援!
文本已收錄至我的GitHub://github.com/ZhongFuCheng3y/3y,有300多篇原創文章,最近在連載面試和項目系列!
我,三歪,最近要開始寫項目系列文章。我給這個系列取了一個名字,叫做《揭秘》
上一篇《揭秘!消息管理平台的實現原理》得到了不少同學的好評和讚賞,還沒看過的同學可以去看看,那是我維護近一年的系統,我把核心都在文章中講到了。
這篇文章主要講廣告相關的基礎內容,不含任何技術相關的東西。廣告系統會比消息管理平台這種系統有趣且複雜得多,消息管理平台可能幾十個字就可以講清楚它是做什麼的,它有什麼用,為什麼需要它。
而廣告系統不一樣,如果你不了解任何廣告相關的基礎知識,你去看看廣告相關的文章,你會發現:這些字你都認識,但你就是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出現這個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廣告的專業名詞實在是多
這篇文章是來介紹廣告的專業名詞的?也不全是。如果你看過我一些文章,你會發現我經常推崇:在學習某項技術之前,首先要明白它能幹什麼,為什麼要使用它,再去學習它的實現
了解廣告的發展史對「明白它能幹什麼以及為什麼要使用它」我覺得是很有幫助的,這篇文章以廣告發展史為切入點,順便科普廣告相關的名詞。
通過這篇文章,我認為你大概能明白日常在衝浪🏄的過程中,你所看到的廣告可能是屬於哪種類型的,會對廣告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和概念。
什麼是廣告?
初學編程時,我們習慣在百度上搜一下Java
在休息時刻打開了知乎
再隨便逛一下知乎
沒事再去部落格論壇充實一下自己:
甚至打開三歪的歷史文章:
你會發現:淦!怎麼哪都有廣告
畫外音:
廣告定義:一切付費的資訊、產品或服務的傳播渠道,都是廣告
好戲開始
三歪這個小夥子,每天堅持努力寫程式碼寫文章,技術已經變得越來越弱了。原公司《廣州精神小伙有限公司》決定拋棄三歪,但由於三歪這一年的努力工作,也成功賺得他的第一桶金。
三歪拿著自己的第一桶金和他富婆女朋友的2W8,湊齊3W塊註冊了一家公司,該公司名叫做《廣州三歪神似林書豪技術有限公司》
三歪成立了自己的站點//github.com/ZhongFuCheng3y/3y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11.3k
的狂熱粉絲用戶每天在站點上看三歪寫的文章。
三歪看著自己站點的日活量dau
逐漸越來越高,越來越高…雖然自己的內心很開心,但是始終賺不了錢阿。即便有個富婆女朋友,但是人生夢想總得實現的,對不對?
畫外音: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用戶數量
網上大神總說:「流量就是王道」。於是三歪就想著:我的站點每天都有人訪問,我租伺服器每個月還得花幾千塊,我得賺點錢💰。
三歪思前想後,那變現的方式有什麼呢?換個問法:「錢從哪裡來?」。那無非兩種:一、向用戶收費。二、向企業收費。
-
向用戶收費,怎麼收?方式當然有很多種咯:一、加入我的 VIP
專屬群,真人在線回答問題。二、開個淘寶店賣增發水。三、賣點程式設計師👩💻最喜歡的外設 -
向企業收費,怎麼收?我這站點又不提供數據服務,沒企業會來給我錢的咯。但我的站點有流量啊,我憑藉自己寫的文章通俗易懂,站點每天有 11.3k
的人在看,而現在有很多在線教育機構需要流量,他們會來我這投廣告。他們給我錢,我來展示他的廣告。
顯然,三歪選擇了最直接有效的變現方式:廣告
畫外音:
在線教育機構:需要投廣告的人–>廣告主(advertiser)
三歪的站點:能提供流量的人–>媒體(publisher)
廣告的目的:廣告主通過媒體達到低成本的用戶接觸
但實際上,一次的廣告投放,參與的不僅僅是廣告主和媒體,還有用戶。三方的利益在廣告中始終處在不斷博弈的過程,三者的利益都需要被認真對待,這樣才能使整個市場保持平衡和持續發展
用戶:三歪這逼天天發廣告,取關了…三歪這逼天天寫乾貨,愛了愛了…三歪這逼…
廣告主:投了三歪這個站點可還行…投了三歪這個站點血虧…
媒體:卧槽,我價格得低點,廣告爸爸不來,我都吃不起飯了…卧槽,我接了個廣告,我得寫篇牛逼的文章,給他們更好的內容,不然用戶都走光了…
畫外音:
廣告核心問題:為一系列用戶與環境的組合找到最合適的廣告投放策略以優化整體廣告活動的利潤
廣告可以分為兩大類:
-
追求長期收益的品牌廣告。假設我去投品牌類廣告:我不關心你短暫時間內是否來關注我,你學 Java
就得知道有Java3y
。我想要做到就是,Java3y
這個詞,就由於寶馬Benz奧迪在汽車屆的存在。 -
追求購買或其他轉化行為的效果廣告。假設我去投效果廣告:我在某里那投個廣告,跑來關注我的人有5個,在某節投個廣告,跑來關注我的人就有100個,某里的效果真辣雞。
BB完了以後,廣告主爸爸要來投廣告啦。在最開始的時候,廣告主爸爸說要買我的一個展示位:一個月30塊,簽合約。
三歪表示沒問題,一個月30塊,平時就吃個晚飯就可以加個雞腿了🍗
基於這種情況,媒體不需要有啥技術支援(頂多做個排期系統,排下每個月金主爸爸的時間),同樣廣告主也不需要啥技術,我給你錢,展示我的廣告,完事。
畫外音:
按時間結算(30塊一個月)這種交易方式,專業術語叫做CPT:Cost Per Time
除了按時間結算的交易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不同的交易方式適用於不同的具體場景(所以才會共存)
隨著關注站點的人越來越多,三歪發現看自己文章不僅僅有漢子,竟然還有妹子。
三歪想著:「廣告位以固定的價格賣出去,所有的人都能看到那個廣告,好像有點小虧啊。雖然我只有一個廣告位,但我可以告訴金主爸爸不同屬性的人進來,能看到不同的廣告(看到他們家廣告的人會更加精準),那我不是可以同時接過多個金主爸爸?」
三歪場景都已經想好了:「18~20歲的小夥子進來,我就給他推薦英雄聯盟手辦,18~20歲的小姐姐進來我就給她推薦面膜,30歲的老男人進來,我就給他推薦增發水…本來一個廣告位一個月30塊,我接3個廣告主,一個廣告主20塊,那我一個月就是60塊收入。」
把這個告訴了廣告主,廣告主表示可以,但每個月得給我保證我的廣告曝光(展示)得在N次,如果達不到這個量,你得退錢,簽合約吧。
基於這種情況,媒體就需要有受眾定向的技術了,給用戶打上不同的標籤(比如上面提高的年齡),不同年齡段的用戶看到不一樣的廣告,並且媒體得有廣告投放的技術,頁面上的廣告不再固定,而是根據不同屬性的用戶展示不同的廣告。而廣告主仍然不需要什麼技術,給錢就行。
三歪還在樂乎賺點小錢的時候,隔壁的做搜索的老王,已經玩起了競價廣告的模式。
畫外音:
競價廣告:媒體把自己擁有的廣告位(關鍵詞標籤)拿出來公開拍賣,誰的價格高誰就能獲得廣告位
這牛逼在哪呢?基於我上面的那種模式,我還得去給廣告主去保展示量:比如說,如果這個當前用戶展示了這個廣告,那下一個廣告還給不給這個用戶展示(這個用戶都在這兩個廣告所屬的人群內),如果不展示下一個廣告,那展示量不夠怎麼辦….
那老王是怎麼做的呢?老王就告訴廣告主:我這有個廣告位,我給你們挑選好關鍵字了,你們來投,誰出價高,我就展示誰的廣告。
三歪:這妙阿,反正媒體要做的就是把廣告位給開放出去,誰來玩,就出價唄。哪個金主爸爸更有錢,那這個展示位就歸給誰。還不用擔心展示量達不到廣告主的要求(這種模式下已經不保展示量了)
而且這還有個好處就是:搜索的廣告要比正常的廣告轉化率要高。畢竟是用戶想要有「意圖」才去根據關鍵字搜索🔍,你根據用戶感興趣的內容給用戶推薦了廣告,轉化一般都比較高。
三歪畢竟不是做搜索的,所以是吃不了搜索廣告這碗飯的了。
隨著發展,三歪發現其實自己的站點還有很多的位置可以售賣廣告的,但以合約的方式很難賣出去(因為都是些邊邊角角的位置)。而市面上已經專門有人做了廣告網路( AD Network,ADN)
說白了就是媒體把這些邊邊角角的剩餘流量給廣告網路( AD Network,ADN),它拿到我的廣告位,幫我去包裝出售,自己從中抽一份傭金。
那ADN是怎麼包裝的呢?它聚合了很多媒體的剩餘流量,然後給這些位置都打上不同的人群標,也是以競價的方式對這些打上人群標的廣告位進行出售。
可以發現的是:上面提到的廣告網路( AD Network,ADN)和搜索廣告都是以競價的方式來售賣廣告位。
但這種的競價並不是實時的,它是先通過關鍵字/人群
的方式把廣告位放出去,然後讓廣告主進行競價,等到競價完了以後再決定是否要展示這個廣告,這裡的出價和展示決策並不是同步的。
在競價廣告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廣告主不滿足只能按照媒體提供的標籤進行購買,廣告主希望能夠根據自身需求更加精確的挑選用戶以達到更精準的廣告效果,於是這種下需求就催生了實時競價(Real Time Bidding,RTB)
雖然原始的競價廣告中會有人群/關鍵字(標籤)給廣告主進行挑選,但總會有一些完成不了的場景。比如:廣告主希望找到自己流失的用戶進行一次廣告促銷
對於媒體方而言,一般是沒有廣告主流失用戶的數據的嘛,所以媒體方必然對上面這種需求是無能為力的但如果把這些人群/關鍵字(標籤)實現開放式管理,然後每次媒體要展示廣告的時候,廣告主可以實時根據條件決定是否要出價,那不就很完美了嗎?沒錯,這就是實時競價。
實時競價的好處就是:廣告主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來投放更加精準的用戶。
在實時競價中,我們需要實時競價廣告,廣告從哪來?從媒體那兒來。廣告主需要直接對接媒體嗎?不用。會有互聯網廣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我們一般叫它ADX。廣告主一般會有一個對接ADX的平台,叫做DSP(Demand-Side Platform),廣告主要篩選到自己合適的數據,就一般會有一個數據管理平台(DMP),媒體也有可能不直接對接ADX,會有專門的供應方平台叫做SSP(Suply-Site Platform)。
它們的關係如下:
交互流程如下:
驀然回首
站在媒體的角度,它需要保障用戶體驗的同時需要兼顧廣告主的效果又得考慮自身的利益,在這三者的關係上得到一個平衡,媒體才能可持續發展。
廣告業務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個資源位按時間售賣,到後來的以合約的形式保展示量,再到後來以競價的方式銷售資源位,以及現在的實時競價,這個發展可以看出在數據的驅動下變得越來越精細化。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在這發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平台來為媒體/廣告主服務
-
競價廣告 -
媒體平台:競價廣告網路(ADN) -
廣告主平台:交易終端(TD)
-
-
實時競價 -
媒體方平台:供給方平台SSP -
廣告主平台:需求方平台DSP和數據管理平台DMP
-
像我們公司,既作為媒體,又作為廣告主。我們既提供各種的廣告交易方式給站內的商家投放廣告,同時需要對外購買流量。
已經看到這裡的同學,會不會想問:作為媒體,有這麼多的廣告主要接入,在何時何地展示某個廣告比較合適呢?
作為媒體方其實是按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e)每一千次展示可以獲得的廣告收入 這個指標來對廣告進行排序的。
要怎麼理解eCPM呢?看著好像是前面提到的CPM,只不過在前面多了個字元e
其實eCPM
和CPM
沒多大的關係:CPM是一種計價指標,而eCPM是衡量廣告效果的指標
eCPM是媒體衡量廣告效果的指標:如果以CPM
的方式計費,那麼eCPM=CPM
,那如果以CPC
的方式計費呢?eCPM=預估點擊率*出價
,如果以CPS
的方式計費呢?eCPM=預估轉化率*預估點擊率*出價
從eCPM的公式我們可以發現的是:除了出價,預估的點擊率和轉化率都有可能影響到廣告的排序。預估的點擊率或轉化率較高的廣告,這說明該廣告的品質是符合媒體自身用戶需求的,既可以賺取廣告主更多的錢又提高了用戶體驗,這不美滋滋?
點擊率、轉化率在廣告領域又有對應的專業名詞:
在近期我們又可能會看到這個名詞OCPX
OCPX 是一種以 轉化成本為優化目的,根據單個流量的 點擊率 和 轉化率 進行智慧 動態出價的調整,幫助商家有效的控制轉化成本,提升廣告效率,最終達成目標的工具
eCPM=CPA*pCVR*pCTR*1000
總的來看,如果廣告主使用OCPX的方式投放廣告,一般都是需要回傳「激活」「下單」等數據給媒體來進一步優化數據模型,最終獲得更好的廣告投放效果。
最後
如果沒接觸過廣告的同學,可能還是會覺得:字都認識,但好像還是看不太懂。沒辦法,廣告的術語實在是有點多,業務也的確比較複雜。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能對廣告有個最基本的認識,我認為就值了。
廣告的水還是很深很深的,我也僅僅在入門階段,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對剛入門廣告或者想了解這方面的同學有所幫助。
不知道你看完這篇文章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可以在評論區里交流一下。
我後續會分享具體廣告系統業務的內容,講講在生產環境下廣告系統是如何搭建以及業務是怎麼樣的。感謝你的關注和點贊。
參考資料:
-
《計算廣告》📚 -
計算廣告科普系列
三歪把【大廠面試知識點】、【簡歷模板】、【原創文章】全部整理成電子書,共有1263頁!點擊下方鏈接直接取就好了
PDF文檔的內容均為手打,有任何的不懂都可以直接來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