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患者確診就是中晚期!這種癌症不起眼的癥狀要當心

本文專家:汪小歡,復旦大學醫學博士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疾病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包括有些能夠及早發現的癌症。而結直腸癌卻似乎沒有那麼幸運,患者的預後很差。

調查顯示,中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處於中晚期,其中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

那麼結直腸癌到底怎麼回事?有什麼癥狀?高危人群又有哪些?一起來看↓↓

結直腸癌是怎麼回事?

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胃腸道腫瘤中,結直腸癌更是名列前茅。

在結腸和直腸部位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結直腸癌,也可以稱為大腸癌。根據腫瘤形態,結直腸癌主要分為息肉樣型、狹窄型和潰瘍型。

息肉樣型結直腸癌的好發部位主要在盲腸和升結腸等右半部位,形態類似菜花樣,體積較大,會向腸腔內凸出。腫瘤表面易發生出血、壞死以及潰爛。

狹窄型結直腸癌的好發部位為降結腸、乙狀結腸以及盲腸等左半部位,瘤體的質地比較硬,傾向於圍繞腸壁侵襲從而導致腸腔狹窄,易發生腸梗阻。

潰瘍型結直腸癌的好發部位在左半部結腸,瘤體相對較小,早期形成的潰瘍呈現為凹陷型,可穿透腸道壁而侵犯腸道周圍的組織或器官,也易引起出血。

結直腸癌患者早期癥狀並不明顯甚至無癥狀,隨著癌腫的繼續惡化和體積的增大,患者會有一些臨床表現。其中,便血是最常見以及最早出現的癥狀,可能還會有腹瀉、腹痛、便秘等排便習慣的改變。

高危人群有哪些?

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分布很廣,包括具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可以分為家族型息肉病(家族人員先以結腸息肉起病)和非家族性息肉病。這類人群建議自20歲起,應每年做一次腸鏡,若發現息肉應及時去除。

具有遺傳學非息肉病性大腸癌的人群,這類人群最終發展為結直腸癌的概率高達80%,發病的平均年齡較早,約為45歲。

患有大腸息肉的人群,息肉可分為腺瘤類和炎性增生兩大類,其中,多發性腺瘤性息肉和直徑大於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都具有較高的癌變概率,一旦發現應盡量徹底摘除。

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羅恩病的人群,這類患者多表現為腹痛、腹瀉、膿血便等消化道炎症,且目前尚無根治療法。

具有慢性腸道癥狀且進行性持續加重的人群,這類人群可能會出現腹部不適、腹痛腹瀉、便秘等慢性腸道癥狀,這類人群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必要的檢查,以排除腫瘤發生的可能。

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這些疾病與結直腸癌關係密切,且與這些疾病有關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缺乏膳食纖維等也都是結直腸癌的風險因素。

如何診斷?

結直腸癌的診斷應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活檢等多種手段和方法。

直腸指檢是最重要的簡便的體格檢查方法,此方法還可以提供所發現腫物的大小、質地、形態以及部位等重要資訊。大便隱血實驗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可用於早期篩選的方法。

X線鋇劑灌腸比對造影檢查是診斷結直腸癌常用的有效方法,此方法能夠在X片中呈現處腸道腔道的充盈狀態、是否狹窄及缺損等資訊,從而確定出癌腫部位和大小。而B超、CT以及MRI檢查則能夠判斷癌腫的浸潤程度,確認是否發生轉移等情況。

纖維結腸鏡檢查則是診斷結直腸癌最有力的輔助檢查,通過纖維結腸鏡,可以直觀地看到癌腫病灶,並取得病灶活組織進行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

結直腸癌會遺傳嗎?

絕大多數的結直腸癌並不會發生遺傳,在中國並不多見。

但也有一些種類的結直腸癌具有很高的遺傳傾向,包括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MUTYH相關息肉病以及家族性結直腸癌X型。

如何治療?

對於結直腸癌,應盡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關於結直腸癌的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外科治療:結腸癌手術治療的原則包括全面探查、由遠及近;建議切除足夠的腸管、清掃區域淋巴結;推薦銳性分離技術以及遵循無瘤手術原則等。

內科治療:在治療前,應明確治療目標,完善影像學檢查評估以及相關基因檢測。同時也要重視對患者生活治療改善以及併發症的處理。

放射治療:直結腸癌的放化療模式主要為輔助治療、根治性治療、轉化性治療和姑息性治療。對於不同情況,專業醫生再進行專業的選擇。

轉移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肝轉移、肺轉移以及腹膜轉移治療都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評估下進行專業的治療。

綜上,對於結直腸癌,人們要有早篩早診意識。高危人群建議自20歲起,每年做一次腸鏡,若發現息肉應及時去除,避免確診時已是中晚期的現象發生!

8成患者確診就是中晚期!這種癌症不起眼的癥狀要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