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去美化:國產28nm晶片將徹底翻身!

前有華為後有中芯國際,晶片,無疑是最近兩年備受關注、熱度爆表的一個話題。在巨大外部壓力下,自力更生、構建國產化的半導體產業鏈成為必然。那麼不用含美國技術的設備,我們需要多久才能支援大部分的需求?綜合公開資訊,這一天似乎並不遙遠。

眾志成城,國產化可期

危機,從來都是危險與機遇並存。儘管當前的形勢相當嚴峻,但中國向來並不缺乏獨立研發創新的能力和底氣。從客觀上,美國的限制也給中國半導體產業創造了發展和完善產業鏈的良機。

一方面,美國修改出口管制規則背景下,國際壟斷者參與的減少,令中國半導體產業對於國產化設備和材料的訴求亦節節攀升,只要能造出來就不愁賣,極大地激發了上游中國公司的熱情。

另一方面,政府正大力推進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程度,給出不少利好政策。

8月4日,國務院發布《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到國家鼓勵的積體電路線寬小於 28 納米(含)且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積體電路生產企業或項目,第一年至第十年免徵企業所得稅;國家鼓勵的 65 納米(含)且經營期15年以上的積體電路生產企業、項目,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徵企業所得稅,第六年至第十年減半徵收。

同時,資本大量湧入半導體產業。IT桔子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資本對晶片產業的投資情況,同比呈近10倍增長,環比增長65%,一些公司甚至在創業早期階段就獲得了10億元以上的投資。

據智東西不完整統計,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到7月23日,中國一級市場的半導體投融資交易事件為77起,已公開交易總額達267億人民幣,共有 72 家半導體公司獲投。中芯國際7月份科創板上市時,也引得大量機構和戰略投資者參與。

此外,中國公司亦持積極招募吸納人才,《日經亞洲評論》8月報道稱,自去年以來,兩家政府支援的晶片製造商已從台積電聘請了100多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經理。

28nm產業鏈1-2年內可完全國產化

實際上,中國半導體產業已有不少好消息陸續傳出。比如在最為核心的設備也是被提及最多的光刻設備方面,近來有消息稱上海微電子即將於2021年交付首台國產的 28nm 光刻機。

或許在許多人看來28nm製程製程相比5nm、7nm還相差甚遠,但實際上作為成熟製程與先進位程的分界點,28nm除了對功耗、尺寸要求比較苛刻的手機、電腦晶片,已能滿足當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需求,像是物聯網、家電、通訊、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工業製造。

從2019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分布,包括中國每年進口的3000億美元晶片中也可以看到,28nm以上製程才是主流。這意味著一旦完全掌握28nm晶片製造技術,我們很大程度上就能滿足中國發展所需。

前段時間不少分析機構、媒體對晶片製造過程中涉及的關鍵設備、材料,以及它們的國產替代大約能在何時實現進行了盤點,發現絕大多數設備和材料在28nm這個節點上基本已不存在技術問題,瓶頸主要在於光刻機和光刻膠,而後者也有望在 1-2 年內做到28nm產線的落地。

全球產業鏈呼喚合作再啟

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緊密分工協作,早已形成晶片設計、代工製造、設備供應垂直分工的專業合作模式。主要晶片設計公司集中在美國、中國、歐洲、新加坡、日本、中國台灣,晶片生產製造主要集中在中國、韓國、日本、歐洲、新加坡、中國台灣,相互依存,高度依賴。

全球各個晶片代工廠廣泛使用來自不同國家的晶片製造設備,其中部分設備需要依賴美國。

美國的做法破壞了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礎,並對國際半導體產業造成了嚴重傷害,國外亦有大量理智的機構和人士對此作出了批評,呼喚再啟合作。

據日媒報道,對華為的禁令可能會導致日本企業損失高達1萬億日元;美國半導體協會和國際半導體協會也對美國政府的做法表示了擔憂,因為這也對美國企業的晶片銷售造成了巨大的限制。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14億人口市場的強勁需求下,中國晶片產業上下游的國產化進程正在不斷提速,特別是28nm中國產業鏈經過1-2年的努力就有望成熟,從而為構建以中國大循環為主體、中國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支援大部分市場需求:國產28nm晶片正加速去美化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