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人被豬肉「勸退」的時候 它來了

2019 年 5 月 2 日那天,Ethan Brown 懷疑自己看錯了,他成立了十年的人造肉公司 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價暴漲 163%。

一天之內,這家公司就創下了兩個紀錄:人造肉第一股;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日漲勢最好的股票。

更讓 Brown 沒想到的是,Beyond Meat 上市兩個月後,股價相比發行價翻了 7 倍,還曾一度衝到了 239.71 美元。在這種瘋狂的漲勢下,有人將 Beyond Meat 比作食品工業的特斯拉。

更有意思的是,為了降低成本和提升產能,Beyond Meat 也開始「模仿」特斯拉,在中國建廠了。

9 月 8 日,Beyond Meat 宣布與浙江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協議,將在該地區建設生產設施,在數月內開始試生產,並在 2021 年初全面投產。

Beyond Meat 成了首家將主要生產設施落戶中國的人造肉跨國公司。消息一出,Beyond Meat 在美股三大股指集體收跌的情況下,逆勢上漲。

超越真肉的,是什麼肉?

最早公開討論人造肉技術的人,是溫斯頓·丘吉爾。八十九年前,他在《河濱》雜誌里提到,希望未來實驗室可以專門培育動物的某些部位,來解決吃雞隻吃雞胸肉的西方人的尷尬。

當中國人被豬肉「勸退」的時候 它來了

丘吉爾幻想的人造肉是「人造真肉」。簡單來說,是把動物身上的活細胞提取出來,放到培養基里「種」出來的肉塊。

2013 年,BBC 直播了首次細胞培養肉的試吃會,評委給出的評價是「吃起來勉強像肉」。節目里那塊只有一個普通漢堡肉餅大的人造肉,培育時間長達 2 年,費用達到 33 萬美元。

當中國人被豬肉「勸退」的時候 它來了
細胞在體外培養,對於環境、營養的要求很苛刻;另外,肉細胞的分裂速率也不夠快,達不到工業生產的要求|BBC

七年過去了,細胞培養肉還沒有面向市場的產品出現。

在人造肉陣營里,還有「人造假肉」這個流派,一般稱為「植物肉」(plant-based meat)。這種肉的基礎就是植物蛋白。一般來說,廠家先用豆類和穀類進行蛋白復配,再將粉狀的蛋白原料用加熱、冷卻、擠壓等「暴力」方法做成纖維拉絲的狀態,中間還會添加植物脂肪和色素模模擬肉的口感和血汁。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 就是生產植物肉的代表企業。

Beyond Meat 主要用豌豆蛋白,加入甜菜汁提取物模擬血色,而 Impossible Foods 用大豆蛋白和馬鈴薯蛋白,還從大豆根部提取血紅素,用酵母培養好後,就成了植物肉餅里滋滋外冒的「肉汁」。但總的來說,這兩個競品之間,在食品技術上並沒有巨大差異。

目前,這些「假肉」都已經流入美國各大商超,而且不是單獨陳列,它們和真肉擺放在一起,價格一般比後者高出一倍。這些植物肉品牌也會直接和快餐品牌合作,比如 Impossible Foods 就和漢堡王合作推出了植物肉皇堡,即便價格更高,也經常供不應求。

資本盯上了「假肉」

在去納斯達克敲鐘前,Beyond Meat 就拿到了比爾·蓋茨、Twitter 聯合創始人和好萊塢名流「小李子」等的原始投資。而 Impossible Foods 也拿到了李嘉誠旗下 Horizons Ventures 和淡馬錫等知名投資團隊的融資。目前這兩家公司估值相近,在 50 億美元左右。

植物肉公司講述的願景是美好的。比如,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能解決食物短缺困局,甚至還能減少傳統肉食在生產時病菌感染的風險。

「是時候切換到以植物為基礎的生態系統了」,Impossible Foods 國際及零售高級副總裁 Nick Halla 說道,他表示相較於傳統畜牧生產,公司的植物肉製造過程能減少 96% 土地使用量、87% 的用水量和 89% 的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更友好。

另外,根據近日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新冠肺炎疫情還可能新增 1.3 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 6.9 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研究報告甚至發出警告,全球迎來了 50 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中國政府呼籲的「厲行節約,杜絕浪費」也幾乎是一夜之間就成為了社會焦點。

試想一下,一旦植物肉的產能瓶頸被攻克,生產規模起來後,成本下沉到一定程度,這時候,讓政府在高風險、高資源消耗的工業肉和似乎更「安全可控」的人造肉產業之間作選擇,天平會怎樣傾斜呢?

中國人造肉品牌——珍肉的創始人呂中銘告訴極客公園(ID: GeekPark),人造肉在中國有更大、更迫切的需求。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肉食消費國,每年的肉食消費在 8800 萬噸左右,每年都有肉食供應的缺口。農業部一份報告顯示,到 2030 年中國的肉食總缺口會達到 3000 萬噸,到那時,人造肉發揮的作用或將功不可沒。

更讓資本看到希望的,是植物肉公司開始賺錢了。

2019 年,Beyond Meat 在第三季度首次實現了季度盈利,全年總營收 2.98 億美元,同比增長 239%,2019 年的凈收入增長主要是由於鮮肉產品的銷量增加零售點,餐飲和餐飲服務渠道的平台,包括新的戰略客戶,國際客戶以及現有客戶的更大需求等,擴大了分銷點。

另外,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傳統肉類生產廠傳染風險增加、肉類供應短缺以及消費者擔憂等因素,人造肉也意外獲得利好。

資本對人造肉的市場預期也是趨於樂觀的。

Beyond Meat 在招股書上寫著植物肉市場約為 350 億美元。投資機構 FAIRR 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 年來植物肉的年銷售額平均每年增長 8%。目前,增長率約為加工肉類產量的兩倍,年銷售額約為 20 億美元。到 2020 年將達到 52 億美元,到 2050 年則將佔市場的三分之一。

和新能源汽車異曲同工

食品製造和汽車行業,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就人造肉在現有市場上的角色,很像初期的新能源汽車。

電動汽車就是在燃油汽車佔主導的市場里,不斷依靠技術革新爭食蛋糕。2008 年,僅成立 5 年的特斯拉就交付了搭載鋰電池的純電動跑車 Roadstar,依靠強大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下探轎車市場。

這條「鯰魚」攪動了傳統汽車市場,到 2018 年,全球新能源車產量為 192.4 萬輛,同比增長 52.5%。人造肉同樣是想在傳統肉食這片「紅海」里彎道超車,攻下原本吃真肉的消費者。

美國消費者里 5% 的素食者並不足以撐起市場規模。2018 年,人造肉佔據全球肉類市場(9457 億美元)份額的 0.02%,未來十年,人造肉場內的玩家們,想要把這個數字提高到 10%。那是一個近千億美元的市場。

可以說,人造肉和新能源車都是在市場上尋求「存量替換」。

另外,這兩者都借上了政策的東風。比如,在傳統燃油汽車的能源進口壓力、環境壓力的多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車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援產銷持續攀升,而人造肉同樣如此。呂中銘提到了國家在 2017 年頒布的《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其中提到了發展動植物雙蛋白產業,這讓人造肉企業獲得了動力來源。

那麼,這些站在風口上的人造肉公司是下一個特斯拉嗎?投資資訊網站 Seeking Alpha 的一位作者寫道,「不,Beyond Meat 不是下一個特斯拉。特斯拉的崛起靠的是技術,而 Beyond Meat 主要還是基於市場營銷。」

有意思的是,在一條名為《如何做一塊逼真的人造肉?》的影片底下,有人這樣評論:「去菜場買塊牛肉,攪碎了之後再拼起來,說它是人造的。還能多賺一倍的錢。」

這背後,或許說明眼下消費人造肉的,全是為「概念」和「生活方式」掏的錢。畢竟,這些植物肉還沒能完全騙過人們的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