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系統概況(資料庫學習)
- 2019 年 11 月 5 日
- 筆記
版權聲明:本文為部落客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126117/article/details/90757404
當時SQL server資料庫準備考試了,我花了兩個星期把整本書看了,這些是當時做的筆記(針對老師劃得重點),現在學習Java做了幾個項目後,發現有很多東西不是特別理解,特地再次複習一下,並且自己再思考思考,有興趣可以看GitHub文章
1.資料庫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從數據管理的角度: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管理階段,資料庫管理階段
(數據管理是數據處理的核心,指數據的收集、分類、組織、編碼、存儲、檢索、維護等操作)
2.資料庫系統的組成有哪些?
資料庫(數據本身與聯繫)、資料庫管理系統(是為資料庫配置的軟體,建立在作業系統的基礎上)、資料庫開發工具、資料庫應用系統
和人員.
3.資料庫的體系結構是什麼?
三級模式(外模式(視圖)、模式(基本表)、內模式(索引))、兩級映射(外模式/模式映射、模式/內模式映射)
模式:是對資料庫中全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是所有用戶的公共數據視圖
外模式:是局部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特徵的描述,也稱用戶模式或子模式
內模式:是對數據物理結構和存儲方式的描述,是數據在資料庫內部的表示方式
外模式/模式映射:外模式與模式之間的對應關係(映射),數據與程式的邏輯獨立性。
模式/內模式映射:資料庫全局邏輯結構與存儲結構之間的對應關係。數據與程式的物理獨立性(存儲結構改變時,資料庫管理員對映射相
應改變)。
4.資訊的三種世界。
資訊的三種世界:現實世界(頭腦外)、概念世界(頭腦中)、機器世界(概念世界中的資訊數據化後對應的產物)
概念模型:反應事物間聯繫(加上屬性 就是現實世界的抽象反應)。
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實體、屬性、碼、實體型、實體集、聯繫(種類: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
E-R模型(實體、聯繫、屬性):

例子E-R模型
5.常見的三種數據模型以及特點。
數據模型:是對客觀事物及聯繫的數據描述,是概念模型的數據化。提供表示和組織數據的方法。按照數據結構的類型來命名數據模型
(層次結構、網狀結構和關係結構的模型分別命名為層次模型、網狀模型和關係模型)
三要素(三個組成部分):數據結構(靜態特徵描述)、數據操作(動態特徵)、數據完整性約束。
常見三種數據模型:
-|層次模型:用樹形(層次)結構描述 實體和實體間聯繫。(每節點為一個實體,連線為聯繫,根節點,雙親節點),數據
操作有(查詢、插入、刪除、更新),數據完整約束(對插入刪除的限制)。
-|網狀模型:允許多個結點沒有雙親結點,也允許一個結點有多個雙親結點,方便地表示各種類型的聯繫(無向圖)(性能和效率
高,但是複雜)
-|關係模型:數據結構:二維表格結構表示實體、實體間聯繫。(有時候我們也說關係就是一張二維表)
數據操作:查詢、插入、刪除、修改數據。
數據完整性約束:(一致性狀態??事務執行後,讀寫一致性??)
關係模型重要概念:關係(二維表)、元組(行)、屬性(列)、域(取值範圍)、關鍵字或主碼(唯一表示元組的屬性)、候選關
鍵字或候選碼(多個具有主碼特徵的屬性)、主屬性(所有候選碼均勻此屬性)、外鍵或外碼(不是此關係的一部分,是另外關係的主
碼)、關係模式(對關係的資訊結構及語義限制的描述,用關係名和包含的屬性名的集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