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我慌得一批
- 2019 年 11 月 5 日
- 筆記
35歲,一個懸浮在而立和不惑之間來回撕扯的年紀,一個刺傷過很多人的所謂「中年危機」啟動的年紀。它因人而異,或早或晚,無論你的感官是敏銳抑或是遲鈍,總會到來絕不缺席。 ——尼古拉斯.曲
本文準備以悲傷的基調起筆,最終以什麼情緒落筆,各位看客所受所感必有不同,對你可能是歡快對他可能是更加的悲傷…而我盡量避免後者的發生,畢竟同是天涯淪落人,任誰也別笑話誰。
自認為仍年輕正青春,年齡區間在[20-35)之間的群體,也務必讀一讀此文,因為彈指一揮間你就會揮別青春直奔[35, ∞) 而來。
35歲群體中,10%的那部分成功人士、業界知名專家等作為Exception會被Throw出去,還有10%的渾渾噩噩無欲無求人士作為ERROR直接System.exit(1)。所以本文傾訴對象是那80%,萬勿拿特殊案例來跟我抬杠。其實,20%的那兩類人哪有什麼時間或者興趣來看這篇文字?
下文中的35歲群體,我會統一用* [35] *來標識
> 35歲之殤
馬上要提到的這些悲傷的故事/案例你可能聽說過,甚至可能親身經歷過:
一些類似銀行、證券等傳統金融企業,不管你的技術或者業務能力多出色,都有可能以「超過35歲」的理由將你拒之門外。因為這些企業不乏蜂擁而至的優秀年輕應聘者,幹嘛還選擇老幫菜的呢?這個門檻在我看來make sense。只是苦了那些年齡大了一心想回到體系內的人們,因為門窗甚至縫兒都被封死了。
現在很多初創企業的創始人或者管理層都有年輕化的趨勢,90後00後甚至10後。我不敢妄言多了解當下的年輕人但畢竟我也年輕過,以「相似相吸」這個理論的角度來看,相信大部分人不怎麼會招聘比自己老的下屬吧,起碼相差不大且沒有明顯代溝(註:限定在初創小規模團隊的創業公司,比較成熟的中型及以上規模的公司對人才的饑渴程度非常大,一般會不拘一格降人才)。
再者35歲只要不是太差勁,怎麼也是個獨當一面的人物,職級要求必然不低,在初創公司高層坑位有限的情況下,能被你撿漏撿到的概率還真是怪低的。
華為大量裁員清退34歲+的老員工,這個新聞當時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正反方辯論和中年危機大討論。處於舒適區的人們頓時紛紛自危起來,趕緊低頭檢查自己到底是站在哪裡:「實地」、「沼澤」、「浮冰」之上還是已「溺水」、「病入膏肓」。
長期在外企、傳統大型企業入職的35歲群體,很容易陷入知識結構單一併嚴重老化、脫離一線喪失技術能力/業務能力/市場判斷、以依託於平台、品牌或明星產品獲得的成就而洋洋自得的泥沼中。當突然有一天面臨裁員或者再就業時,發現簡歷毫無競爭力,投出去直接石沉大海。
其實筆者自己是不太願意提起「中年危機」這個詞的,因為它會無形給人營造出一種深深的焦慮感。事實上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危機,比如起跑線危機、中考危機、高考危機、就業危機等等,所以人生何處不危機?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預見併合理規劃好下一步,危機自然解除。
> The Weakness
那麼[35]到底在哪些維度處於了弱勢才導致危機的產生?做過項目管理或者品質管理的同學對於問題求解領域的5WHY分析法應該都不陌生,我們可以以此法來嘗試找尋一下真正的根源。
專業能力
這裡的專業能力包括:技術領域的技術、架構、設計能力,項目管理領域的人力、成本、進度、風險以及品質等的管理能力,業務領域的業務諮詢、領域建模能力,產品領域的產品規劃/交互設計、需求挖掘/管理、市場/競品/用戶分析等能力,產品運營領域的推廣、營銷、渠道和數據分析等能力…..諸如此類。
按照通常的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經驗的沉澱,個人的專業能力應該越來越爐火純青,[35]怎樣都應該比工作沒幾年的愣頭小青年在專業能力上要給力的多吧?實情是,不見得……
image
再次提醒不要對號入座。此圖純示意,沒有什麼調查問卷海量數據做支撐,絕壁不精準,但確是以本人為數不多的人生閱歷舉證所得。
基準線從一個企業或者管理者的角度解讀,員工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薪資待遇的要求亦會越來越高,那麼企業或者管理者完全可以要求員工的專業能力也在以線性甚至指數式的幅度提升。
實際線就沒那麼樂觀了。剛入職場的年輕群體就像那全乾的海綿,吸水能力極強,沒有意外的話30歲左右可以成長為核心骨幹甚至管理層。這也意味著天花板、瓶頸期或者說舒適區的隨之而來,一招不慎就會以一個極其隱晦的幅度從高點緩緩滑落。
++++啟動5WHY大法++++
一問:為什麼[30, 35]這個年齡區間專業能力會下降?
答:80%的精力花在管理上,基本脫離一線技術或者一線業務,對專業領域的新技術和新趨勢的把握不到位,嗅覺變得遲鈍,很多時候只能以過時的知識體系來做出決策判斷。
二問:為什麼知識體系會過時?
答:舒適區容易讓人喪失鬥志,特別是30歲左右搭建完成的知識體系已經在當時的基準線之上,完全可以玩得轉接下來蠻長一段時間的職業生涯。想辦法跳出舒適區,給自己找到新的突破點,升職、調崗甚至跳槽都可以,否則溫水煮青蛙,沒有突破的強烈意願。當然並不是說舒適區里的人都在原地踏步,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在主動學習和爭取進步的,殘酷的現實是你進步的那點幅度完全被業界的基準線給吞噬了。
三問:為什麼一直在學習,卻仍舊感覺在原地踏步?
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認的是你是否真的在學習。有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式的,今天研究某個新框架的實現,明天又去學一門新語言去了,看起來是在擴展知識的廣度,實際上對這些新事物的認知僅僅管中窺豹,看到冰山一角而已;還有淺嘗輒止型的,比如不少人會在得到、喜馬拉雅類似的App里買一堆專欄聽,把讀書當成快餐,直接複製別人的讀後感。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學習,卻給自己營造了一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假象。然而[35]群體有個特殊性,這個時期的認知範圍更多的是需要往廣度上走,為了快速獲取大量相關性的知識,就很容易走入這個誤區: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沒學到。
四問:為什麼自己確實認真刻苦的學習了卻有些時候還是拼不過年輕人呢?
答:[35]的學習時間有限,能夠擠多少完全看個人的自控力。一則是家庭因素,夫妻之間、孩子之間、父母長輩之間如何維繫,平衡家庭和個人是個很大的話題;二則是身體因素,生理機理比如記憶力、反應力或精神力的減弱會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為了維持身體良好狀態,必要的運動和健身時間需要保證;三則是社交因素,維持或者拓展自己的交際圈,不得不參與大量的應酬活動;以上都會壓縮你的學習時間。
另外容易缺乏****實戰,學習的知識會落於空處。舉個例子,你公司的後台業務系統基本是Java技術棧,那麼你作為技術專家、架構師或者管理人員主動去研究了Go語言,希望能將其高並發高性能的特性補充到目前的體系中,即使你有時間做不少編程練習和原型,但是你真不一定會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或已不屬於你親力親為的職責範圍)對現有的業務系統進行徹底改造。得不到真正的實戰演練,過一段時間你可能就忘乾淨了。
五問:雖然[35]有上述種種的劣勢,但是[35]需要更強大的成就認可感,需要更多的家庭責任,那就會有更大的壓力和進步意願,會有更大的決心克服種種障礙,為什麼還是會走到危機這一步?
答:這是最後一問了,終於可以說出筆者心裡的那個答案了:「你可能遺失了興趣、熱愛、激情或願景」。
自由選擇的能力
相比年輕人,[35]擁有自由選擇空間狹小的多。這不是危言聳聽:
- 領域的選擇:有人熱衷金融,有人喜歡電商,有人偏愛人工智慧,有人鍾情區塊鏈。火熱的領域有很多,但是長期火熱的領域卻很稀有。一個人的精力不是無限的,像達·芬奇這種啥都牛逼的人畢竟鳳毛麟角。那我們肯定會選擇一個盡量長期的飯票。比如有些人在某個領域勤勤懇懇了10多年,但是沒認清市場形勢,突然某一天這個領域整個被淘汰了,[35]了從頭再來換其他飯票談何容易。
- 職位的束縛: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你一個總監去應聘高級研發,甚至一個CTO去面試架構師,自己的坎兒過得去,面試官的坎兒也得能過去啊?高級別職位的坑位本來就少,就算平級挪動都沒那麼容易。
- 家庭的責任:家庭日常支出、房貸、養老、教育、汽車、醫療等等各方面的開銷壓力,以至於[35]不敢有一絲丟失工作的風險。比如待在體系內不敢出來,屈服於上級不敢反抗,崗位需要的知識已陳舊卻無力抗爭。當泥潭越陷越深,選擇將越來越少。
4. 不斷累加的包袱(鐐銬):
image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搬家的場景。當你一窮二白的時候坐個公交車就可以搬完全部家當,而當你一個地兒住了5年10年再搬家,不得不用搬家貨車了吧?如此類似,當你工作了5年10年你的「家當」、「包袱」會越來越重,就算你有心選擇了另一個選項,卻無力去實現。這些「包袱」大家都見過:現有崗位(技術/業務/管理)帶來的經驗/威望,瞭然於胸的公司文化/人際關係/產品線,合作成熟/值得授權/可解放自己的團隊,還算認可自己的領導,架設在公司平台上的特有知識體系(基本無普適性),遙不可及的期權…這些東西都會可能成為你意圖轉變的負擔,因為它們營造的氛圍會讓你感覺太舒適了…
初心不改,方得始終。不管是剛入學的那一刻,還是踏入社會的那一刻,每個人都想像過自己未來的美好,只是這份美好會隨著理想主義慢慢變成現實主義,也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上文列出的所有似乎全部是[35]的苦澀,但誰又能說得清這原本就是[35]該有的味道? 我們能做的無非是找到可以中和苦澀的那些****糖果。
> Hunt for Candy
筆者已經竭盡所能把[35]的Weakness掀了個底朝天,破而後立,接下來看我們應該怎麼應對這些問題。
穩定的家庭
請永遠會把這個因素放在第一位,如果家庭這個大後方搞不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空談。我不是家庭關係學專家,無法給出什麼專業意見告訴你怎麼做,但是不論你花費多大的精力去經營好家庭都是值得的,除非你不適合擁有家庭…
合理的職業規劃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還可以任性,可以哪裡給錢多就去哪裡。但[35]如果還是這副德行,如此鼠目寸光就Game Over了。[35]必然在某一個或者某一些領域有了深厚的積澱,千萬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計較一時得失,要以此在合適的崗位上繼續擴張自己的知識版圖或技能樹,讓自己可以多條腿走路(技術、業務、管理),規劃好接下來5年或者更久的職業路線。更不能病急亂投醫,過於投機,什麼火就鑽研什麼,比如比特幣的火熱導致區塊鏈技術的火爆,有些人就拋棄現有,All In區塊鏈,且不說沒人看得清這個技術的長期持續性,就沖著賺快錢的這種浮躁勁頭,不管成功與否都沒有可複製性和可借鑒性,因為大概率是失敗。
明確的持續學習空間
前文提過「真正學習」的概念,收起聽個專欄看個培訓影片的那套,真正的去考個MBA、CFA、PMP…再不濟來個Coursera在線證書。總之要把自己的學習空間明確拉長,並最終有個產出可期。否則學到哪兒是哪兒,這個心理暗示很可怕,因為它意味著可以隨時終止。
健康的身體和生活習慣
無須多言,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堅持鍛煉並杜絕不良的生活習慣,讓身體維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水平,才會有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持續拼搏的身體本錢。
擴散人脈及影響力
人作為社交動物,人際關係是必需品。而人脈和社交上的優勢絕對會讓你受益匪淺。這包括內部與上級下級之間的關係,外部的交際圈等等。內部關係決定你的團隊管理難易度、職位升遷;外部交際圈受制於你的能力和影響力,「抱大腿」被很多人所不齒,但反過來想「大腿」為什麼會讓他抱而不是你?本質上說人都有功利性,你沒展現出讓「大腿」看得上的實力,他最多出現在你的朋友圈裡而已,但絕對不會是你人脈。所以如何展現自己的實力很重要,比如現在的自媒體這麼發達,不管寫部落格還是公眾號,能把你的沉澱通過這些渠道發散出去,先讓大家看到你。所謂「你若盛開,花香自引蝶相來」,慢慢的打開你的影響力和交際圈,你不再滿足於偏安一隅,會發現另一方嶄新世界。
理財和保險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對自己的資產進行合理的配置使其升值,若[35]對理財還一無所知的話,真的是前途堪憂。另外為自己和家人購置一份意外險或者重疾險,確保基本的保障,而且一定要趁早,年齡越大購買的成本就越高,所以越早越好。
理財和保險不能帶來新的財富,最多保證不貶值。周期天王周金濤的有句名言叫「人生髮財靠康波」,而以康波周期的跨度來推斷,人一生可以發財的機會理論上只有三次,一個都沒抓住這輩子就歇菜。所以[35]應該多了解一些經濟學知識,否則機會在你眼前都識別不出來。
對我來說比特幣的機會已經錯過一個了…o(╥﹏╥)o
找回初心/興趣/激情
先給大家一份調查問卷:你目前的工作是否是以自己的興趣做出的選擇?現在是否還飽含熱情?
讓我預測一下的話,第一個問題回復「是」的人應該不超過半數,而第二個問題回復「是」的人更少,應該不超過兩成。注意我說的分母上的數字是所有的職場人員數量,那如果把分母換成[35]的所有人數,我再冒昧預測一下,比例應該只會更低。
所以[35]不要再逢事必談危機,你對工作已興趣索然、失去熱情,剩下更多是對生活的妥協、無奈和隨波逐流,你看起來的進步只是被壓力裹挾的自欺欺人的產物罷了。找回你對工作生活的初心、興趣和激情,上面提到的所有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你熱愛生活,就會堅持運動健身,堅持接觸新事物,保持精神飽滿、樂觀向上;你熱愛工作,就會關心團隊關心公司,勇於承擔責任,持續的學習充電,為工作注入新活力。如此的良性循環,自我價值可以得到最大的展現,自我成就可以無限疊加,你的世界裡將只剩不斷的輝煌。
> 總之
洋洋洒洒說了一堆,不知道說明白一些事情沒有。萬言匯成一句:35歲不用當成洪水猛獸,只要應對得當,不過小波瀾,甚至扭轉為另一條絢爛旅程的起點亦大有可能。經營之聖稻田和夫的「敬天愛人」送給大家,愛自己愛他人愛生活,一切自然而然美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