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行規的蘋果:為什麼要下決心拆台?

雖然新款iPhone缺席,但美國當地時間9月16日,蘋果如約推送了iOS 14給果粉們解饞。

關於 iOS 14的新功能、新花樣無需贅述,6月份的 WWDC開發者大會上已經充分展示過。但有一個細節,作為用戶你是一定要了解的:在 iOS 14新系統里,蘋果將廣告追蹤功能做成了一個可開關的隱私選項,任何App試圖讀取用戶的設備ID時,都會彈窗詢問用戶是否同意。

這顯然是擋了Google、Facebook的財路。

因為它們的廣告系統需要追蹤用戶線上行為,進行精準的廣告推送。如果用戶選擇不開放廣告追蹤功能,這些大公司廣告業務的盈收顯然會受挫。據《福布斯》給出的預測,iOS 14的這個更新,可能會影響全球800億美元廣告市場的收入。

可以說,iPhone用一個彈窗,對這些大公司的要害進行了精準打擊。蘋果並沒有考慮合作夥伴的商業利益,它已經率先背叛了行規。

行業默認,蘋果說不

我們使用的每部蘋果手機都包含有一個 IDFA 廣告識別符(Identifier for Advertising,簡稱 IDFA),各大互聯網公司用這個識別符來追蹤用戶行為、記錄廣告投放所獲得的下載或購買轉化次數,而廣告主以此決定向各流量平台支付多少廣告費用。

譬如,之所以你在A電商平台瀏覽過某款商品後,打開B新聞客戶端會看到同款產品的廣告,正是因為兩個 A、B 兩個應用讀取了你iPhone的IDFA。

這樣一套追蹤機制,為廣告商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隱私問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爭議的焦點在於隱私,解決辦法則在於透明度。大部分用戶在使用互聯網產品時,並不清楚這些產品出於什麼目的,獲取了自己哪些隱私資訊,是如何做到的。為保護隱私,用戶需要了解科技產品收集資訊的整個過程,並有權進行干預、控制。

2016年,歐盟推出了史上最嚴格的數據法案GDPR。兩年後,GDPR正式生效。各家科技巨頭的相關產品功能也都陸續上線。

和蘋果的隱私頁面類似,用戶可以隨時登錄Google、Facebook的帳號後台,查看自己在這些科技公司眼裡是個什麼樣的形象。現在,在Google的廣告設置頁面里,用戶可以看到Google給自己貼上的全部廣告標籤,包括性別、年齡、所在地區、手機系統、音樂電影口味、體育愛好……用戶可以刪除某一個單獨的標籤,也可以一鍵關閉整個個性化廣告功能。

背叛行規的蘋果:為什麼要下決心拆台?
打開數據和隱私頁面,用戶能夠自主更新個人數據或刪除賬戶 

但問題在於,這些功能都是默認開啟的,大部分用戶仍然不會主動去查看、修改自己的廣告標籤,關閉追蹤功能。

所以蘋果決定繼續推動這件事。

在iOS 14上,蘋果將每一台iPhone的廣告追蹤功能做成了一個顯性的隱私選項。當用戶第一次打開App時,iOS會主動詢問用戶是否同意App對你進行跨網站、App 的追蹤。顯然,大量用戶會選擇拒絕。

背叛行規的蘋果:為什麼要下決心拆台?
iOS 14允許用戶關閉應用對設備進行跨網站、App的追蹤 

根據蘋果一貫的態度,App 開發者不能因為用戶拒絕被追蹤,就限制用戶正常使用 App。如果 App 因為用戶拒絕開啟某個許可權就不正常運行,面臨的後果很可能是直接無法上架App Store。類似的做法在Android平台上則屢見不鮮。

而且蘋果早就想到了這一層,在iOS 14上,用戶如果選擇拒絕被追蹤,蘋果不會告訴App用戶拒絕了,而是會向 App 返回一個隨機生成的假設備 ID,開發者沒有手段對這些ID的真偽進行高效分辨。

即便如此,開發者沒有理由指責蘋果。IDFA廣告追蹤功能仍然存在,控制權仍然掌握用戶手上,蘋果只不過是把默認開啟變成了默認詢問。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默認狀態的改變,或許能改變整個線上廣告行業的遊戲規則。         

被劫財路,不知所措

8 月,Facebook 明確表示iOS 的這一改變將削弱它投放個性化廣告的能力,對未來財務狀況帶來打擊。如果無法進行精準推送,Facebook 廣告的投放效果會大幅下降,直接影響廣告的價格。Facebook 在iOS 14測試版上進行了小規模測試,結果是廣告收入出現了50%的斷崖式下跌。

儘管iPhone在用戶數量上並不佔據市場主流,iPhone用戶的消費能力,廣告價值卻是更高的。

2020 年第一季度,iOS應用市場規模高達150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Android的兩倍。考慮到Facebook和Google在 iOS App里投放的廣告有一大部分都是遊戲廣告,這部分業務對兩家公司至關重要。

背叛行規的蘋果:為什麼要下決心拆台?
根據App Annie 給出的數據,全球用戶在蘋果App Store消費的金額達到了150億美金 

面臨挑戰的不止是Google和Facebook。由於整個市場對 IDFA的依賴程度太高,影響很快會傳導至整個行業,包括購買廣告的客戶,以及依賴廣告模式獲得收入的App開發者。摩根士丹利表示,整個廣告行業的收入都會受到損害。

連暴雪都受到了影響。8 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主營業務並非手機遊戲的動視暴雪表示,正在權衡各種解決方案,以應對iOS的變化。方案包括要求用戶提供郵件地址(進行追蹤)或向用戶推送提示,請求啟動追蹤功能。

據《第一財經周刊》報道稱,6 月 22 日蘋果開發者大會結束後,中國幾家互聯網大公司的數據合規部門都炸了鍋。有匿名人士爆料,他所在的公司迅速組建了上百人的工作群,評估「IDFA 新政」對公司廣告生意的影響;並排查公司的所有應用,確認是否有條款觸犯到蘋果即將推出的 iOS 14 版本中與用戶隱私相關的新規。

幾乎所有以程式化廣告——千人千面——為主要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公司,全都在緊急處理這個麻煩。而應對這個麻煩似乎比一年前應對Android系手機廠商推出的「ID 許可權改變」還要更困難一些。

2019 年,中國四大Android系手機公司也曾對開發者關閉了查看用戶設備 ID 的許可權,不過它們給出了一個可變動 ID——OAID(Open Anonymous Device Identifier,匿名設備標識符)——的替代方案,這個 OAID 可關閉,也可以被重置,用戶如果願意,可以每天都重置他在互聯網上的數字身份。

這種可變動 ID 雖然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限制,但還不至於動搖程式化廣告的根基。蘋果這次在 iOS 14 上提供的可選項控制,直接是要斷了合作夥伴們的財路。

9 月初,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蘋果決定推遲該功能的上線時間到 2021 年初。蘋果表示會給開發者更多時間,對 App 進行調整,以適應這一新變化。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只不過,蘋果想扮演的不只是破壞者的角色。在向 IDFA 模式重拳出擊的同時,它也設計了一套新的重建方案。

兩年前,蘋果就自己設計了一套針對 iOS 的廣告追蹤框架,SKAdNetwork。它與 IDFA 一樣,可以追蹤廣告投放的效果。不同的是,SKAd 不會追蹤特定的用戶或設備,而只會追蹤行為。

具體來說,當用戶點擊一條廣告,SKAd 會為這次點擊行為分配一個 ID,然後展示被推廣的 App 頁面,如果用戶下載、安裝、運行了 App,SKAd 就會記錄下後續的操作,並將結果發給廣告商。廣告商仍然能夠評估投放效果,只是不知道誰被轉化了。

背叛行規的蘋果:為什麼要下決心拆台?
蘋果開發的 SKAd 廣告框架

相比 IDFA,SKAd 顯然提高了精準投放的難度,但廣告商別無選擇。8 月末,Google已經在最新版的廣告 SDK 里加入了對 SKAdNetwork 的支援,Facebook 也宣布將在未來的 SDK 中加入相關支援。

蘋果一直將隱私看作重要的產品戰略,不斷推出比業界平均水平更嚴格的隱私保護功能。

2017 年,蘋果在 Safari 瀏覽器上推出了智慧防追蹤功能,會默認定期清除瀏覽器 cookies 快取,阻斷了廣告平台對用戶長期的跨網頁追蹤。之後,每一年的系統更新,蘋果都會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這個功能。

類似的舉措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蘋果很早就禁止 App 讀取手機用於聯網的 MAC 地址,防止用戶的身份被追蹤。iOS 14 里,蘋果將這個功能進一步強化,會針對每一個不同的 Wi-Fi 網路生成一個獨一無二的 MAC 地址,防止了公共 Wi-Fi 通過這個功能對用戶位置進行追蹤。

庫克在各種場合反覆表示,我們不會把顧客當成產品(賣掉),強調蘋果的商業模式建立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基礎上。蘋果製作了一系列強調隱私的產品廣告,喊出了隱私?那就選 iPhone。(Privacy? That’s iPhone)的口號。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隱私問題,單靠蘋果一家公司顯然是不夠的。今天,整個科技行業都面臨著空前質疑,用戶對隱私問題的擔憂,早已不只針對某一個產品、某一家公司。這種擔憂正演變為對整個科技行業,對一切技術的不信任。

在今年七月份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你會發現議員們的問題散亂,時常跑題,難得抓住重點,但他們的意圖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削弱科技公司的獨立地位。因為發展至今,科技走在政治和立法之前,像Facebook、Google、蘋果這樣的科技巨頭公司有演變成政策制定者和監管者的趨勢,這是政府所不願看到的。

當科技公司不斷變大變強,甚至有成為科技權貴的可能時,政府就會想辦法去約束它們,甚至將它們的力量為自己所用。

蘋果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它一定不願意看到科技和人類對立這樣的事情發生。從功利的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砸自己飯碗的愚蠢行為。

表面上看,蘋果像是做出了背叛隊友的舉動,但它主動拆台的舉動更像是一種自保,甚至不惜搞破壞來維護科技公司向上發展的通路和機會。

如果科技公司不做出改變,任由技術悲觀情緒蔓延,最後只會造成雙輸的局面。

而這種商人般的睿智,早在十年前,喬布斯就已經為蘋果做出了表率。

十年前的 D8 大會上,莫博士談到了科技產品帶來的隱私擔憂。當時喬布斯旗幟鮮明地與整個矽谷劃清界限。在解釋蘋果處理隱私問題的方式時,他說:

我們相信用戶是聰明的,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有些人或許願意分享更多數據,但你必須先獲得他們的允許,每一次都去詢問,直到他們主動要求你不要再問了。讓他們明確了解,你會拿他們的數據去幹什麼。

背叛行規的蘋果:為什麼要下決心拆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