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硬碟分區 C盤和D盤到底有什麼區別?
- 2019 年 11 月 3 日
- 筆記
版權聲明:本文為部落客原創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權協議,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36670529/article/details/102801619
為什麼硬碟從C盤開始?
早期電腦中軟碟機佔用了A、B兩個盤符,所以硬碟的盤符就從C開始。C盤、D盤這些都是DOS和Windows延續下來的概念,是為了方便文件的管理,在Linux系統中並沒有「盤符」這種東西。
機械硬碟的C盤性能最高
機械硬碟一旦分區劃定之後,C盤和D盤就會對應硬碟上固定的一些位置,並且這些位置的邏輯地址和實際位置是一一對應的。
C盤對應了碟片外圈部分,這部分區域讀寫速度最快,能夠幫助提升系統盤的讀寫效能。而相應的是,通常越靠後的盤符對應的分區越接近碟片的內圈部分,這部分區域的讀寫速度就要比C盤慢上不少。常用軟體裝C盤,最後一個盤符做存檔備份使用的習慣就是這樣來的。

固態硬碟的盤符和性能
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不同,不論何時C盤和D盤都不會對應到具體某一個快閃記憶體顆粒或是快閃記憶體位置上。下圖是東芝TR200 960G固態硬碟拆解,採用TC58NC1010GSB主控搭配東芝BiCS3快閃記憶體。

固態硬碟的出現晚於機械硬碟,卻必須適應已經為機械硬碟設計出的存儲邏輯結構。NAND快閃記憶體在東芝於1987年發明它的時候就有一些特點完全不同於磁性存儲介質:寫入之前必須先經過擦除(不能直接覆蓋寫)、擦除的單位Block要比讀寫單位Page大很多倍。FTL快閃記憶體轉換層的出現就是為了讓固態硬碟可以用機械硬碟的方式來工作。

FTL的存在使得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中實際存儲數據的物理地址不再始終保持固定。作業系統層面的文件覆蓋寫入,或者作業系統內的垃圾回收與磨損均衡策略,都會導致數據在固態硬碟的快閃記憶體晶片中的實際位置發生移動。

也就是說,固態硬碟的C盤和D盤並不會對應固定的快閃記憶體位置,再加上不同位置的快閃記憶體在讀寫速度上沒有磁碟碟片那樣的區別,數據存儲在固態硬碟的C盤還是D盤就變得不那麼重要。

從東芝TR200 960GB的AS SSD Benchmark測速結果就可以看到,不同盤符的性能基本保持一致,數字差異處於合理誤差之內。對於TR200 960GB這類大容量固態硬碟而言,你可以像過去機械盤那樣劃分多個分區,方便對文件的歸類管理。

小容量固態硬碟慎用多分區
而較小容量的固態硬碟(小於等於240GB)就不建議大家劃分多個分區了。C盤作為硬碟中的第一個盤符,通常是作為系統盤存在的。系統文件、休眠文件以及一些底層驅動軟體只能存在於C盤當中。小容量固態硬碟經常會遇到空間危機,而一旦分區劃定之後,不同盤符之間的空間調配就比較困難,過多的分區數量會加重文件管理的負擔,違背了多個分區的初衷。

大家還可以利用Windows的「庫」功能代替分區盤符來組織管理個人文檔。當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一顆大容量的固態硬碟比省著用更讓人舒爽。現在一顆東芝原廠480GB固態不到400塊,小容量的老SSD可以安心退役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