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美團 再無點評

美團點評改名美團,從此再無點評。9月11日,美團點評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公司名稱擬簡化為美團,公司名稱的簡化不會對業務方向、組織架構、公司運營等產生任何影響。

五年後,點評最終還是消失了。

王興的美團帝國夢

美團在抹除大眾點評的痕迹之前,之前27億美金收購的摩拜也是以同樣的方式被抹掉的。

對於這兩次併購,在併購當時,王興都堅定的向外宣稱,被併購的一方將繼續保持品牌獨立,獨立運營。

但是都沒有過多長時間,品牌合併,業務拆分,創始人出走,大眾點評的張濤、摩拜單車的胡瑋煒、王曉峰均是如此,點評的存在在時間上已經堅持最長的一個了。

大眾點評創立於2003年,而美團在2010年上線,本是出身時間有巨大的不同,但是在團購時代兩者在業務上激烈的碰撞在了一起。

其實在美團成立的第二年,即2011年,團購網站的數量在中國就已經達到了巔峰,甚至一些較早上線的團購網站已經開始著手上市工作,所以美團能活到2012年底已經算是奇蹟了,如王興所說:「他始終認為美團離破產只有幾個月的時間。」

可是競爭環境並沒有因為大量團購網站的出局而進入一個相對緩和期。直到2015年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中國的團購戰爭才能說告一段落。

當然經過此役,美團也樹立了自己的行業霸主地位,其實今天美團能一路甩開餓了么,曾打敗阿里扶持的口碑,與美團在團購時代建立起來的能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二季度公布的美團財報中,雖受上半年疫情的影響,但整理的盈利能力卻仍有大幅度的上升,美團的業務韌性已經表現出來。

如今的美團早已經不是媒體口中的那個「虧損王」了。

實實在在的盈利能力預期已經表現在財報中,如今高達1.4萬億的市值,在中國互聯網的第二梯隊中,是率先跑出來的那一個。

外界習慣用BTA,TMD這樣的標準來劃分互聯網品牌,但如今的美團已經從TMD的陣營中進入到了BAT的行列中,同事美團和王興大力投資新能源汽車行業,這讓外界對美團和王興有了更多的期待是應該換一種眼光看美團和王興了。

當讓美團的強大與抹殺掉點評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但筆者想說,曾今收購點評是不得已為之,當時有騰訊支援的大眾點評是美團在團購年代最大的敵人,如果不能將寫個風險化解掉,美團能難受獲得絕對性的勝利。

因此大眾點評對當時的美團至關重要,但五年後,大眾點評對於大的美團生態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美團的業務分為到店,外賣,酒旅三大核心業務板塊。

可是大眾點評無論如何也撐不起其中任何一個板塊。最多也只是一個通過內容的導流平台,點評的日活遠低於美團,更何況在沒有足夠的營銷投入下,很難吸引到規模化有價值的流量。

點評的內容建設也有被對手超越的情況。這個對手就是跨界而來的小紅書。

可是美團的高度絕對不是小紅書這樣極窄領域的品牌,因此無論如何,點評都已經不能出現在美團的大品牌中了。

那麼美團的終極對手是誰,其實四面樹敵的美團終極對手只有阿里一家。

阿里當下最大缺陷就是美團最大的優勢,從外賣到酒旅,本地生活服務就是美團最大的能力,但這是阿里當下最大的交易空白,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在非即時性交易上,牢牢佔據第一的位置。

但這些年,無論是菜鳥網路,還是各種物流的改進,都沒有將電商交易轉變成為一個即時性交易,反倒是美團通過即時性配送的方式正在慢慢切入到阿里的核心領地。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在美團平台我們可以實現購物1小時,半小時送達,這對阿里難道不是絕對性優勢嗎?更何況,達到這樣的目標,這對當下的美團來說並不難。

只有美團 再無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