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了一條日本制的尾巴:智慧配合身體運動,增強平衡感,把我變成「改造人」| SIGGRAPH

  • 2019 年 10 月 31 日
  • 筆記

栗子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我頭上沒有雞腳,但我身後有尾巴。」

這條尾巴來自東瀛,是慶應義塾大學的作品。

它自然地搖擺,與人體的動作十分合拍,渾然一體:

你把身子往左歪,尾巴就喜歡朝右擺,把身子向前傾,尾巴便要朝後翹。

那麼問題來了,這有何用?

對於人類祖先丟掉了尾巴這件事,日本的小夥伴一直耿耿於懷:

那麼多脊椎動物,都靠尾巴來保持平衡,人就不行么?

這條中二的機械尾巴,名字叫Arque,使命就是幫助常常跌倒的人們,增強平衡能力,甚至有尾巴而不用手杖。還能讓人有能力搬運更重的物品,而不失去平衡。

這項新研究,入選了電腦圖形學高峰會SIGGRAPH 2019。

來自海馬的啟發

在達爾文的進化論里,人類學會直立行走之後,已經不需要尾巴保持平衡了。於是,這個「多餘」的器官,慢慢被自然選擇淘汰了。

不過,前赴後繼的平地摔選手告訴我們,人體可能還是需要些額外的平衡技巧。

其實,不止平地摔選手。

普通人類在爬高或是搬著重物往前走的時候,也容易失了平衡;另外,年長的人類平衡感可能變弱,比年輕的時候更容易摔倒。

於是,慶應大學的研究人員,想起了被人類拋棄的尾巴。

自然界的尾巴,不用動物主動控制,就能提供足夠的力量用來保持平衡。

那麼,機械尾巴Arque也要有這兩個優點才行:一是知道該向哪邊發力,二是力量充足。

先看第一點,它有一個身體追蹤器 (Body Tracker) ,可以估計當前的姿勢下,人體的重心在哪裡。

如果重心明顯偏移了人體中心的位置,尾巴就要朝偏移的反方向擺過去,避免人類跌倒。

然後,就看第二點了。

為了讓機械尾巴擁有強大的力量,團隊從海馬身上吸取了靈感。

海馬的尾巴,擁有和身體大小不相稱的力,能牢牢地勾住珊瑚或海藻:

並且,它的結構並不複雜。所以,機械尾巴的整體結構,便是模仿海馬的尾巴設計出來了:

框架搭好,就該填充內容了。

一條尾巴,有四塊人造肌肉鑲嵌其中。驅動不同的肌肉,可以生成8個方向的力。

至於怎樣驅動,每塊肌肉都有個氣囊 (Bladder) ,充氣的時候能承受0.8 kpa的壓強。有了它,肌肉便可以自由地伸展和收縮。

不過,想成為與人體和諧共處的器官,尾巴的長度和重量都要支援調整才好。

結構上,關節的數量可增可減,模組化了。

重量上,關節的配重也能選擇,從28克到184克,範圍寬廣:

這樣,每個人都能長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尾巴了。

團隊溫馨提示,體重的5%,是最適宜機械尾巴運作的品質。比如,一個70公斤的人類,尾巴大概3.5公斤。

原理,就是這樣了。用途,卻不止幫人保持平衡這一種,也可以幫人保持不了平衡嘛:

比如,把它用在沉浸式遊戲裡面。

當遊戲里颳起了強風,尾巴就可以向一邊擺,讓人類體會到失去平衡的感覺。

這樣,就不用被強力風扇吹得受涼了 (誤) 。

改造人,不全是科幻

其實,慶應大學的小夥伴們,對人體的構造表示心有不甘,也不是第一次了。

他們一路都在嘗試,用機械來增強人體原本的功能。

比如,2017年慶應就曾經發表過,用腳控制的一雙機械手,名字叫Metalimbs。

多出了兩隻手,就算原本那雙肉手正飛快地打字,也能騰出手來接電話;

兩隻手抱著大箱子,也還有兩隻手可以開門;

不過,想一邊寫作業一邊打遊戲,大概就要看腦容量了 (誤) 。

不管是章魚手,還是海馬的尾巴,似乎都在通往一個賽博朋克的世界。

在那裡,機械不是穿在身上,是人體的一部分。帶有機械部件的人類,叫改造人 (Cyborg) 。

日本動畫,自1960年代《人造人009》發表到現在,一直對這樣的題材愛不釋手。

比如,攻殼機動隊的隊長素子,是個全身義體化的妹子,只有大腦和脊椎是生物體的殘留。據說由於全身義體化的關係,高度暴露也不會羞恥。

比如,海賊王草帽團的弗蘭奇,身上藏著各式武器,鋼鐵之軀不怕任何子彈大炮,靠可樂驅動:

在這樣絢麗的背景下長大,島國的科研工作者對人體產生再豐富的聯想和期待,也都不足為奇。

不止如此,日本政府已經投入了一筆超過9億美元的資金,用在人工冬眠 (Artificial Hybernation) ,清潔環境垃圾,以及把人類變成改造人的研究上。

一位政府官員,對日經亞洲評論的記者說:會邀請研究人員提出自己的項目,來解決日本老齡化的問題。

比如,用機器來替代會死亡的人體器官,就是其中一個探索的方向。

論文傳送門: https://dl.acm.org/citation.cfm?id=333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