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國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怎麼辦?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9月4日,一名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因美國將升級對中國企業的打擊,川普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將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列入「實體清單」。

五角大樓一位發言人表示,國防部正在與其他機構合作,以確定是否針對中芯國際採取行動,這將迫使美國供應商在向該企業發貨之前尋求特別許可證。

傳美國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怎麼辦?

業內消息人士稱,包括應用材料、泛林集團、科磊等美國半導體設備廠商可能會受到影響。

五角大樓官員沒有說明採取此行動的原因,但中芯國際與中國軍方的關係正在受到審查,另一位美國官員和兩名前官員對此事作了通報。

中芯國際隨後發布嚴正聲明,稱中芯國際作為一家同時在香港證券交易所及中國大陸A股上市的國際化運營的積體電路製造企業,公司嚴格遵守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並在此基礎上一直合法依規經營;且與多個美國及國際知名的半導體設備供貨商,建立多年良好的合作關係,美國商務部多年來針對中芯國際進口採購的設備,也已經核發多件重要的出口許可。

 

同時,中芯國際自成立以來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重要成員,客戶遍及美國、歐洲及中國大陸等世界各地,其產品及服務皆用於民用和商用,從沒有任何涉及軍事應用的經營行為,與中國軍方毫無關係;2016年及以前,中芯國際還是經美國商務部正式認可的「最終民用廠商」 (Validated End-User) ,並曾有多位美國商務部官員實地到中芯國際進行訪查。

 

因此,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道均為不實新聞,我們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中芯國際願以誠懇、開放、透明的態度,與美國各相關政府部門溝通交流,以化解可能的歧見和誤解。

中芯國際發展迅速,但與台積電仍差距巨大

作為中國最大的晶片代工廠,得益於近來年中國對於積體電路產業的扶持,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及科技戰大背景之下的國產晶片的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的助推,中芯國際近兩年來也是發展迅速。

根據中芯國際披露的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營收為131.6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9.4%;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3.86億元,也創下了歷史新高,同比暴增329.8%。

在製程製程方面,去年中芯國際的14nm製程就已成功量產,並被華為麒麟710A所採用。根據中芯國際2020年二季度報告顯示,二季度中芯國際14nm和28nm製程實現的收入佔比進一步提升,目前已累計達到9.1%,較上季度提升了1.3個百分點。此外,此外中芯南方的12吋晶圓產能也由一季度的9000萬片提升到了二季度的13500片,增幅50%。

傳美國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怎麼辦?

但是,不論是在製程製程技術的先進性上,還是在營收規模上,中芯國際仍與台積電、三星有著巨大差距。

目前,台積電最先進的5nm製程已經量產,根據台積電的預計其3nm也將於2022年量產,2nm的製程也已經開始攻堅。同時,三星在推進5nm量產的同時,也加速器3nm製程。可以說,目前的中芯國際仍與台積電、三星的技術有著接近三代的差距。

即便是與已經放棄了7nm及以下先進位程的美國格芯相比,中芯國際也有著一代以上的技術差距。並且在14nm以上的製程的成熟度和良率上有著巨大差距。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集邦諮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顯示,其中,台積電穩居第一,三星第二、格芯排名第三,聯電第四,中芯國際排名第五。

傳美國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怎麼辦?

另外從營收數據排名來看,中芯國際位於全球第五,但是與前四廠商有著巨大差距,只有台積電營收的1/10左右,三星的1/4左右,格芯與聯電的2/3不到。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目前台積電14nm製程已經量產,並成功被華為麒麟710A所採用,但是由於今年5月美國對華為的制裁的升級,中芯國際也已經確認無法繼續為華為代工晶片,這也使得中芯國際14nm製程丟失了大客戶華為的支援。

這也不難解釋,為何中芯國際在二季度的財報當中並未將14nm製程的佔比進行單列,而且將其與28nm製程放在了一起。可以說,目前中芯國際9成以上收入仍然來自28nm以上的成熟製程產品。

在2020年上半年財報當中,中芯國際雖然透露其第二代先進製程進展順利,已進入客戶產品驗證階段。這裡所說的第二代先進製程應該指的就是之前曝光的N+1製程,相當於10nm製程。但是距離量產還有著較長的過程。

另外,目前在先進位程技術上,7nm雖然可以繼續使用DUV光刻機,但是如果要開發7nm以下製程就必須要用到EUV光刻機,而荷蘭的ASML則是全球EUV光刻機的唯一供應商。

雖然,中芯國際此前已經斥資1億多美金訂購了1台EUV光刻機,但是由於美國方面的阻撓,目前這台光刻機仍未交付。

這也意味著,美國僅僅憑限制EUV光刻機對中國的出口,就已經可以限制了中國半導體製造的追趕進程。

那麼在此情況之下,美國是否還會繼續動用其他的手段來升級制裁?

美國在半導體設備領域依舊強勢,中芯國際對其依賴度較高

根據資料顯示,在全球前五大設備廠商當中,美國應用材料(AMA)公司以17.72%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美國泛林集團(Lam Research,又稱拉姆研究)以13.4%的市場份額排名第四,美國科磊(KLA-Tencor)以5.19%的份額排名第五,三家合計佔了全球36.31%的市場份額。

傳美國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怎麼辦?

根據美國的半導體行業調查公司VLSI Research發布的按銷售額排名的2019年全球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來看,依然是美國應用材料排名第一,泛林半導體排名第四、科磊排名第五,此外,美國的泰瑞達也是全球前十的半導體設備廠商。

從半導體製造環節所涉及的各類關鍵設備來看,美國的四大半導體設備廠商應用材料、泛林集團、科磊和泰瑞達覆蓋了除光刻機、塗膠顯影設備之外的絕大多數半導體設備。

傳美國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怎麼辦?

根據The Information Network報告,2018年應用材料在沉積領域的份額為38%。另外有數據顯示,在全球 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設備市場,應用材料擁有近 55%的份額,在全球 CVD(ChemicalVaporDeposition)設備市場份額也達到了近 30%;在CMP市場,應用材料份額更是高達70%。

泛林集團在刻蝕設備銷售額(2017年)約佔全球45%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一,其中導體刻蝕約佔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一;介質刻蝕約佔全球20%以上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二;CVD約佔全球市場20%左右的市場份額,全球第三。

科磊公司主要為半導體、數據存儲、LED 及其他相關納米電子產業提供前道製程控制和良率管理的解決方案,目前科磊在半導體檢測量測設備領域擁有絕對的龍頭地位,其產品種類已經覆蓋加工製程環節的各類前道光學、電子束量檢測設備。憑藉其檢測產品高效、精確的性能特點。

泰瑞達主要是針對於半導體、電子系統、無線設備等領域提供先進測試解決方案,可以確保產品按照設計標準運行。主要是覆蓋半導體後端測試設備。根據Gartner的數據顯示,在全球半導體後端自動化測試設備市場,1994年之時,泰瑞達就佔據了接近50%的市場,到2009年,其份額已進一步提升到了57%左右。

數據顯示,台積電、三星、Intel、中芯國際都是以上四大美國半導體設備廠商的主要客戶。

雖然目前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在刻蝕機、PVD、CVD、清洗機、氧化/退火設備等方面,已經可以進行一些國產替代(主要還是集中在28nm及以上製程),但與國外仍有著不小的差距。

這也使得中芯國際在先進位程的追趕上,必須要依賴於先進的美系半導體設備廠商。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之前中芯國際公布的設備採購公告來看,為推進14nm製程的量產,在過去的一年間,中芯國際就向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和泛林集團分別採購了6.2億美元和6.01億美元的機器及設備。

小結:

芯智訊認為,從常規的分析來看,美國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的可能性並不太高,畢竟制裁中芯國際目前的技術並未威脅到美國,中芯國際目前最先進的14nm製程與當前最先進的台積電5nm製程有著將近三代的差距。並且由於美國方面的阻撓,中芯國際訂購的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無法交付,這也使得中芯國際無法向7nm以下進行突破。同時中芯國際對於美系半導體設備也有著較高的依賴度,是多家美系半導體設備廠商的大客戶,制裁中芯國際,美國半導體設備廠商的損失也會很大。

而且,即便是美國制裁中芯國際,其他一些的晶片設計廠商依然可以採用台積電、三星、格芯的先進位程製程。除非美國準備制裁所有的中國半導體設計公司,或者要求台積電、三星、格芯等廠商禁止與中國廠商合作。顯然這是不太現實的。

當然,以上是基於常理來的分析,但是「瘋王」川普一向都喜歡不按常理出牌,所以不能排除美國真的準備制裁中芯國際的可能性。而且,制裁中芯國際也確實會阻撓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發展,同時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和半導體材料的發展也會形成制約。

作為中國晶圓代工巨頭,中芯國際的背後還有著一大批國產半導體材料、半導體設備供應商需要它來帶動。根據2018年當時中芯北京總經理張昕透露的數據顯示,過去7年間,中芯國際國產設備的佔比已經從1%提升到了15%。而現在這個比例可能已經達到了20%左右。

如果,美國真的制裁中芯國際,那麼中芯國際的運轉可能將陷入極度困難(福建晉華是前車之鑒,當然,中芯國際不會像晉華那樣完全陷入癱瘓),這也將意味著中芯國際的追趕國際先進位程製程的進程受阻,那麼自然也無法帶動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國產替代」,國產半導體材料和設備的崛起之路也更加漫長。

不過,如果從近兩年來,國家持續的對中芯國際的大手筆投入來看,在中美對抗以及中興、華為事件的影響之下,中國政府不可能沒有考慮到中芯國際未來可能會被美國制裁的可能,相信國家此前也已經有了一些預案。畢竟在美國的連番打擊之下,中國一直比較克制,沒有貿然出手制裁相關企業進行反制,中芯在華為被制裁之後,也表示會遵守相關規定。但是如果美國持續無底線的打壓中國科技產業,那麼屆時中國也將不得不出手「反制」,即便可能面臨的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局面,因為兩國的體制決定了雙方所能承受的「損失」的「底線」是不同的。

在芯智訊看來,極限情況下,解放TW(可以圍而不打,封鎖出口美國),控制TW半導體產業,可能將是成為中方反制美國科技戰的一張王牌。要知道美國科技產業也離不開TW半導體產業的支援。

傳美國正考慮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這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