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餘項新科技!HDMI 2.1介面必要性分析:HDMI 2.0已out
小小介面很重要,從影片到音頻介面規格不夠很致命!
為了更好的服務我們的眼球,以便我們獲得更好的觀感體驗,顯示技術的提升,主旨在於更清晰的畫面。
當然,視訊訊號和呈現設備的清晰度提升,其實也遠不是「解析度」上去了這麼簡單。
要想實現這個目的,往往有一些我們日常中很容易忽略的部分,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比如一個小小的介面。
提及設備介面的重要性,誠實的講輸入輸出設備在設計之初,就儘可能搭載了合適的介面配置。
以顯示設備為例,面板支援的解析度與刷新率一般都會搭載相匹配的介面規格,相關的產品在出廠時,往往就搭載了廠商設計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大多數時候並不需要用戶過分糾結。
你以為有台4K電視就夠了?痴人說夢!
當提高影片訊號的解析度時,訊號的數據量就會增加。通過HDMI發送的3,820×2,160 4K UltraHD訊號的數據量約為HD 1,920×1,080訊號的近4倍。如果將電纜視為水管,則需要比1080p更大的水管來傳輸4K訊號。這其中影響最終畫面的環節,或許遠比你想像中的更多。
我們來模擬一個場景,如果用一台藍光播放機+一台電視形成播放環境,我們需要注意哪些:
1、要擁有一台支援4K解碼的藍光播放機(能夠順利解碼片源的播放設備)
2、要擁有一張合格的4K藍光原盤(即:碼率合格的片源)
3、藍光播放機的HDMI介面要達到一定版本(4K60Hz畫面最低HDMI 2.0、40120Hz畫面則需要更高的HDMI2.1)
4、傳輸線材需要支援對應的HDMI協議(一般向下兼容,即:HDMI 2.1兼容HDMI 1.4-2.0所有版本)
5、電視端介面需要支援對應的HDMI協議(一般向下兼容,即:HDMI 2.1兼容HDMI 1.4-2.0所有版本)
6、電視面板解析度和刷新率需要達到相應標準(4K60Hz或是4K120Hz)
具備以上條件,我們才能觀看到真正的4K解析度的藍光原盤。
需要我們用戶注意的是,以上的所有條件缺一不可。
HDMI就公布了全新的HDMI 2.1的規格,線材速度規格達到了48Gbps,讓8K/60幀每秒或者4K/120幀每秒的影像數據得以通過。
除此之外,它同時也能給搭載了該介面的電視帶來增益。
未來電視標配,HDMI 2.1有什麼必要性?
諸位玩家都在關注的是,今年的旗艦級別電視,紛紛搭載了刷新率高達120Hz面板,保持了色彩表現的同時,高刷新率面板能夠帶來更順滑的畫面顯示效果。
前面我們提到了,想要支援4K120Hz的畫面傳輸,HDMI 2.1介面就是必要條件,而搭載了HDMI 2.1介面,同時也需要將介面高數據通量的優勢進一步發揮。
高刷新率的面板是一把雙刃劍,我們類比高刷新率的電競顯示器,快幀率的畫面向慢幀率的畫面過渡如果過於突然。
就會發生畫面撕裂的效果,所以NVIDIA 和AMD相繼推出了G-Sync與Free-Sync兩種技術來改善這種情況。
而對於電視產品來說,則有更簡單直接的辦法來改善這種狀況,這需要動用HDMI 2.1的另外一項特性——VRR(可變刷新率)。
HDMI 2.1更高的頻寬能夠傳輸更多的數據,也就能夠在數據中「裹挾」更多晶片處理後的「小動作」。
今年很多電視都搭載了支援HDMI 2.1介面協議的產品,其實說白了就是提升遊戲性能。
為了讓產品更好的適配未來的遊戲環境,HDMI 2.1在目前來說在產品中仍舊是鳳毛麟角。
同時我們需要注意的是,4K電視目前的兩種刷新率規格,分別為60Hz和120Hz剛剛好對應HDMI 2.0與HDMI 2.1兩種介面規格。
這也就意味著,HDMI 2.1+ 120Hz刷新率的面板,或許將會成為高低端(至少是遊戲電視與普通電視)的一個小分水嶺。
我該選擇哪些搭載HDMI 2.1的產品?
以三星、索尼、海信為代表的高技術實力頭部廠商們,在今年就已經推出了非常多搭載更高規格介面的電視產品。
其中以三星電視全線8K + 120-240Hz為「堆料大王」,其次是「分區背光狂魔」海信。
比較出乎意料的是,今年索尼旗下的HDMI 2.1+120 Hz產品定位為「入門級」。
但OLED產品列有一個坑待填,應該是會等到自家的PS5主機上市之後,再進行補全,這款產品十分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