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因為這種病辭職!一旦患上 伴隨一生
本文專家:林國樂,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普達人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布自己辭去首相一職。
辭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複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的職務。」
這一消息不僅引起了政治界的關注與熱議,也將「潰瘍性結腸炎」帶入了民眾的視野。
一時間,關於潰瘍性結腸炎的話題也多了起來。
潰瘍性結腸炎究竟是個什麼病,這個聽起來像「胃潰瘍」的毛病真的這麼嚴重嗎?
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潰瘍性結腸炎到底是什麼病?
潰瘍性結腸炎,雖然帶有「潰瘍」二字,卻與人們常說的「胃潰瘍」不同。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腸道慢性複發性炎症,屬於炎症性腸病的一種,至今病因仍不明確。
在北美與北歐發病率較高,近年來中國患病率也明顯增加。
潰瘍性結腸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於20-49歲,可能是由於該年齡段人群工作、生活壓力較大,不良情緒較多。
除此之外,飲食不規律、喜食刺激性食物、酗酒以及患有慢性疾病、體質虛弱的人群,更容易罹患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都有哪些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表現為持續或反覆發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和腹痛,可伴有發熱、營養不良等全身癥狀,也可有皮膚、關節、眼、肝臟等腸外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通常起病緩慢,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仍缺乏診斷的金標準,臨床上主要結合臨床表現、結腸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在排除其他疾病後進行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會發生癌變?
雖然在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患者並無特殊不適,但很容易因為飲食失調、勞累等轉為活動期,嚴重者還會引起併發症,如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結腸大出血、腸梗阻等。
此外,9.7%~39%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並發有假性息肉。這些息肉可隨炎症痊癒而消失,也可長期存留甚至癌變;病灶範圍廣、幼年起病、病程漫長者,癌變風險更高。
有研究表明,病程>20年的患者發生結腸癌風險較正常人增高10-15倍。
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均應定期行結腸鏡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癌變跡象,及早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的誘發因素有哪些?
雖然潰瘍性結腸炎病灶在腸道,但其誘發因素可謂涉及廣泛。
除了緊張和焦慮情緒、抑鬱心情、過度勞累、生活不規律等環境因素,潰瘍性結腸炎發病還受遺傳因素影響,如果一級親屬患有潰瘍性結腸炎,那麼患者發病率會增高。
同時,潰瘍性結腸炎還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有免疫性疾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病風險也會增高。
此外,還有研究表明,腸道細菌感染也是誘發因素之一。
如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有終生複發傾向,已經確診的潰瘍性結腸炎,除非行外科全結直腸切除,否則無法根治,一旦患上將伴隨一生,需接受內科系統的規律治療。
輕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使用氨基水楊酸製劑(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與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治療。
中度患者,則可在前面二者基礎上加用硫唑嘌呤、環孢素等免疫抑製劑。
而對於急性重度潰瘍性結腸炎、藥物治療無效、出現併發症以及發生癌變的患者,則需要手術治療,現階段一般採取全結直腸切除加迴腸儲袋肛管吻合術(IPAA術)。
由於潰瘍性結腸炎病程較長,大部分患者反覆發作。
輕度及長期緩解者預後較好,而急性發作、有併發症、年齡超過60歲、慢性持續活動以及反覆發作者預後較差。
如何預防潰瘍性結腸炎?
關於潰瘍性結腸炎的預防,由於其病因尚不明確,因此目前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
對於已經確診的患者,除了遵從醫囑足量、足療程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之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項。
1、保證充足的休息,平日中應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悅,避免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2、避免進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宜飲酒。
3、盡量食用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4、注意食品衛生,避免腸道細菌、病毒感染。
5、適當進行鍛煉,強身健體,提高免疫力。
近年來,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再加上及時良好的治療方法,潰瘍性結腸炎病死率已明顯下降。如果得了潰瘍性結腸炎也不要過於擔心,堅持按時遵醫囑吃藥,定期複查,控制病情並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