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賺了五年的錢:華大基因高光時刻還有多久?
2020年8月26日,華大基因公布了半年報。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1.08億元,同比增長218.0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6.54億元,同比增長734.19%。超出之前業績預告15.3億元-16.3億元的區間。
回溯過去五年的歸母凈利潤情況,2015-2019年公司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62億、3.33億、3.98億、3.87億、2.76億,這五年歸母凈利潤合計為16.56億元,這與華大基因2020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接近。簡單地說,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賺了過去五年的錢,可謂是盆滿缽滿。而令華大基因業績爆發的原因就是疫情帶來的檢測業務。
公司上半年的景氣狀況在資本市場也有所反應,公司股價從年初的70元/股上漲到最高接近200元/股,漲幅接近兩倍。但是在業績高景氣的背後,基因測序所依賴的測序儀正在全球範圍內遭遇Illumina的專利訴訟;而在行業內部,華大基因培養的高層和核心團隊近年來紛紛出走創業並形成了華大基因的競爭者。華大基因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境地,而這不是一份靚麗的中報所能掩蓋的。
1、華大基因上半年的經營情況如何?
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為41.08億元,分季度看,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91億元,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17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5.68%及367.84%。也就是說,公司營業收入的快速增長主要是來自二季度。
(資料來源:wind)
而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就是感染防控業務及精準醫學檢測業務的快速增長。
新冠肺炎爆發後,公司完成了包括核酸檢測試劑盒和抗體檢測試劑盒在內的多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的註冊,技術覆蓋熒光PCR法、聯合探針錨定聚合測序法、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及膠體金法,滿足不同地區及人群的疫情防控需求。
(資料來源:華大基因2020年中報)
同時公司快速提升新冠病毒的檢測通量,在深圳、武漢、天津等十幾個主要城市布局「火眼」實驗室,承接樣本檢測工作。該實驗室提供一整套技術解決方案,包括檢測儀器、核酸提取儀、檢測試劑、檢測服務等,日均檢測通量可達2萬人份。
2、疫情帶來的高增長能持續嗎?
華大基因起源於人類基因組計劃,目前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中心,業務涵蓋生育健康、複雜疾病、基礎科研和藥物研發等四大核心領域。2016年至今,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速逐步下降,2016/2017/2018/2019的增速分別為29.79%、22.44%、21.04%、10.41%。如果不是疫情帶來的檢測收入暴增,2020年的收入也難樂觀。
目前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控制,下半年應該不會出現類似上半年疫情大暴發的狀況,公司的收入達到了巔峰時刻。下半年公司的收入應該比上半年有所下滑。
除去感染防控業務和精準醫學檢測服務的業務增長,生育健康、腫瘤防控、大數據服務業務的收入同比都有所下滑。
3、內外交困,華大基因未來的業績充滿不確定性
Illumina的專利訴訟:
基因測序儀是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和醫療檢測的基礎,而基因測序儀的核心是基因測序技術,第二代基因檢測技術是現今最穩定,應用最廣的基因測序技術,第二代基因檢測儀器市場被國外幾個龍頭所壟斷,Illumina是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的絕對龍頭。
華大基因初創時,處在基因測序產業鏈中下游,提供基因測序儀和試劑的行業上游市場絕大部分被美國的Illumina佔據。2010年,公司一共購買了128台Illumina測序儀。除此之外,應用商必須購買儀器運行所需的耗材和試劑,且配套試劑還會逐年漲價。
2013年,華大成功收購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簡稱CG)。通過CG,華大得到了測序儀的專利知識產權,並以此為基礎,成立了華大智造(華大基因的關聯方,華大基因實際控制人汪建控制)。
依靠華大智造的測序儀,華大基因逐步擺脫了Illumina的控制,走向了自主可控之路。
至2019年,華大智造已經成為公司的第一大供應商,公司已經徹底擺脫了Illumina的影響。
華大基因今年8月18日公告,Illumina Cambridge Ltd.(簡稱「原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起訴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華大基因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華大基因香港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共六家企業(簡稱「被告」),侵犯了原告在香港的專利(專利號為 HK1253509),並同時向香港法院申請了臨時禁制令。
而根據Illumina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的訴請,該項專利幾乎涉及華大基因及華大智造全部測序儀產品,並要求被告就其侵權行為向原告作出經濟賠償及交出就其侵權行為而獲得的所有利潤: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參考之前與雅士能基因的一場專利戰,華大基因最終以2017年支付原告方的費用低於公司2017年利潤總額的3%以及2018年-2021年預計每年支付原告方的費用低於公司2017年利潤總額的1%與雅士能基因、香港中文大學簽署和解協議。
這兩起專利戰都預示著在測序儀及試劑產品上,華大基因或者其關聯方仍然存在著漏洞可以被襲擊。而其代價仍有可能是一筆不菲的和解費用。
此外,在歐洲(丹麥、德國)和美國,Illumina針對華大基因及其關聯方同樣採取了一系列的法律行動,專利之戰愈演愈烈。
2020年中報,華大基因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營業收入的佔比超過72%,如果境外專利訴訟失敗,將會對這些地區的銷售收入產生極大影響。此外,專利訴訟失敗可能會導致經營層面之外的非經常性損益,這兩者都會對公司凈利潤產生影響。
「華創」與「華小」的圍攻
在華大基因遞交IPO申請材料的前夕,華大基因CEO王俊、華大科技CEO李英睿、華大基因COO吳淳、華大基因CIO黎浩等核心高層層的四位成員,幾乎在同一時間從華大離職。此後,王俊領銜的四位華大基因的前高層以深圳碳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的身份亮相。華大基因的內鬥終於告一段落。
華大基因內部當時有兩股勢力,一部分人支援現任董事長汪建,另一部分人則比較認可王俊。從華大出走後,由於王俊有競業禁止的約束,因而其創辦了碳雲智慧,計劃建立一個基因大數據平台,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處理這些數據,幫助人們做健康管理。
王俊僅僅是華大離職創業者的其中之一。過去幾年,華大的管理層、銷售團隊、技術團隊,紛紛離職創業,華大成了這個行業里的「黃埔軍校」。在這個行業里,稍微有知名度與影響力的企業,幾乎都是由華大離職者創辦。由於華大離職創業的人為數眾多,這個群體被外界成為「華小」和「華創」。
新財富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了一份華大離職高層創業的名單,涉及了近20家企業,包括碳雲智慧、貝瑞和康、諾禾致源、安諾優達等業界知名企業。
行業競爭壁壘低是競爭加劇的主要原因。無論是進口Illumina的測序儀還是使用華大智造的,華大基因都是產業鏈下游的技術使用者角色。基因檢測對上游的測序儀嚴重依賴,因而測序儀生產商在產業鏈中有極大的話語權。
換句話說,只要是具備了檢測技術,有相應的醫療資源,都可以成為華大的競爭者。因而華大的高層和技術骨幹紛紛出走創業也就顯得順理成章。競爭加劇對華大基因的境內業務形成了衝擊。
疫情帶來的一次性利好終會過去,華大基因面臨的仍將是境內外的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