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不懂的西遊第一神曲 能藉由《黑神話:悟空》真香嗎?
近期遊戲圈最為轟動的一件事情,莫過於《黑神話:悟空》實機演示頻頻刷屏中外各大網站,不管是B站、新浪微博,還是YouTube,眾多玩家都被這段13分鐘的演示影片驚艷到了。
只用了一天的時間,《黑神話:悟空》實機演示在B站的播放量,輕鬆突破一千萬。在觸樂專訪遊戲科學的文章中,我們看到即便是遊戲科學的部分員工,都沒有預料到這部影片會如此之火。
如果說《黑神話:悟空》在中國的火爆,是吃了《西遊記》的國民度紅利,但是在國外,沒有西遊濾鏡的眾多國際友人們,同樣被這段實機演示所吸引,並不吝讚美之詞。
於是,在B站,就形成了這樣一番盛景,除了《黑神話:悟空》官方預告,以及眾多UP主對遊戲的評價、分析外,還有眾多國際友人,對這款來自中國的神秘遊戲的無限期待。甚至不乏有人喊話索尼、微軟,快來將《黑神話:悟空》納入次世代主機之戰當中。對此,遊戲科學倒是早有聲明,本遊戲會登錄全平台。
在這些國際友人當中,我們甚至看到了《戰神》之父David Jaffe的身影。相比起其他觀眾,來自遊戲界知名製作人的評價,更能具有說服力。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面對《黑神話:悟空》實機演示,從不屑一顧到不吝讚美,David Jaffe態度的轉變,從側面證明了《黑神話:悟空》的無限潛力。
但在眾多外國友人的讚美聲中,我們同樣發現,中國人興奮感動的點,和外國人略有不同,有的地方甚至相去甚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對西遊第一神曲《雲宮迅音》的反應。
相信不少中國玩家們,在預告片的最後,聽到仙氣十足的女聲吟唱,以及極具標誌性的「當↗→→↑↘↑↘→」響起的時候,眼眶已經為之濕潤。這首央視版《西遊記》的主題曲,可能比它的名字《雲宮迅音》,更為大眾所熟知。音樂響起的一刻,爺青回、淚目等彈幕交替出現。
但就是這樣一首令無數西遊迷感動的曲子,甚至在David Jaffe的解說中,不配擁有一秒時間。
時間退回到1986年,彼時,改革開放的春風正在神州大地上拂過,由中央電視台牽頭拍攝的《西遊記》正式開播。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下,由楊潔導演率領的西遊團隊克服種種困難,向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自此之後,《西遊記》被無數次重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電視觀眾。
在B站,包括《西遊記》在內的四大名著已經上線,並且收穫了眾多年輕網友的喜愛。經典並沒有因為時間褪色,反而仍在散發著時代的光輝。而《黑神話:悟空》實機演示的驚喜亮相,令這兩部作品實現了彈幕上的夢幻聯動。
頗為戲謔的是,如果要問《西遊記》在B站最火的梗,恐怕還要數六老師的「兩開花」。但在《西遊記》電視劇評論區,理性的網友們並沒有陷入「娛樂至死」的狂歡中,而是保持克制地看待這一問題。
拋開「兩開花」的梗本身,實際上,在央視版《西遊記》中,《雲宮迅音》真正擔得起中外兩開花的讚譽。作為中國第一首在電視劇中出現的電子音樂,《雲宮迅音》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雲宮迅音》的作曲者是許鏡清先生,這首曲子最開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是後來的網友們賦予了「雲宮迅音」這一名稱,並得到了許鏡清的認可。在電視劇中,伴隨著音樂破石而出的孫悟空,成為觀眾無法忘記的經典畫面,《雲宮迅音》也令孫悟空成為自帶BGM的人。
在《雲宮迅音》中,許鏡清巧妙地融合了電子音樂,並結合了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方管弦樂,其開創性與《西遊記》電視劇相得益彰。對那個時代來說,楊潔導演頂住壓力啟用了《雲宮迅音》,央視大膽播放了這首曲子,電子樂打破了世俗的偏見,這和孫悟空的鬥爭精神遙相輝映。
8月22日,許鏡清先生正式為B站觀眾錄製了入駐影片,彈幕上無數的「爺爺好」,見證了大家對老先生的歡迎。在評論區,也有網友呼籲,能不能放出《雲宮迅音》原版音頻。然而遺憾的是,原版音源已經丟失,現在的版本是老先生重新譜曲的版本。且不談文化輸出,在文化傳承上,我們同樣支付了高昂的學費。
在影片中,許鏡清先生專門誇獎了B站的UP主們演奏的《雲宮迅音》。事實上,在網友們的不斷演繹下,《雲宮迅音》已經出現了眾多風格各異的作品。而UP主碰碰彭碰彭,還曾將這首曲子帶到了法國街頭,吸引了眾多路人駐足圍觀。
(總有中華兒女,在為文化輸出而努力)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於文化輸出的呼聲正在愈發強烈。類似碰碰彭碰彭這樣的UP主還有很多,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令中國的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風采。
但只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
8月25日,許鏡清先生最新發布的影片中,觀看了《黑神話:悟空》宣傳片,並用「恰到好處」來形容《雲宮迅音》的出現。
影片下方眾多評論中,有這樣一條評論,格外觸動觀眾的心:「我最淚目的就是最後片尾出雲宮迅音的時候,只是只有中國人能理解的感動。」
《黑神話:悟空》所選取的《雲宮迅音》版本是交響樂版,和原版相比,氣勢更為恢宏,史詩氛圍更為濃郁。而這首音樂在片尾恰到好處地出現,極大地勾起了玩家對西遊的情懷。玩家觀看整部宣傳片的情感起伏,都在官方的層層設計中,在片尾藉由《雲宮迅音》達到高潮,設計足稱精妙。
回頭再看網友的留言,只有中國人能理解的感動,既帶著幾分辛酸,又有幾分諷刺。在短短13分鐘的遊戲演示中,能令中國玩家感動的點有很多,七十二變、定身術、毫毛、筋斗雲等法術,四大天王、大鵬、巨靈神、孫悟空等角色的出現,無不令人感到既親切又驚喜。
而這些場景,對外國友人而言,往往只是一句「Amazing」,一句「猴雷蟹」。這時候,就需要熱心的網友們把「卧槽」教給外國友人,來豐富一下彩虹屁的辭彙。
當今時代,從來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相反,以最具商業化及娛樂性的好萊塢大片舉例,用於宣傳電影的成本,甚至要佔到總投資的一半以上。如何恰如其分地進行商業包裝,如何吹彩虹屁,是一門學問。
然而遺憾的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對外文化輸出,都處在相對低迷的狀態。藉由李小龍的世界影響力,中國功夫片一度名揚海外。除此之外,我們能夠拿得出手的世界級商業娛樂作品並不多。反觀好萊塢電影、日美遊戲,已經俘獲了一批又一批的粉絲。
美國在文化輸出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數不勝數。昔日,《魔獸世界》成為引領世界的MMORPG,即便今天捲土重來的《魔獸世界懷舊服》,依然勾起了玩家們極大的熱情。
而我們的近鄰日本,同樣在文化輸出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在眾多好萊塢電影中,日本刀、忍者等元素屢見不鮮。近期大賣的日本武士題材遊戲《對馬島之鬼》,出自美國Sucker Punch工作室之手。而其出眾的素質,得到了日本知名製作人名越稔洋的稱讚。
和美國人創作的日本文化題材遊戲類似,日本人同樣創作了不少中國文化題材的作品。三國題材自不必多說,來自光榮的「三國志」系列、「真·三國無雙」系列,無一例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在眾多文藝作品中,藉由鳥山明的《龍珠》而全球知名的悟空,更是和我們《西遊記》里的悟空形成鮮明對比。在《龍珠》漫畫初期,擁有如意棒、筋斗雲的悟空,可以實現願望的中國龍,其創作靈感與《西遊記》的聯繫不言而喻。
而在創作時間上,《龍珠》漫畫誕生於1984年,《龍珠》動畫誕生於1986年。隨著動畫的熱播,其主題曲《魔訶不思議アドベンチャー!》迅速成為全球知名的經典曲目。而同一年誕生的《雲宮迅音》,遠未取得《魔訶不思議アドベンチャー!》的影響力。
遊戲作為當今時代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有著不亞於影視作品的受眾群體與親和力。根據市場調研機構DFC Intelligence的最新數據,截止到今年年中,全球遊戲玩家數量已經超過了30億。尤其在疫情的影響下,遊戲市場仍在不斷增大。
一款製作精良的3A遊戲,會吸引玩家自發地去了解背後的文化,《血源詛咒》之於克蘇魯、《生化危機》之於喪屍,就是十分鮮明的例子。
通過《黑神話:悟空》的宣傳片,我們驚喜地發現,已經開始有外國人,對中國神話產生了興趣,開始好奇《龍珠》悟空與《西遊記》悟空的區別。僅僅一部遊戲宣傳片,甚至隱隱然已經帶起了一輪新的西遊熱。
(甚至已經有外國友人,注意到了《雲宮迅音》這首曲子)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李小龍引領的功夫片熱潮,充分證明中國民族文化具備成為世界流行符號的潛力,關鍵在於方式方法。
近些年,中國不乏一些收穫國際讚譽的商業作品,包括講述文物故事的《國家寶藏》、曾經登上全球熱搜電視劇榜首的《延禧攻略》等,這些作品無一例外皆著眼於歷史。
在眾多歷史文學作品中,《西遊記》可能是最適合進行全球商業推廣的作品。
一方面,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沿路打妖怪的故事,特別適合拿來改編為迪士尼式的作品,能夠做到老少咸宜、幽默生動。另一方面,西遊故事背後蘊含的人間百態、社會現實,賦予了作品足夠的藝術深度,同時,神話題材也令作品在創作上更為自由。
《黑神話:悟空》似乎走在了一條正確的道路上,極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具開創性的3A遊戲,一如1982年開始拍攝的《西遊記》,1986年響徹全國的《雲宮迅音》。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在將來的某一天,或許這首《雲宮迅音》,會成為中外西遊迷的共情之源。或許在補檔《西遊記》的人群中,會有越來越多國外友人的身影。
而我們希望,促成這一盛舉的是《黑神話: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