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為內鬥:互聯網可能要輪到前蘇聯發明了
一提到互聯網的起源,知識淵博的差友們肯定會脫口而出美國的阿帕網( Arpanet ) 。在 1969 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它,也被大夥們公認為是網際網路的前身。
在絕大多數的電腦網路教材當中,也都把美國奉為是網際網路的發源地。
(圖截自電腦網路 ( 第 7 版 ) ( 謝希仁著 ) )
但各位差友們可能不知道,要不是因為歷史的不可預料,我們的教材可能都要被改寫。而這個發明互聯網的國家,也要被換成是蘇聯。
這次,差評君就拿起洛陽鏟,帶大家好好地挖一波這個蘇聯版互聯網的墳。
網上一直有種說法,說是美蘇冷戰時期,其實是人類科技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為兩派人為了證明自己比敵人更加流啤,都使盡了渾身解數。
這短短 40 多年的時間裡,人類進入了太空,踏上了月球;人造衛星成功升空,全球定位系統也因此建立。。。在那個人人都是奮鬥逼的時代,科技成果是真的不少。
互聯網就出生在冷戰時期,美國的阿帕網就是為了軍方之間的通訊才建立的。
大夥們可能想不到的是,蘇聯的網路計劃其實比美國更早。一位名叫基托夫的科學家,在 1959 年就提出過蘇聯的網路計劃,名為紅書。
計劃中, 「 紅書 」 網路可以統籌全國的軍隊和經濟,各地的經濟數據也會做到實時更新。基托夫覺得在這樣的利器下,以美國為首的牛鬼蛇神們都會像紙老虎一樣不堪一擊。
但 「 紅書 」 計劃的結局卻像蘇聯笑話一樣荒誕,因為基托夫寫給赫魯曉夫的書信,直接被軍方給截了。。。
得知 「 紅書 」 計劃的軍方官員害怕極了,他們擔心網路建成之後自己會被取代,然後被迫下崗。
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搞出問題的人,在思來想去之後,他們直接把基托夫開除了。。。 ” 紅書 “計劃也就這樣被迫流產了。
直到美國的阿帕網計劃開展,蘇聯的經濟也慢慢走向停滯,一位叫做格盧什科夫的控制論學家醞釀許久的計劃又浮出了水面,這次的計劃名叫 OGAS 。
先給各位差友科普一下控制論這門年輕的學科,用控制論的奠基人維納的話說,這是一門 “研究生命體、機器和組織的內部或彼此之間的控制和通訊的科學” 。
說得通俗點兒,控制論是研究管理國家、管理人的科學,是一門綜合了工程技術、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科。
而這個因控制論而生 OGAS 也不同於布爾喬亞們的小家子氣,從提出伊始,就比阿帕網體現了更強的制度優越性。畢竟老大哥可不想讓網路只是發發消息而已。
格盧什科夫要讓 OGAS 連通全國的經濟,並且逐步淘汰實體貨幣。還要倚靠 OGAS建立所有國民的電子檔案。更絕的是,他還計劃在 1990 年前夕,用 OGAS 接收來自全國的經濟數據,並且統籌全國的生產,制定各領域的生產計劃。
所以說,像什麼電子支付、大數據、雲計算的概念,其實都是老大哥玩剩下的玩意兒了。 ( 誤 )
網傳 OGAS 計劃圖▼
(圖片來源:DeviantArt)
以一個挖墳人的角度看,差評君覺得 OGAS 比我們現在的網路還要野不少啊。這玩意兒要是真的建成了,如今的賽博朋克作品應該都要帶些蘇味兒吧。
但在蘇共的第二十四次代表大會上, OGAS 計劃卻被暫時擱置了。因為中央覺得這個玩意太耗錢了,只答應可以從地方先建著看看。
在中央吃了癟的格盧什科夫,下了基層也同樣不怎麼受人待見,因為地方官員們覺得網路這東西會讓自己失業,而且一但資訊透明後,自己不好賺灰色收入了,這玩意兒可要不得啊!
OGAS 的三層網路計劃圖▼
(圖片來源:calvertjournal )
在層層阻隔中,頭硬的格盧什科夫還是靠著自我奮鬥,和一些網路社會主義支援者的幫助下, 12 年間在地方建好了成百上千個計算中心。
但由於各地區間的通訊制式沒有統一的標準,部分地方官員也不願意聯網,有了計算中心的蘇聯,卻還是沒能擁有自己的互聯網。
1982 年,戈爾巴喬夫領導下的蘇聯決定接入了美國人所創造的互聯網,這也標誌著 OGAS 的徹底失敗。同年,格盧什科夫也因為腦溢血而逝世,享年 58 歲。
臨終之前,格盧什科夫這麼對妻子說到:「 別擔心,我們地球的光會到達遙遠的星系,我們都會重生,所以我們會永遠在一起。 」 格盧什科夫的理想主義氣息,就這麼散發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在去世之後,美國媒體也在訃告中給了格盧什科夫 「 蘇聯控制論之王 」 的稱號。來自對手的稱讚,或許是對一個戰士最大的尊重吧。
已經是 0202 年的今天,以阿帕網為前身的互聯網已經近乎聯通了整個世界,網路像水和空氣一樣,成為了現代社會的必需品。
差評君也正是通過互聯網,才知道了像電子支付、大數據、雲計算這些時髦摩登的概念,原來在 50 多年前就有人曾設想並付諸了行動過。
但我也不由地好奇,如果最後勝出的是 OGAS ,這個世界會是怎樣的一副模樣呢?
想著想著,就覺得氣氛突然蘇維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