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 | 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成立,騰訊優圖輸出能力加碼AI標準建設
近日,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主辦,騰訊優圖協辦的「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成功召開。本次會議介紹了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成立的相關事宜,審議了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章程、下一步工作計劃等事項。作為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委員兼副秘書長,騰訊為本次會議提供了重要支撐。
標準體系的完善,對人工智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管理司國煥新副司長在大會上表示,當前人工智慧標準化需求十分迫切,組建人工智慧標準化國家隊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人工智慧標準專家楊曉光認為,如果說蒸汽機拓展了人類的力量極限,那人工智慧技術則延伸了人力的智力極限。像通用蒸汽機的出現一樣,只有當人工智慧技術建立在一定的標準體系框架下,成為了一種通用、普適性的工具,才能發揮它的威力,並可能帶領我們進入下一個的智慧時代。
這也是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成立的重要作用。據了解,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主要負責中國人工智慧基礎、技術、風險管理、可信賴、治理、產品及應用等人工智慧領域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 JTC 1/SC 42人工智慧分技術委員會工作領域相關對應。
具體來說,人工智慧標準體系結構大致包括基礎共性、支撐技術與產品、基礎軟硬體平台、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產品與服務、行業應用、安全/倫理等八大部分,為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與應用保駕護航。
作為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委員兼副秘書長,未來,騰訊在國家推進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新基建」過程中,將作為核心成員,承擔更多標準制定工作以及技術引領作用。協助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更好的完善人工智慧領域標準化的頂層設計,助力跟蹤熱點問題、加快技術轉化、持續推動國際標準化。
2017年,在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通知》中就提及了適應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的問題。
2018年,為落實《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任務部署,加強人工智慧領域標準化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系統研究,發揮標準化的支撐性、引領性作用,成立了國家人工智慧標準化總體組、專家諮詢組來統籌人工智慧領域的標準化工作。
騰訊自2018年開始就參與到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籌備工作。作為國家人工智慧標準化總體組副組長,騰訊與同行企業、科研高校共同編製了《人工智慧標準化白皮書》,為分委會的成立積累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行業實踐。
同時,騰訊積極推動和參與人工智慧開源社區建設,對外開源項目達100多個。並將開源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匯入到《人工智慧開源與標準化研究報告》,為政府及行業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加速人工智慧技術快速落地。
除此之外,騰訊還參與制定了《人工智慧倫理風險分析報告》,秉持人工智慧「可知」「可控」「可用」「可靠」的理念,通過在演算法安全、隱私保護、人工智慧的倫理與責任等方面梳理規範,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並且,優圖實驗室、騰訊雲、AI lab等部門還廣泛參與生物特徵識別、OCR、機器學習系統框架、數據標註、語音識別等方向的標準制定工作中。
從國家發改委正式明確新基建範圍以來,AI新基建一直備受關注。AI既屬於新基建範疇,也是產業互聯網應用,新基建與騰訊產業互聯網戰略高度契合。
今年7月份,在上海召開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騰訊公布了AI全景布局,通過「技術-平台-場景」三層AI結構布局,已實現AI在多個領域的廣泛落地。
實際上,騰訊內部眾多AI實驗室的科研實力代表了業界最高水準,擁有眾多實力強勁的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包括專註於基礎人工智慧研究的騰訊AI Lab、專註於影像識別的優圖實驗室、聚焦語音識別、自然語音處理、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等領域的微信人工智慧實驗室等。截至目前,騰訊擁有AI全球專利超過6500項,是中國AI領域創新力最強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以優圖實驗室為例,在今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優圖整合視覺AI在泛娛樂、廣電傳媒、內容審核、工業等領域的多年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經驗,正式發布AI泛娛樂平台、廣電傳媒AI中台、內容審核平台、工業AI平台四大平台產品。
楊曉光認為,四大平台通過人工智慧標準化體系的推進,可以由之前的一個單項的技術和單點解決方案,轉化為平台或通用型解決方案去解決更多的通用場景。助力人工智慧技術迅速賦能各行各業,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
在技術創新之外,騰訊也正在將過去20年積累了數百種AI能力通過騰訊雲對外開放,包括以電腦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等。同時,騰訊雲基於對於行業的理解,向社會推出豐富的AI產品和標準化平台, 為中國數百萬企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提供強勁的技術支援。
未來,騰訊將積極履行全國信標委人工智慧分委會內職責,加大標準化投入和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同時騰訊也將繼續開放能力、建設生態,助力人工智慧加速落地,促進更多產業在「新基建」領域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