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工放棄一切:「工作狂」該如何自救?

「生產力」是個帶有正面色彩的辭彙。但如果過於極端地追求生產力,事情又會演變成什麼模樣呢?

加弗里從一年級起就是個「工作狂」。每次布置了家庭作業,他放學後都會一頭扎進圖書館,完成作業後再回家。

後來,他進入了迪拜的一所精英高中,這更加激發了他想要成功的慾望,就像自己努力工作的父母一樣。但驅使他這麼做的主要是一種強迫心理,而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一旦無事可做,他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我總覺得自己達到某個年齡之後,就必須完成某些特定的目標,否則就算不上成功。」

現年27歲的加弗里表示,「我對自己說,等我取得成功之後,我就不用這麼努力工作了,到時我就會開心起來。但我一直沒搞清楚『成功』究竟意味著什麼,人生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跑步比賽。」

現年27歲的雷扎·加弗里是一名加密貨幣專業人士,他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並且連周末都要工作。

加弗里如今住在洛杉磯。這位自封的「生產力癮君子」干著兩份工作:他既是一家加密貨幣公司的區域鏈主管,又是一家數據代理機構的創始人。

他在「90%的情況下」都需要長時間工作,每天都工作到半夜,連周末也不例外。有時一連幾周,每天都只能睡五個小時。

科學家指出,就像對藥物、賭博、暴食或購物上癮一樣,大腦也會對生產力上癮:「人們也許會渴望從工作中獲得的受認可感、或是渴望增長的薪水。但就像所有上癮症一樣,時間一長,人們的慾望會越來越難以滿足,最終形成反噬,導致人們感到越來越焦慮、抑鬱和恐懼。」

上癮是一種大腦疾病,會影響到大腦的獎勵系統,導致不顧後果的強迫性行為。但生產力成癮還涉及到一個複雜的因素:社會通常會對這種行為予以獎勵,至少也會給它加上一層積極正面的色彩。

「人們都把這當做一件好事,認為你工作得越多越好。許多人都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的危害,直到婚姻破裂、或是精神出現了問題才能醒悟。」

行為成癮症專家介紹,有些專家將工作成癮症稱作「有好有壞的成癮症」。「工作狂也許能賺到很多錢,就像對健身上癮的人往往身材很好一樣。但從長期來看,上癮的負面影響肯定會超過短期內獲得的任何好處。」

研究者在挪威開展的研究顯示,工作成癮現象在該國的發生率約為8%。而另一項在匈牙利開展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假如不開展更多研究,就無從得知這個數字是否在不斷增加。但8%已經是一個相當高的比例了。

假如對工作上癮的出現率真的是8%,那這個現象相當令人憂慮,就目前來看,工作成癮的後果往往被歸咎於其它原因。假如某人死於心臟驟停,別人並不一定認為這與上癮有關,而是將其歸咎於過度疲勞。

沒有時間可「浪費」

加弗里對生產力之所以如此執著,根源在於害怕浪費時間。他會將自己做的每件事分為「有用」和「沒用」兩類,並盡量不去做後一類。去商店買東西是「有用」的,因為這樣才能活下去;而愛好則是件「沒用」的事情。

「我有個煩人的習慣,總想把沒用的事情轉變為有用的事情。」比如說,他喜歡玩電動遊戲,於是在2016年創立了一家電競公司。如今這家公司雖然不再是他的重點,但仍然在運營中。

和所有成癮症一樣,「生產力癮君子」們總是過度關注生活中的某一個方面,過上了所謂的「無維度生活」。想要滿足癮癖的強迫心理會蓋過其它任何可能帶來愉悅感的事物,比如和親朋好友一起消磨時光等等。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慾望會變得極其強烈,沒有一種驅動力能與之相比。」

就加弗里的情況來看,他知道與伴侶共度時光對自身的幸福感至關重要,但他依然很難將這視作一件「有用」的事情。

「這聽上去可能很冷漠,但在我看來,與伴侶共處和吃飯或鍛煉是一樣的。哪怕我現在可能不想做這件事,但我知道我必須這麼做,才能開心起來。」

這種現象在超級專註於一件事的人群中十分常見。現年24歲的馬修·徹奇也是其中之一。他將自己描述為一位「正在康復的生產力癮君子」。他曾經拒絕了進入大學學習法律的機會,轉而接受了一家培訓公司的高薪工作。

在短短兩年之內,他就升任了公司的「二把手」。六年來,與工作相比,他的家庭和愛情生活永遠只能排到第二位。

「我當時一周可以工作70小時,訂日程的時候要以五分鐘為單位。在我談過的唯一一次長時間戀愛中,我曾經把日程表發給我的伴侶,讓她在日程表上跟我約時間。結果那之後不久,我們就分手了。」

神經科學家指出,生產力成癮症對大腦的影響與對毒品、暴食和購物上癮是相同的。

在此期間,徹奇還染上了酒癮。2018年,他的精神終於徹底崩潰了。在一名治療師的幫助下,他開始哀悼那些在一路上失去的事物。「我浪費了人生中的六年時光,因為我沒有朋友,也沒有談戀愛,還和家人失去了聯繫。我對此感到十分羞愧。」

2019年,徹奇創立了一家培訓與諮詢公司,主題是「要想取得成功,哪些事千萬不能做」。他會給客戶看自己之前日程表的截圖。「把生活分割成一個又一個五分鐘,並不會帶來什麼好結果」。

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徹奇設定了一些限制條件,防止自己恢復之前的壞習慣。「我每天只處理三個項目,每天最多只接待三名客戶,而且每周只工作三天半。3似乎是我的幸運數字呢。」

他還懇求其他人抓緊清醒過來,認清這些有害工作習慣的真實面目。「我給自己的工作設定了許多規則,防止自己走回從前的老路。我可不想等到自己70歲時,再體會一次自己年輕時感受過的那種虛度光陰的感覺。」

工作成癮的三種類型

作家和生產力專家西里爾·伯皮恩多年來在許多中大型公司的客戶身上都觀察到了極端追求生產力的現象。

「我的大多數客戶都身居高位、事業非常成功。但他們常常會用『不可持續』這個詞來描述自己的工作風格,需要別人幫助他們回到正軌。」

伯皮恩會通過改變團隊和個人的工作習慣來提升他們的工作表現,確保他們在工作上花費的精力與公司的整體策略相一致,而不是為了工作而主動創造額外的工作。

他歸納出了三種最典型的生產力成癮類型:「效率至上型」、「自私奮鬥型」、以及「工作量至上型」。

他解釋道,「效率至上型」的人做事極有條理、事無巨細。「他們的桌面總是超級整潔,筆可能會按顏色歸類。他們無法忍受信箱里有未讀郵件。但他們缺乏全局觀念,而且分不清『有效率』和『有效果』之間的區別。」

「自私奮鬥型」的人只專註於自己的目標,不重視團隊合作。「他們只關注自己的小世界,如果別人請他們做點別的事,他們壓根不會感興趣。這類人的確有全局意識,但這幅『全局』完全以自己為中心。」

24歲的馬修·徹奇稱自己是一名「正在康復的生產力癮君子」。在治療師的幫助下,他已經將每周工作70小時轉換成了更健康、更可控的生活方式。

「工作量至上型」的人會錯誤地將「生產力」與「產量」混為一談。「他們會覺得:『我回復的郵件越多,參加的會議越多,完成的任務越多,我的工作表現就越好。』這類人存在過勞死的風險。」

從伯皮恩的經驗來看,這種類型是最常見的,因為很多人都相信,工作中做得「越多」就意味著「越好」。他表示,如果人們沒有真心信服,別人是無法幫助他們做出改變的。因此只要有可能,他都會將團隊活動定為自願參加的形式。

伯皮恩會根據每名員工或每個團隊面臨的挑戰制定專門的培訓方案。但一般來說,他會採用「三步走」策略。

首先,客戶需要重新整理自己的工位、郵箱和文件分類系統;然後是重新設定優先事項和工作計劃;

最後,伯皮恩還會幫助他們決定如何帶領團隊內部的工作、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時間,這樣他們就不會被各種各樣的責任壓彎了腰。

在此過程中,伯皮恩還會解決各種心態問題,比如教客戶意識到,提高生產力意味著多動腦、而不是多動手。

避免戒斷反應

無論一名「生產力癮君子」認為自己的生產力有多高,他們都遲早會為自己的表現感到痛苦,而這種現象很可能對生命造成威脅。

剛開始,工作狂的生產力可能的確會比別人高。但他們的生產力總有一天會減退,健康和人際關係也遲早會受影響。這個過程可能會花上一年,也可能是五年。但如果你不改變這種做法,最後很可能落得一個心臟病發作的下場。

學會識別警告訊號(比如在家庭聚餐時匆匆吃完、趕回去處理工作)、並逐步改正強迫性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專家建議,將處理單項工作任務的時間限制在45分鐘以內,並且中途不得中斷,為自己創造出深度思考的機會。

「這樣對時間的利用效率更高,工作產出的品質也更好。『生產力癮君子』們常常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結果『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研究人員還建議人們列一張「勿做清單」,以防把計劃排得過細過滿。這樣還能給大腦留出「重啟」的機會,從而改善大腦表現。2019年一項針對作家和物理學家開展的研究發現,在他們最重要、最具創造力的靈感中,有五分之一都是在「摸魚」時形成的(即開展工作以外的活動)。與工作時想出的靈感相比,這些在休息時獲得的靈感也更有可能幫助他們攻破瓶頸。

「每天至少五次、每次至少五分鐘,把手頭的事徹底放下。把電子設備統統關掉,去戶外走一走。」

還有那些為了工作犧牲的人際關係。有了樂趣、歡笑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大腦才能保持活躍。因此無論如何都要為這些事物留出空間。「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沒有人希望自己當初能工作得再久一些,而是會後悔自己沒能更多地陪伴家人、沒能盡情地享受旅遊。」

為做工放棄一切:「工作狂」該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