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藍光不僅傷害眼睛:還有可能增加抑鬱幾率
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每天長達五六個小時盯著手機看,相當於把一生中太陽光對我們眼睛輻射的藍光,在幾年之中全部讓眼睛承受。而這樣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過度的藍光輻射,會造成近視;還有可能引發視覺模糊,導致視覺疲勞;激發褐色色素使皮膚產生雀斑;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失明。
藍光對人身體的危害一直被人反覆提及,勸青少年少玩手機類電子產品的做法是正確的。值得警惕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藍光不僅對人身體有危害,對人情緒也有影響,藍光有可能提升抑鬱幾率。
近期,韓國崇信女子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美國的《睡眠》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睡前看手機推遲睡眠時間,影響心理健康,更易患上抑鬱和焦慮症。而其中的「兇手」很有可能就是黑夜裡手機發出的光。
該研究調查了160個年齡在20歲到30歲之間的人,睡前玩手機的時間是普通人5倍。結果表明,睡前長時間看手機會對健康和心理產生消極影響,使抑鬱幾率上升20%,焦慮幾率上升14%,而推遲睡覺時間會讓失眠幾率上升41%。
此前有人認為,節律或睡眠的紊亂,有可能會導致抑鬱幾率的提升。很有可能「元兇」是手機藍光。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教授和合肥學院趙歡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證明,造成抑鬱樣行為的是夜間不正常光線,夜間藍光光照增加會影響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導致抑鬱癥狀出現。
他們拿小白鼠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小鼠的晝夜節律中選擇每晚21:00-23:00之間的兩個小時,連續三周使用藍光照射它們。
結果發現,小鼠的晝夜節律沒有被改變,但漸漸出現了一些異樣的行為:當被迫游泳時表現出一副愛動不動的放棄狀態,面對糖水偏嗜度下降了。由於這些行為與人類抑鬱行為有一定相似性,研究人員將其定義為抑鬱樣行為。
不僅如此,取消每晚的藍光照射後,小鼠也沒有馬上恢復,抑鬱樣行為仍然持續了長達3周的時間。
這一研究提出了基於模式動物研究的神經科學證據,「藍光」成為導致抑鬱的重大嫌疑;同時首次詮釋了光在白晝和夜晚截然相反的情緒作用的內在機理。
不過,作者在論文總結中說,要認識夜間增加的光照對情緒有什麼影響,找出夜間光照影響大腦的神經通路是第一步。如果光照在人體中激活的是相同的神經環路,這些結果也許有助於解釋過度夜間光照如何影響人類,為何與抑鬱癥狀相關。
當然,這項研究並不是說「睡前玩手機就會抑鬱」,導致抑鬱的原因很多,而且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研究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要告訴人們,過度的玩手機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與情緒好壞。
如今,手機、平板、電腦早已充斥我們的生活,除了白天工作與各類電子產品相伴之外,夜晚燈照、手機、電視等同樣佔據我們的眼睛。在「藍光」無處不在的環境中,適度的遠離藍光輻射,對身體健康有益,對精神情緒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