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Camp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結營典禮在北京舉行,李開復寄語:「AI 進入新的階段」
8月5日,DeeCamp2020人工智慧訓練營總冠軍答辯暨結營典禮,在創新工場北京總部舉行。
DeeCamp 2020 由創新工場聯合華為共同推出,在今年全球變局與挑戰的背景下,旨在召集科技領軍新人才,肩負時代新使命,用AI解決真實世界的難題。受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影響,DeeCamp2020大師課和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全部轉為線上進行。
過去的2個月里,200餘名來自全球高校的學生,聆聽了李開復、張亞勤、吳恩達、張宏江、俞敏洪、周志華等12位AI學術界、產業界大師授課,分組挑戰開放命題AI創新大賽,用AI和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世介面臨的真實難題問題發起挑戰。
為此,媒體記者邀請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博士和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王詠剛,針對這次大賽進行了一次簡單的採訪,以下是採訪實錄:
記者:現在有多家巨頭公司旗下的AI研究院或者實驗室,原來重金請來的負責人開始回歸學術界,您如何看待這些頂尖人才的流動?
李開復:其實我認為全球高校對於技術,尤其是AI技術產業化、產品化、市場化都沒有足夠的對接。對接的過程,剛開始看到的第一波是從高校到了企業,然後現在看到的第二波是有一些從企業回到了高校,這件事情我不點評。但是如果有一波人能夠從企業里再回到高校,會大大提升高校做科研時的相關性。今天世界科技體系就是在公司裡面做有用能掙錢的東西,用戶想要的東西。雖然每個企業都說要創新,但是創新是排第二位,先看怎麼賺錢,怎麼推廣,怎麼有市場。高校的天職是看什麼東西最新,前人沒有做過,一個往前,一個往後,這樣的對接就形成了今天的所謂產學研的結合。但是這裡面如果我們從一個產生商業價值,或者人類價值的角度來看,就會有一些銜接不好。如果說學術都往這邊走,商業需要都在這裡,那麼可能就沒有對上。就是說如果科研都只考慮學術價值,最後未必能產生出很大的商業價值。我們並不是說老師都想怎麼賺錢,不是要大公司都去想怎麼寫論文,而是二者如何銜接得更好,反正你要做科研,你有一百個題目,過去拍腦袋想什麼最新,現在還可以再考慮一下好幾個課題都不錯,哪一個未來會有商業價值——不是說一兩年就要賺錢,但是三五年呢?如果有機會去腳踏實地地探索商業化,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也不是說要每個部門都要直接對接商業化如果我們看今天,用清華大學做一個例子,清華大學現在有張亞勤教授帶領清華大學智慧產業研究院(AIR),還有姚教授帶領的「姚班」,我們很需要一個這樣的大學去「仰望學術的星空」,這樣一個大學的布局也是非常好的。本來是雙向的流動是好事。我還記得三年前我在接受外媒採訪的時候,在美國,Google、facebook,亞馬遜,把美國高校的頂級教授全部挖光了,怎麼辦。這是雙向的,整體來說我認為是個好事。
記者:今年很多項目都非常商業化,學生們都想好了怎麼商業化,甚至是做教育的團隊都已經找到字節跳動付費,這是因為題目的規則,或者報名學生的篩選有所修改嗎?開復老師覺得那個項目最值得投資?我們最近看到很多投資機構都覺得AI投資沒有前幾年這麼熱,你怎麼看,下一步人工智慧有哪些具體的領域?DeeCamp今年的項目和創意有怎樣的啟發?
李開復: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其實不是AI項目冷,而是AI進入新的階段,而AI早期是以黑科技為主,因為世界上懂AI的人太少,想投資就必須投他們,希望他們能學到商業,希望他們能找到商業,投的時候沒有一個商業的方向。任何一個科技在初步的階段都是這樣,互聯網等等都是這樣。再一個階段,慢慢就會有一些to B應用出現。再下一個階段,越來越多的商業會需要考慮AI應用。我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講到AI+和+AI的概念,我個人認為,+AI(產業+AI)會是最大的機會。創業也好,行業也好,把+AI迭代進來,創造更大的機制,是更低垂的果實,畢竟很多傳統行業門坎現在已經比AI的門坎更高,我們不太能想像一個做AI的人,他就去把教育領域顛覆了,但是一個做教育的人,他很可能把AI放到公司裡面去,產生20%、30%、40%的價值,這個教育的公司可能是小型的,中型的,或者大型的,所以我覺得AI投資機會變得更多了,但是不是單一的就是一個AI公司,而是說我是在給某個行業賦能的過程中創造更大的價值。創新工場的布局,會在更早期,我們基金分早期的、成長期。早期的投資會看突破性的,新的點子,包括黑科技,做一些新的初創。我們看成長期看一些非AI公司,他們一旦注入了AI,會不會有更大的成長,會不會機會變得更多。但是過去黑科技的投資不像以前那麼多,畢竟從0到1爆發成長更快。
記者:這是一個統計口徑問題,之前大家把黑科技放在AI裡面,後面大家統計的時候並不把它作為AI項目?
李開復:是的。互聯網剛開始的時候有互聯網公司概念,後來有電商,社交等等出現,不再把它們算成互聯網公司,如果全部加起來,每個公司都是互聯網公司。最終極的狀態每個公司都是互聯網公司,每個公司都是AI公司。
回到第一個問題,這次在招募成員的時候,有考慮到多個因素。包括AI,也包括和產業結合。再下面的細節過程請王詠剛講。
王詠剛:我們這次考慮到今年特殊情況,一個是想讓同學們在線上協作的更好,再一個希望今年很多挑戰性的課題,比如醫療項目非常有說明力,要解決一個醫療問題,不管是跟新冠疫情有關,還是跟常見病有關,都需要從產品完整的角度,包括產品設計,甚至包括硬體軟體結合考慮問題。我們也是發現這件事情,單做一個純粹的AI技術很可能是個缺乏場景,我們鼓勵學生去做綜合的思考,包括技術產品和商業化。比如我們創新工場聯合CEO汪華給學生上的課程,講的就是在企業服務裡面,注入AI,+AI和AI+的邏輯在商業化上怎麼回事,如何評估一個項目是否值得投資,如何評估一個項目是否成功,這節課對學生是全新的,他們很少聽到這種分析商業場景的話題,分析市場的話題。聽完課,所有學生都比較懵,不知道課程里學到什麼。我們隔幾天又回放,所有學生覺得這裡面講了非常多的乾貨。這是今年DeeCamp區別於以往的標誌,我們刻意引導學生從綜合層面考慮問題。
記者:新冠疫情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的衝擊,在這個背景下,人工智慧人才創業會有哪些新的機遇?第二個問題,上午六個團隊的答辯非常精彩,以這些團隊為例,您覺得目前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或者人工智慧團隊的創新創意,在哪些方面可以繼續提升?
李開復:第一個問題,新冠疫情當然是一個人類很大的災難,但是它也會留下很多機會。從數字化的角度來說,過去這幾個月全世界數字化、線上化的速度變得非常快,人的習慣也在改變。數字化和數據化變快了,就有數據可以做人工智慧。人的習慣改變就有很多新的創業機會。現在我們慢慢進入一個低頻接觸的社會,除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很多崗位都會覺得說機器人能不能做。過去這個速度比較慢,現在無論是工廠的作業員,還是倉庫的揀貨員,或者是餐館的服務員,包括我住的小區,現在都沒有人幫我送東西,都是機器人送。它被接納的速度變得很快。整個社會數字化、自動化、AI化會加速。還有一點,很多傳統行業去接受新技術,可能會有一定阻力。但是今天如果在經濟上有很大挑戰,你不去做人工替代,就生存不下去。如果你還是那麼多人與人的接觸,生意就不會那麼好。於是被逼的去接納這些新技術。這些不只是在中國發生,在全世界都在發生。對於中國來說,我們很早就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接觸線上教育,線上教育+AI價值更大,疫情之後我們投的很多線上教育公司業務量爆增。比如在美國,也開始接受線上教育,但是還是有很多學校非常困惑,怎麼上課,沒有課件,就用ZOOM嗎?在中國,很多在線教育公司設計的線上體驗甚至比線下更好,所以我覺得中國有優勢。國外也開始願意線上化,這對全球都是一個推動。
這可能帶來什麼機會呢?比如AI很大的問題是能不能複製一個人,20年之內也做不成一個像人的機器人。但是如果我們主要的體驗都是影片線上,可不可以生成一個數字人,他跟人區分不出來,用於做虛擬老師,可以教一些簡單的知識,線上客服,線上銷售,讓你的想像力繼續發散。新冠疫情之後,很多用戶的習慣會給整個社會自動化,AI化更快的加速。
最後一個例子,很多辦公流程,過去是大家來公司面對面討論,開會,決定,寫在筆記型電腦上,打進電腦。現在都在家裡辦公,強迫你把公司的流程數字化,數字化以後就突然發現,這個部分怎麼這麼無效,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外包,這個部分是不是可以用AI技術來做,又會推進AI被接受。剛才講的好幾個不同的因素,會讓自動化AI時代來的更快。
第二個問題,今天的DeeCamp就代表我們的想法,當一個黑科技普及化,我們不要再把AI變得神秘。希望你們能夠幫著傳達的是,現在這一批大學生只經過八周時間,幾乎都在線上,就能做出這麼讓人驚艷的產品原型,所以AI沒有那麼神秘,我們希望鼓勵更多的人接觸AI,更多人知道AI不只是一個科技,也是對產品市場完整的呈現。今天AI最重要的是能夠產生真實的市場價值,所以不要把AI當作是一個超級天才數學博士才能做的,而且一個團隊裡面,今天有些團隊用的AI技術,其實就是網上拿來,放在一個非常好的應用裡面,這也讓人很驚艷,所以AI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東西。AI走進每個角落,AI賦能每個行業,人人都可以參與AI產品研發,這是我們希望傳達的。我們希望培養一個綜合性的人才。
記者:在答辯的過程中評委比較在意商業變現和商業落地,DeeCamp已經舉辦了四屆,有沒有真正的項目進行相關的落地?有舉例說明最好。
王詠剛:還是挺多的。從第一年到現在,DeeCamp舉辦了四屆,澄清一下,在DeeCamp一兩個月時間內學生做的項目,嚴格講都只是原型,一定不是可以直接去賣錢,直接去商業化的成品。但是這些原型對商業化成品是有啟發意義的,這件事情從每年的DeeCamp上都看得到。比如說第一年2017年,大家都在探討人工智慧最黑科技的東西,我們已經看到了人工智慧能不能對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們做了跟零售相關的項目。當時學生做了售貨架,對貨架商品上的識別,後來有非常多的AI創業公司,AI企業服務公司做了非常多的零售產業的革命,引進了非常多新的技術。不管是比較表面的自動貨架技術,還是真正影響零售的供應鏈,比如說倉儲自動識別技術、供應鏈自動預測技術,都是沿著這個思路一脈相承下來。今年有一個合作方,路孚特,包括今年我們都跟它有一個非常緊密的合作,在商業數據如何去做智慧預測上面做了非常多的DeeCamp項目,路孚特已經確定了採用南京大學團隊做的技術,應用到了生產環境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包括以前曠視,Momenta,華為都有採用DeeCamp思路和技術的例子。
記者:DeeCamp舉辦到第四屆,前三屆的參賽選手,這邊有了解到具體的去向嗎?
王詠剛:我這邊有一些基本的數據跟大家分享。DeeCamp前三屆培養了一千名左右學生,在這些學生裡面,應屆畢業生只佔到25%左右,所有這些學生裡面有40%的同學以工作或者實習生的方式加入了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加入了Google、Facebook、微軟,還有百度、阿里、騰訊、頭條,這樣頂級的互聯網企業。另一類是加入了AI頭部創業企業,比如曠視科技,第四範式等。我們跟他們保持的非常多的跟蹤調查中,很多學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比如說第一次參加DeeCamp是高中生的楊樂涵小朋友,一路上非常厲害,在科研領域,競賽領域取得非常好的成績。我們有一個過往的學員李澤文,他拿到了最少30萬年薪的offer,他自己總結認為他在DeeCamp經歷對他的科研成長、對他的職業生涯非常重要。包括微軟亞洲研究院裡邊有一個DeeCamp同學石博天,在裡面做出非常好的成績。他會提到DeeCamp對他的科研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前兩天有一位蘇黎世立邦理工學院的學員,他說:「我們研發的演算法被曠視老師的看重,正在跟公司去談這個演算法的合作。同時拜耳集團邀請我們參加醫療相關的比賽。華為HR老師已經讓我們去聯繫,申請華為核心產品線的職位。」這是同學自發在朋友圈分享的情況,說明參加DeeCamp對他來講是一個重要的人生經驗。
記者:在現在5G大環境下,對於AI人才培養會有什麼影響,過去AI人才是引進國外大學的優秀學生和教授。
李開復:中國的高校進步非常快,尤其是中國頂級的互聯網公司,他們培養出來的AI工程師跟Google、微軟可以相比。中國過去這五年有這麼多AI公司,有這麼多互聯網公司,應該是有足夠多的地方可以經過實踐來培訓。出國讀書,當然現在看來主要是疫情影響,但是也許未來有些國家就會不收那麼多中國學生,但是也有很多國家跟我說,他們覺得它們的機會來了,過去不一定能吸引到中國最好的學生,但是他們覺得跟美國一樣,也希望來競爭一下,甚至擴張。在AI領域,去美國的學生數量肯定會有一些短期的影響,但是影響成分不是很大。我還是很樂觀,我們有足夠多的地方可以來做這個培訓。
記者:關於商業化,您剛剛提到在AI領域,商業化是比創新本身更重要的事情。今天上午我們看了項目,這些學生的項目還處於比較初級階段,您給他建議的時候,關於商業化會給到哪些具體的建議?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初創公司又會給哪些商業的賺錢建議?
李開復:我不想你們認為我們只重視商業化,兩者都是非常重要。今天我們看到幾個項目,很明顯做自動積木建模的這個團隊非常深入了解樂高的愛好者,用戶,銷售渠道,還有樂高本身是什麼樣的構造。往往問題是,做科技的人,對於商業不夠敬畏,倒過來也是。但是做科技的人還是用五年前的思維,就是把你們都顛覆,這樣的心態其實也不會為社會創造最多的價值。如果說你是真的認為我要創造價值,必須很深度地理解你的商業價值,商業模式、用戶、市場,用很謙卑的心態,把用戶當做上帝,在合適的地方放最好的科技進去,這種特別深度的理解,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今天選拔的總冠軍,他們作為一個模範的力量,也是希望鼓勵更多的對創業有興趣的團隊,不能只是說我有一個技術,就塞到一個場景里。
今天早上我也提到了,學術的思維是從科技往外延伸,而產業是創造價值,尋找技術。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老師的交流,從商界到學界是非常有價值;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是學生從高校畢業,如果只有前者的思維,沒有後者,他在企業裡面如何衡量自己,如何對接,如何被公司認可,如何創造價值,或者創業如何出彩,這些都會有很大的挑戰。所以一個好的AI從業人員,應該是這兩方面都能夠並進。
記者:上午答辯的時候,開復老師有一個問題,問的是他們想做的是一個技術驗證,還是一個商業模式驗證。我想問一下,開復老師你個人認為在訓練營的過程中,你更想挖掘其中有潛力的年輕人,還是說他們創新的技術,還是說他們想到的商業點子?
李開復:第一個問題,我們在這個營裡面希望培養的是技術人,但是希望他們對用戶和市場有一定的謙卑和敬畏。我當時問的那個問題,是想表達你們有這麼一條技術想用上去,這個挺好,但是你有沒有真的去了解最終的兩個用戶,他們的需求是什麼,還是只是你認為我有一個鎚子,什麼東西都看起來像釘子。如果你真的要創造一個有價值的商業原型,我發明了這個技術,我到處去找釘子,這樣搭配出來一定不是最好的。我是用比較溫和的方法點醒他,他對用戶價值沒有足夠的理解。
記者:在現在大的國際環境之下,你怎麼看待中國本土科技創新跟產研學轉化,DeeCamp後續會有什麼創新渠道?第二個問題,AI+教育的創新方式項目,你是怎麼看
李開復:產研學結合一定是全球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學術界跟商業界的人語言是不通的,不通的時候學術界就不斷做新東西,商業界就想怎麼賺錢。把這兩個對接起來,是特別重要,也是特別難的事。現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應該是矽谷,北京中關村也是排前幾位,還有以色列。當這些教授依然能做他們偉大的創新工作,但是大概有一個意識,什麼是商業的需求,有一些朋友進入產業能夠對接,而且商業公司也願意去跟學校學習,這樣的交流特別重要。
如果今天我們做了70分,怎麼做到90分?我能想到兩種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跟指標有關,在高校裡面大部分指標還是出多少論文,商業轉換價值,能不能做一個其次的指標,要不然教授要評職稱就不見得會把這個當做一個重要的方向。但是也不會讓他去改變,他還是做頂級的學術,但是做的過程中稍微有一點商業的思考,能夠把那些有價值的東西落實起來。第二個問題,還是有些很不幸的刻板印象,我有CV界朋友跟我說我就不投科學家創業,因為科學家是為了創新而創新,這種刻板印象需要改變。我們看到有不少科學家作出好的成績,當然要有實際的案例,要有典範的力量才能夠讓它被接受。五年前,十年前,做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一個產品經理帶兩個工程師做出來,這些人本來就是一類人。但是現在你要一個產業+AI,真需要一個企業家或者是經營的人,跟一個科學家在一起合作,這本身不是一個天然形成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需要一些外部的力量來做。
王詠剛:Teched U本身是面向教育領域,但是在影片的其他領域,我們相信也有巨大的機會。問題是學生團隊對商業機會的思考並沒有那麼深入,今天你會看到他把很多商業思考堆砌起來。學生在把C端機會、B端機會全都鋪平在那的思考過程中,他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但是這些知識哪一個能夠引領到他達到商業成功的路徑,這個需要他們去打磨。這個團隊是有創業理想的團隊,他們也介紹說他們跟頭條已經在開始討論合作,我相信在合作過程中他們會得到很多否定性的東西,「你們的思考也許不成熟,你們選擇的路徑也許是不通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正是他們提高對商業思考的機會,我們會鼓勵他們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合作,嘗試不同的合作路子。
記者:在今年的疫情影響下,DeeCamp2020呈現出哪些新的途徑。第二個問題,疫情仍然在全球影響,哪些新的賽道會迎來爆髮式的發展?
王詠剛:今年DeeCamp是在線形式,我們都在摸索在線課程怎麼開展,我們在課程裡面和導師一道探索了不同的方式,比如課程的預習題,課程回看。吳文達老師講課的時候,給學生一個簡單的思路,馬上在ZOOM隨機分組,每個組只有四五個人,說現在你們去針對我剛才說的問題討論,然後每個組給我結果,給出結果之後再繼續課程。幾分鐘討論,幾分鐘講解,這個課程的形式在他之前的很多在線課程裡面使用,這也是我們今年從他那裡學到的,組織在線課程一個非常嶄新的有效的方法。
學生們以往是通過面對面的合作達到效率,效率如何在在線合作中保持呢?非常困難。從我們的經驗看,在線科技研發項目合作的效率,可能要比線下面對面的效率,我保守估計低5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坦白說今年DeeCamp有40支隊左右,有幾支隊失敗了,他們因為合作的困難,中途乾脆沒有辦法得到結果,這個隊就放棄了。真的體現出來今年在線合作的困難。但是大家今天看到的這些非常出色的團隊和今年參加DeeCamp大多數同學,都是一邊摸索,一邊發現怎麼樣找到最合適的線上協作的方法,至少今天這些團隊都體現出來了非常高的線上協作的效率。比如樂高團隊,每個人都是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工作場景,不同的工作方式,最終能合作的非常有效。
第二個問題,我不太好預測哪些賽道會成為未來的方向,我從技術角度,從商業角度會看好一些事情。第一是跟大數據相關的,而且是在保障個人隱私的情況下,利用大數據來去提升整體業務水平的事情,會明顯的在未來有一個大的進步。比如說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你一定需要每個人具體的數據,一定需要保護個人隱私好的利用這個數據,然後用智慧的方式做相關的預測、推理,比如預測疫情的發展,預測病的流行趨勢,預測疫苗的誕生時間等等。這些工作都和全球局勢非常相關,是一個全人類的挑戰。所以在這一點上,我相信圍繞著有大數據的基礎,有AI基礎,同時又能圍繞著每個具體應用場景,不管是醫療,公共衛生,還是其他的行業,比如製造,零售。今年零售受影響非常大,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在這種情況下,能不能用大數據的方式,用AI方式,就像今天每個人有個健康碼,方便到這種程度每個人以後找工作的時候就非常容易和具體的工作匹配起來,方便到非常容易預測到未來採購多少,供應多少,這些價值比明面上見到你用很多機器人代替人,不會低的,只高不低,這種價值比明面上見到的自動化的東西還有效率提升的可能性。所以我個人看好在今天的場景下,和一個具體業務場景集成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的賽道。
記者:DeeCamp已經連續舉辦了多屆,在業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你現在回過頭來看,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推動科技創新與賦能傳統產業方面發揮哪些作用?
王詠剛:DeeCamp的效果肯定達到了,因為我們做DeeCamp的項目沒有會想到會把DeeCamp辦到這樣一個規模,當初是一個相對小的學生夏令營的規模,學生來開心就行了。但是我們走了兩三年,發現原來這樣一個平台,這樣一個培訓項目,居然和學生之間產生這麼大的共鳴,居然可以影響到每一個學生未來的科研道路,未來的工作歷程,影響到他找工作的心態,影響到他對未來創造出改變世界的技術和產品的決心,在這個層面上,我們的身上責任越來越大,我們不僅是招全球頂尖的學生,還要為他們負責,要保證他在DeeCamp裡面學到東西,積累人生一小段非常獨特的經驗。我們做這個平台所謂的初心,這件事是在慢慢積累起來,這裡面的人才價值,對科技的帶動價值,對創業和產業的生態環境的建設價值,我認為都會一一產生出來。比如今天的DeeCamp就是很多企業,很多平台一起合作的生態。
DeeCamp本質上是對科技創新和創業,直觀的理解它的價值有多大,DeeCamp一些技術裡面的項目可以成為我們今天一線產業界的啟發,一些原型,一些思考,不代表成熟的產品,但是它可以給一線產業提供啟示。它對科技發展,科技進步的促進作用更多的體現在生態層面。有這麼多人,有這麼多厲害的人聚集在一起,出這麼多好的點子,碰撞出這麼好的火花,未來這些人成長起來之後,一定是我們去建設科技也好,產業也好的棟樑之才。
記者:很多媒體朋友感興趣的方仔照相館,王詠剛老師你覺得方仔照相館在目前有哪些可以商業化的可能性?據您了解到,市面上有沒有類似的產品存在?競爭優勢在哪裡?
王詠剛:也許玩具公司會對這個事情認識的更深一點。我自己蠻喜歡積木樂高,有一個重要的社區是MOC,是用戶自主創建的樂高社區,有非常多的網路社群,用戶在上面互相交流自己創建的樂高拼法,而且還在上面銷售樂高設計和成品。基於這些用戶自主創建樂高造型的產業,其實是有很多的相關產業。包括提供工具的產業,提供銷售渠道的產業,提供最終用戶獲客等等產業,這些產業本身是圍繞和樂高類似的玩具產業的周邊。
今天的團隊在玩具周邊產業的商業考慮上非常成熟,他們想到了非常多的好點子,這件事以前真沒人做過。以前常見的是樂高生成平面的照片,不涉及到AI技術,今天可以給你一個三維造型,這個團隊本身創新意義,對玩具周邊產業很有價值。
記者:我是未來網的記者。這次關於教育和短影片的項目,在疫情期間,教育+短影片迎來了紅利,成為新常態,它會改變教育格局嗎?對於K12教育階段,會不會導致知識的碎片化?
王詠剛:改變教育格局的可能不是教育+短影片技術或者結合點本身,改變教育格局的一定是疫情帶來的教育全麵線上化的需求。比如我們家小朋友整整一個學期沒去學校,但是他完全成了一個讓老師和家長發揮創造性的地方。我們也不懂一個學期不上學,應該怎麼學習,老師也沒有經驗。在這個學期裡面,磨合出非常多的產業變化。包括上課的形式。以前是課外班是一個產業,今天這種形式也不存在,他們以什麼方式去做現金流,以什麼方式做的獲客,這些事情都變成一個新課題。今年春節以後的教育形態變化非常大,比較傳統很難轉型的教育公司會遇到很大的危機,但是擅長轉型的教育公司發現很多新的增長點,以前給網紅直播用的各種設備,都變成網課設備,或者做一個新的創新形式。我相信真正的轉變是從線下到線上的轉變。今天對影片的內容理解,僅僅是轉變過程中可以採用的技術,更好的理解當然可以更好的服務於在線教育團隊。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非常好,我沒有特別深入的思考,但是個特別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的問題。今天不只是K12教育問題,今天幾乎所有教育都存在碎片化問題。就算在座的每一個人吸收非自己領域知識的時候,看到的都是公號或者頭條文章、知乎上的一些碎片化的講解,碎片化的回答,把這些知識組織在一起,總覺得什麼地方不踏實。不踏實在於你要用這些知識幹什麼,如果僅僅是了解這個行業的情況,跟這個行業人的交流,那夠了。但是如果你要用這個知識創建一個東西,你一定要回到非碎片化的學習裡面,所以對於小學生來說,我會有點擔憂。我們家的小朋友也是對碎片化的知識愛好度,遠遠高於系統化的教他什麼東西,反過來說小學生系統化學的是經驗和思維方法。我沒有想好,未來可能會在這個上面多花一點精力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