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除去身份證民族欄以外——成吉思汗像,是很多生活在都市鋼鐵叢林之間的蒙古族人,唯一能與草原故鄉產生明確勾連的符號。

比如我的蒙古族同事格老師,每當她在北京搬家,她的奶奶一定會從內蒙古給她寄一幅成吉思汗像,讓她掛在家裡;還必定會叮囑,最好是掛在一開門就能瞅見的位置。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格老師家藏成吉思汗像,後面的蘇魯錠長矛是成吉思汗的武器亦是蒙古族神器

格老師家人有關擺放畫像的叮囑,源自蒙古族的傳統:Local蒙古包的門朝東南開,門框低矮,出入必須彎腰;這種設計既是草原生活智慧,又是出於蒙古傳統薩滿教的規矩。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Flickr

一是為了避開西伯利亞強冷空氣往屋裡鑽;

二是蒙古族人認為日出方向比較吉祥;

三是因為出入矮門時彎腰的動作,等於出門拜天(即騰格里,長生天)、入門拜成吉思汗。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Google

作為一位被神化的蒙古族先祖,成吉思汗像從不單純是一幅畫像或是製程品,而是真正的聖像。

因此,幾乎每一個蒙古族人,在小時候都會被長輩教導如何懸掛、清洗成吉思汗像。

新疆土爾扈特後裔烏蘭說,媽媽打小就教育她要把成吉思汗像掛在家裡的高處,並時刻保持聖像掛在客廳牆壁正中央,然後在像上懸掛哈達;一年要清洗至少兩次,每次要用新布子擦拭100遍。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烏蘭家裡的成吉思汗掛像,是託人從蒙古國帶來的,手工織造;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家人參與了設計,她為此自豪。

而更有趣的是,每個家庭從不吝於在成吉思汗畫像上擲以重金。

如果你去不同的蒙古族家中做客,便會發現成吉思汗像一家比一家精緻,他們講究掛毯越大越好,而雕像,則是材質越昂貴越好。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Google

格老師和烏蘭並不是蒙古族人的個例,藉由快手、抖音這類短影片軟體,你可以毫不費力地看到更多蒙古族人現代生活的面貌。

儘管你會先發現越來越多蒙古族人的交通工具從堅韌蒙古馬變身成了燃油車、衣服從裘帽袍子變成了長衣短褲、甚至就連住所都變成了水泥灌澆一體成型的蒙古包;即便這在你眼中蒙古族人的游牧野性早已消逝殆盡,卻不可否認他們對成吉思汗像的尊重與崇拜,始終如一。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快手

倘若耐心尋覓,就能在短影片資訊洪流中發現更多細節。

比如在快手上,你能看見一些蒙古族人是如何用手將五色線跟成吉思汗像一寸一寸緊密貼合、裝訂的;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或許你根本不能如此具象地體驗他們在做這件事時的專註。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快手

再多花點時間、再多看一會,便能感受到這種崇拜在蒙古族群中是能夠跨越階級、跨越山川、跨越政治分界線的精神力量。

在被外界視為有當蒙古國總統潛質的國民英雄、企業家朝青龍明德的豪華辦公室里,有兩樣東西極為顯眼:

一件是「橫綱注連縄」,這是他作為第一個蒙古族人征服日本相撲的戰利品,是國民英雄的符號;但它卻被朝青龍謙卑地放到了犄角旮旯,因為他把進門後的視覺中心留給了成吉思汗聖像。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B站

順著網路的觸角探索蒙古族人的世界,你會更直觀地感受到它的無限延伸。

因此,甭管是在俄羅斯聯邦布里亞特共和國的山上,還是在西邊哈薩克居民樓里,在地球上每一個蒙古族人存在的地點,總能看見他們敬仰的成吉思汗聖像。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抖音

現在蒙古族群的成吉思汗聖像狂熱,在蒙古國歷史學家Bat-Erdene Batbayar看來是從90年代開始的文化反彈現象:在外來文化浸入蒙古族人生活之後,人們更需要恢復被中斷的傳統習慣來恢復認同。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為了紀念蒙古帝國建國800周年,2008年蒙古國建造了成吉思汗騎馬雕像,高達40m,在馬頭部位設有瞭望台。乘坐電梯直達瞭望台,可看到成吉思汗的面龐。

這種反彈首先帶來的是商業的蓬勃。

從90年代開始,一切商品皆可冠以成吉思汗的名號銷售,從香煙、巧克力再到伏特加和煙灰缸甚至是地墊。

但與此同時帶來的卻是道德上的混亂,不少蒙古族人認為把聖像扔進垃圾堆是對祖先的褻瀆。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一盒成吉思汗巧克力被扔進垃圾堆圖片來源:ub.life

因此,控辯雙方在關於成吉思汗的聖像在商業上的使用界限這個問題,產生過數次交鋒。

比如有一種在蒙古國極為暢銷的烈酒就能說明這個現象:當地有一款名為Чингис архи的伏特加,價格便宜、口味辛辣、包裝豪華,深得蒙古族人喜愛;不但佔據了蒙古國當地烈酒市場的30%份額,甚至在中國都頗受歡迎。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Чингис архи 伏特加

但早在2013年,它卻被蒙古國議員作為不正當使用成吉思汗像的典型反面案例,推動一項規範使用成吉思汗像法條的落實。

而之所以被作為反面典型,是因為一場連鎖效應。

蒙古族人愛喝酒,如果條件允許他們可以365天周而復始地從早上喝到晚上,酒喝的多了,瓶子也就多了,隨地一扔,就會讓帶有聖像的暢銷酒瓶與垃圾混雜在一起,這便會玷污聖像。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WWW.FACT.MN

這種敏感與尊重在蒙古族人之間是相通的,在中國,為了規避可能存在的濫用現象,特別形成了法律規範。

因此,當你在主流電商平台檢索「成吉思汗」時,除了看見掛像、雕塑和圖書以外,只會一無所獲。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百度

在規範使用的擔憂之外,蒙古族人更擔心的是傳統文化的消亡。

根據數據統計,全球蒙古族人大約1100萬,其中身在中國的大概有615萬人、蒙古國320萬人、俄羅斯8.22萬人;隨著地區城市化發展,越來越多的蒙古族人不必保持過去傳統的生活方式,他們可以到城市去擁抱現代生活。

蒙古國將近一半的人口為了現代化生活來到首都烏蘭巴托定居。

比如,十多年前76歲的牧民Darii Garam為了後代能有更好的未來,不必再與草原牛羊作伴意搬到烏蘭巴托居住,但拼搏多年以後,依舊無法在大城市獲得立錐之地。

所以,多年以來他不得不在烏蘭巴托郊區,搭建起傳統蒙古包靠打零工掙錢。因此,生活貧窮到了冬天有時燒不起煤,只能靠燒輪胎取暖的地步。

像他這樣的人在烏蘭巴托郊區有22萬,他們的蒙古包區被稱作Ger district,頗有貧民區的意味。因此從某種角度說,蒙古包作為族群傳統生活方式的符號,除了對於背包客來說是種浪漫以外,本身的魅力正在消逝。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圖片來源:cup

文化沒有先進落後之別,但生活是有的。如今在中國,蒙古族與城市文化擁抱愈發緊密。

在多年以前,《康熙王朝》《孝庄秘史》之類的電視劇爆火,裡面描述馬背得天下的歷史,成了都市人心中的浪漫故事;因此 「 到草原去 」 也就成為了一個旅遊主題。

記得那會兒,坐在我爹快散架的車裡奔向北京以北的康西草原,看著周圍的高樓變成矮樓再變成蒙古包,曾經小人書里那些幼稚的手繪畫面正在逐漸立體,我頭次感受到了一絲有別於都市生活的野性異域風情。

而在去年,當我在突兀聳立草原上的小院里,看見那些被豢養的瘦弱老馬和晾在衣裳架上的面料閃得發光的蒙古袍時,整片草場瞬間充滿了那種城市旅遊小吃街上的味道。

這種失落源自一種狹隘的遊客式偏見,總認為原生態才是Local的、珍貴的。

每個遊客在旅程中總是期待像格瓦拉的拉丁美洲旅程剛剛啟程時,那句「我真高興,我們已經把文明甩下,親近大地了」樣式的浪漫感覺,卻很少會在意大地上的他者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蒙古老哥可以沒有馬:但家裡卻不能沒有成吉思汗聖像

但回想那次失落的草原之旅,我依稀記得,主人屋裡掛著的那幅成吉思汗掛像,格外顯眼;以至於離著十步開外,透過門廊,都能在關著燈的房間里,看到它。

你可以把它視作是蒙古族自我認知的一個錨點,它在都市白領的家裡和牧民的氈房裡,提醒著他們是誰,又從哪裡來——儘管傳統的游牧不是蒙古族人唯一的生活方式,但每一個人依舊可以從700多年前成吉思汗聖像中,獲得在美麗新世界中生活的啟示。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