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車上市了 離特斯拉還差18.3個蔚來
不同於特斯拉、蔚來們經歷過大風大浪,理想汽車「悄悄」地趕了上來。
這是中國電動車創業者的「第二槍」,美國上市的第三家電動車企。這次,鎂光燈打在了成立剛剛五年的理想汽車身上。
北京時間7月30日晚間,美國東部時間11點,李想帶著理想汽車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股票程式碼為「LI」,發行價11.5美元,開盤漲幅超40%,市值逼近140億美金,此前還一度提早結束招股,受到投資人夾道歡迎。
這在當前的大環境下頗為難得,比起蔚來剛出生就被追捧,理想憑藉獨特的產品路徑和口碑一步步奮起直追。
當然,那位像「首席推薦官」一樣的男人,美團創始人王興的站台,也為理想汽車快速「破圈」賺足了眼球。
一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評價這次理想赴美IPO:電動車是長期看好的,但特斯拉帶動的這波「電動車牛市」理想沒趕上,市場需要時間消化掉這波上漲才能再迎來回彈。
截止收盤,理想市值139.17億美元,略低於蔚來的143.04億美元;相比2757.38億美元的特斯拉,理想還差了18.3個蔚來。
理想汽車憑什麼?
雖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經連跌12個月,但從7月份開始,市場明顯回暖,隨著防疫形勢的好轉,下半年將穩步上升——新能源汽車專委會會長李金勇預測,2020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的銷量估計在120萬輛-130萬輛。
明顯起勢的還有高端電動車市場,比亞迪、北汽們的平價走量型電動汽車完成了前期市場教育,而當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提升,續航焦慮也隨著電池技術進步而緩解,人們希望有更多樣化和更高端的產品供選擇。
現在的接力棒到了特斯拉、蔚來、理想們手裡。
和前輩特斯拉們不同,理想汽車的特點在於是增程式電動車,後為易懂改稱混動說法,總之可加油可加電,沒有里程焦慮,對於技術路線的選擇,孰優孰劣還難下定論,但後者一定「擊中」了里程焦慮敏感性用戶。
這也反應在了訂單上,截止2020年6月30號,理想汽車已交付10,473輛理想ONE,其中2020年第二季度共交付6,604輛。交付破萬的速度快於蔚來。
除了外在的市場回暖和「沒有里程焦慮」的標籤,還有理想內在經營風格的加持。
這也是投資者們認可理想汽車的原因之一,李想成了加分項。利益相關的王興自不必多說(李想股權佔比25.1%,王興和其關聯方佔比23.5%),投資人更是看中了李想在經營方面的思路。
車剛開賣就實現盈利,以及極強的成本控制,招股書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車實現營收8.4億人民幣,實現毛利6828.8萬人民幣,毛利率為8.02%,這都實屬不易。
當然隱憂依然存在,如何在消化完首批訂單後持續提升預定量,李想給出的答案是多開店,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總之,自證的量產交付能力、技術產品迭代的效率,以及李想頗具個人風格的管理,都助推了這家成立五年的造車新勢力跑在了前面。
為何這次是李想?
招股書的討論已經很多了,我們再來聊聊李想其人。
早在四年前,李想就為自己做的事情定下了基調:我們不是互聯網造車,我們是一個真正的一個汽車企業——自己做研發,自己生產製造,自己提供銷售和服務網路。
然後便一頭扎進創業大潮,偏居江蘇常州打磨生產線,據源碼資本創始合伙人曹毅向網易科技回憶,在2016年初我們A輪投資理想汽車時,我們就組織幾位碼會小夥伴去他們最早來廣營的樸素簡單的小辦公室交流,李想給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
李想是源碼資本早期LP,同時,源碼資本也是理想汽車的A輪主要投資方。剛剛,在掛牌前夕,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也發文,在過去的5年中,無論理想汽車是停留在腦海中的一個構想,還是調整產品推倒產線重來、融資環節多次碰壁不被認可的艱難時刻,明勢資本始終都是最堅定支援李想的投資機構,原因只有一個:「相信李想!」
明勢資本是理想唯一的天使輪機構投資人,並且連續跟投七輪。
文章還談及理想汽車頗具爭議的增程式電動方案,黃明明曾問李想:「是否每一次的選擇都覺得孤獨?」李想的回答是:「我沒有故意在意和別人一樣還是不一樣,而是更關注到底什麼是事實的真相。」
「這個行業很大,現在還在變革的初期,需要長跑耐力型選手,有節奏上台階,延遲滿足。能看到理想在不斷定義和實現行業核心和邊界。」曹毅對李想更是稱讚有加,「巨大的行業、大的底層變化在孕育、S級的創業者、優秀的商業自然屬性等等這些都在理想這家公司上能看到。」
他說,李想個人從2011年前後就開始思考智慧出行服務這個賽道,明銳的察覺汽車製造業,這個有些傳統的產業將會引來第三次機遇期。
這一切,沒人想到會發生的這麼快,但引領這次機遇期的是馬斯克,很快,中國的創業者們趕了上來。
電動車要成了?
特斯拉市值超越豐田成全球第一大車企,引發了一波電動車板塊大牛市,全球視角下,電動車路線無疑從產品向還是商業向都已經跑通。
在中國,理想汽車成功IPO給這個行業注入了新的信心:蔚來汽車不斷獲得資金注入,新一款EC6的交付箭在弦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都傳來籌備IPO的消息。
源碼資本創始合伙人曹毅坦言,我覺得在早年大家看特斯拉主要看「電動化」這個變數是否能強力持續撼動龐大古老的汽車產業,在這個視角下大部分會選擇保守,認為挑戰巨頭太難了。
但才短短數年,大家逐漸意識到,比「電動化」更大的變化力量是「智慧化」,「智慧化」對傳統巨頭的挑戰是巨大而持續的,這就給了新公司更大的時空去立足、發展。
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關注和試駕電動車,更明顯的風向標是,看的時候他們不在乎自己是燃油車指標還是電動車指標。
理想汽車的上市便是又一個風向標,這個行業歷經磨難,異常艱難,但現在彷彿起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