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美國製藥的任務:川普居然要交給柯達
這段時間以來,醫藥公司大漲已經不算稀奇。但你敢信柯達居然成為了其中一員?
沒錯,就是那個「串起生活每一刻」的沒落膠捲巨頭柯達。美國時間7月28日,柯達獲得了美國聯邦政府7.65億美元的貸款,正式進軍製藥業。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這筆貸款來自於美國國際發展金融公司(DFC),是美國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下發的首筆此類貸款,柯達將使用這筆資金生產一些仿製葯的原料葯(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川普認為,柯達能夠以「既有成本競爭力又環保的方式製造原材料」,保證25%美國仿製葯所需原料葯的供應。柯達則補充這25%是指在非生物、非抗菌類仿製葯所需原料葯中的佔比,比如用於川普此前一直瘋狂安利、但最終被科學家鑒定為對新冠病毒無效的抗瘧疾葯羥氯喹的生產。
消息一出,當天柯達盤中股價一度暴漲350%。昨日漲幅更是一度擴大到537%,盤中9次觸發熔斷。
實際上,這是新冠疫情以來川普政府第三次動用《國防生產法》,前兩次分別是要求通用汽車公司生產呼吸機,及命令聯邦政府幫助呼吸機製造商解決供應鏈難題。
不難看出,眼下大流行病的形勢讓川普希望通過扶植企業強化本土製葯供應鏈,以免美國的製藥業被國外供應商卡了脖子。白宮發言人Peter Navarro表示:「如果說我們從全球流行病中學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美國人的基本藥物依賴外國供應鏈是危險的。」
然而,就憑一個柯達?
做膠捲的也能做葯?
這事兒乍聽起來讓人產生的第一個疑惑是,做膠捲的柯達怎麼能做葯。
但實際上,這並非柯達首次進軍醫療領域。
早在1988年,柯達便成立過伊士曼製藥業務部,做保健用品,並用51億美元收購了葯企斯特林。不過顯然,光敏化學藥品的研發與藥物研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短短6年後,柯達就以折半的價格出售了這部分業務,給這次收購畫上了災難性的句號。
柯達與醫療有關的另一個業務是醫療成像,但也在2007年由於連年虧損被分拆出售。
就在這段時間裡,錯失了數碼影像黃金時代的柯達公司每況愈下,到2012年申請破產,成為了廣為人知的憾事。
2013年9月,重組後的柯達再次公開發行股票,但表現仍然不如人意。近三年來,柯達的營收以每年約10%的速度下降,到今年一季度仍維持這一降幅,營收僅有2.67億美元,虧損達1.11億美元。再次發行時25.5美元的股價,在這次獲得貸款支援消息出來之前,已在不到3美元的價格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近5日柯達股價走勢
而在此期間,昔日最大競爭對手日本富士不僅在影像領域碾壓了柯達,就連在製藥領域也領先了柯達好幾步。
自1986年起,富士陸續收購了幾家醫學診斷成像公司、生物醫藥公司。其中,富士於2013年收購的製藥公司Diosynth Biotechnologies正在支援一種新冠疫苗的生產,該疫苗是美國政府疫苗研發計劃中的一員。富士2019財年財報顯示,2019年4月1日~2020年3月31日,公司在醫療保健及高性能材料業務上全年營收為93.96億美元,佔總營收的44.2%。
富士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從側面證明了柯達轉型製藥的可能性。
在柯達首席執行官Jim Continenza看來,柯達在化學和先進材料領域100多年的積累及基礎架構讓該公司具備快速啟動並運行的能力。而這次獲得大額政府貸款,對柯達來說無疑是個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意味著新生機。
再者來講,這次柯達要做的並不是藥物研發,而是生產仿製葯所需的基礎原料葯。要知道,仿製葯是指最初的原創藥品專利已經過了20年保護期,各家葯企均可生產。換句話說,相比於此前柯達想開發新葯,仿製葯的難度已經低了好幾個檔次,原料葯的生產相對更加容易。
在Jim Continenza的規劃中,原料葯生產最終將佔柯達業務的30%~40%,雖然距離柯達做到大規模生產可能還有3~4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產以外,柯達將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譬如,疫情所帶來的某些藥物的利好期未必會持續很久,而FDA批准新的原料葯供應商還需要時間,到時候是否能輕鬆找到買家將直接決定柯達製藥的命運。而疫情過後,柯達是否能夠應付海外供應商的價格戰,也是未知數。
更何況,柯達的經營管理水平目前並不為人看好。
將製藥業帶回美國,能靠柯達?
不過話說回來,柯達有原料的生產能力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好是另一回事。
如前文所述,美國政府決定給柯達這7.65億美元的貸款,是出於本土製葯被卡脖子的危機感。
早前考慮到降低成本和保護環境的訴求,新葯研發實力全球第一的美國選擇將仿製葯和合成藥物的原料葯陸續交給國外廠商生產。據美國食葯監局FDA統計,2018年美國流通藥品中,有88%的原料葯來自國外,印度和中國分別佔31%和14%。同時,美國市場上還有24%的成品葯來自印度,而印度的製藥原料又有70%來自中國。
而在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後,初期中國的供應鏈在生產和運輸上難以保證,而此後中美關係又急轉直下。3月,自顧不暇的印度宣布限制布洛芬、撲熱息痛、紅霉素等26種原料葯和成品葯的出口。
一時之間,美國陷入了部分藥物緊缺的境地。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再也不希望依靠從中國或其它地方進口的貨物來獲得救生醫療用品。」
正因如此,川普提出了將製藥業帶回美國的願景。但令人費解的是,他居然選擇了看起來毫不專業的柯達。
美國投行和分析師們也直呼看不懂。「為什麼具有能力和專有技術的仿製葯公司尚未獲得此類合約,我們感到很困惑」,SVB Leerink的Ami Fadia對投資者表示。
最可能的解釋,大概是川普發言中所說的柯達具有「成本競爭力」吧。
當然,美國政府也不會將如此大的賭注完全壓在一個「外行」身上。今年5月,美國公益藥品生產企業Phlow得到了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和開發局(BARDA)3.54億美元的資助,用於生產基礎藥物的原料葯,輔助治療新冠患者所需的止痛藥、降壓藥、抗生素等藥物的生產。
而Phlow和柯達可能只是個開始。「將製藥業帶回美國並非易事,我們相信領先的仿製葯生產商最終將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Ami Fadia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