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逼得Intel轉行 日本半導體如今反求台積電:無奈被拒

Intel公司最初創業時是做記憶體晶片的,80年代重點就轉向了處理器,這聽上好像是自主轉型,實際上背後有個重要因素——80年代日本公司的記憶體晶片所向披靡,Intel無奈之下才轉行,那時候日本半導體公司可謂如日中天。

日本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強大也遭到了美國的打壓,雙方簽訂了一系列並不平等的協議,90年代後日本半導體產業就沒落了——倒不是說沒戲,日本直到今天都掌握著不少半導體產業核心技術,包括製造設備、大矽片、氟化氫等特種氣體,東芝依然是二號快閃記憶體廠商,索尼的CIS感測器也是獨步天下。

但是與80年代全面的優勢相比,日本半導體產業只在部分領域偏安一隅,CPU設計及製造上,日本公司同樣也沒什麼話語權了,富士通前幾年出售的晶圓廠最先進製程也只做到了28nm,這點上甚至不如中芯國際。

除了感測器、快閃記憶體晶片等少數之外,日本也擔心關鍵晶片被人卡脖子,這幾天有報道稱日本政府邀請台積電、Intel等公司去日本建立晶圓廠,並承諾給與一定的補貼。

不過台積電現在就有表態了,一口回絕了日本的期望表示目前沒有相關計劃,但不排除未來出現任何安排。

表面上看,台積電對日本設廠的態度跟之前對應美國設廠的態度差不多,最初也是不願意,但是隨後就同意了去美國開5nm工廠,但是別忘了日本不是美國,施壓能力是完全不一樣的。

台積電拒絕日本建廠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一個是成本,一個是市場,即便日本給補貼,先進晶圓廠動輒上百億美元的投資,日本建廠的成本也不會比美國低到哪裡去。

更關鍵的是,日本市場上沒有台積電太多客戶,中國或者美國建廠還有蘋果、華為這樣的客戶,日本哪家公司也沒有這樣的需求。

曾經逼得Intel轉行 日本半導體如今反求台積電:無奈被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