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1.44MB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一張照片存不下

有那麼一些已經老去的產品,它們也許早已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每每想到卻令我們充滿回憶。作為極客之選(微訊號 GeekChoice)懷舊欄目,《極客博物館》希望找到這些曾經帶給我們驚喜和感動的產品,帶你重拾它們迷人的特質。

光碟、U 盤、移動硬碟,都 0202 年了,你現在還會隨身攜帶這些存儲媒介么?AirDrop 的存在已經幫很多人解決了不同設備之間數據無線傳輸的問題,微軟和Google也在努力的讓 Windows 和 Android 設備能夠更輕鬆傳輸文件。但在上世紀的 80/90 年代,網路還沒有普及,人們用什麼來傳輸文件呢?

僅1.44MB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一張照片存不下

在《2020 年,PS5 扔掉光碟機》這篇文章中,極客之選就已經深度分析了一波光碟機對於當前用戶的意義。要知道的是,現如今「攢機」的 DIYer 幾乎沒有人會選擇安裝光碟機,甚至很多機箱已經從設計上徹底讓用戶沒法安裝光碟機了。而本期極客博物館將回顧一款比光碟更有「資歷」的產品——軟盤。

你認識軟盤嗎?

文章開始之前,我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見過軟盤嗎?你們用過它嗎?對我個人而言,我的人生第一台電腦是沐澤的品牌整機,CPU 是奔騰 3 866,正面除了光碟機之外,還有一個軟碟機。因為 Windows 98 並沒有即插即用的支援,所以很多外接設備需要單獨安裝驅動,這時候軟盤就成為了驅動程式的重要載體,不過這個時間點也已經臨近軟盤的生命末期了。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軟盤的英文名稱是 Floppy Disk,「軟盤」這個中文翻譯足夠直接,而相對應的就是「硬碟」,硬碟的英文名稱是 Hard Disk。現在一琢磨,總覺得怪怪的。

軟盤的發展史就不在這裡過多贅述了,軟盤的尺寸經歷了從大到小的變化,大部分人所了解的 3.5 英寸軟盤其實是在 1979 年,由索尼公司推出的,剛推出時它的容量為 875KB,而後期它的容量也達到了「驚人」的 1.44MB。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實際上,之所以叫軟盤,還是因為本身它的磁碟碟片是軟質的,我們看到五顏六色的塑料並非是它的本體,只是保護它的外殼。在軟盤的頂部通常都是金屬制的保護蓋,滑開之後就能看到軟盤的本體了,這個開孔有一個專用名詞叫做讀寫窗。

它是一張脆弱的「塑料片」

軟盤的正面通常會有一個標籤貼紙,除了本身的品牌 logo 以外,大部分都是留白的區域,這也是為了方便用戶在上面進行標註,這和很多人會在光碟背面用馬克筆標註是一樣的道理。而軟盤的背面有一個金屬軸心,軟碟機就是通過這個設計來讓軟盤進行轉動,然後磁頭在讀寫窗的部分與碟片接觸進行數據的交換。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之所以軟盤需要外殼來保護是因為它本身很脆弱,軟盤的本質就是塗有磁性物質的聚酯塑料薄膜圓盤,如果用手碰到了軟盤,一些灰塵、污漬可能會讓軟碟機的磁頭罷工,不當的保存條件也有可能讓軟盤發霉,無法正常使用。

因為它有磁性,所以如果它和其他一些有磁性的東西放在一起的時候,會導致消磁,也就是說它會因此而報廢。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時候都有把父母的銀行卡或者會員卡消磁的經歷,在本質上這是相同的。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如同前文中所說,索尼在軟盤領域有著很多技術積累,很多關鍵節點也都跟索尼有關係,不得不說一句「索大好」。

極客之選淘到的兩碟裝的軟盤來自於 TDK 品牌,如今看來它的知名度沒有索尼那麼高,但 TDK 在當年磁帶、軟盤、光碟領域是非常有名氣的製造商,或許是它更多擔任行業供應商的角色,也導致了品牌知名度的逐漸下滑。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有了軟盤自然離不開軟碟機,大部分人的直覺肯定是找一台老電腦,我們確實有尋找過,因為那些老台式機本身就是極客博物館的素材。不過能正常開機的本來就不多,還有很多賣家是在其他城市,物流過程中難免會對上了年紀的「老傢伙」造成一些傷害。單獨購買軟碟機也不現實,因為軟碟機使用的是 34 針腳的 FDD 介面,現在早就連 IDE 介面都消失了。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於是,極客之選就把目標換成了更加簡單、直接的 USB 軟碟機,其實 USB 軟碟機誕生的意義很大一部分就在於此。說個題外話,IBM 這類的配件有很多,USB 數字小鍵盤、USB 外置光碟機,也許這些產品都有潛力成為未來極客博物館的目標。

軟盤能用來做什麼?

對於一張存儲容量只有 1.44MB 的軟盤來說,它究竟能用來做什麼?除了前文中所說的一些驅動程式以外,最常用的功能應該就是設備之間的文檔傳輸了,比如 Word 文檔或者 Excel 文檔。極客之選的一位小夥伴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微機課作業的載體,比如像是練習輸入法的使用,這個時候打字就需要文本文檔作為載體,不過很多設施完善的電腦教室,也可以使用「網上鄰居」。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我們來算一筆賬,1.44MB 如果換算成 Byte 約等於 1509949 位元組,一個漢字字元需要使用 2 個位元組,也就是說一張容量為 1.44MB 的軟盤,理論上可以存儲 754974 個漢字。

但我們必須要考慮的是要使用軟盤就需要有分區文件和引導文件,但總歸 70 萬個漢字應該是沒有問題,相當於一本短片小說的文字量了。在那樣一個廣域網還沒有普及,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完善的區域網的時代,軟盤的存在還是有意義的。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軟盤驅動器和 Windows 10 的結合,總會讓人覺得很違和,不過實際使用起來,這個 USB 軟碟機遠比我想像中「好用」得多。把軟盤插入軟碟機之後,你就會聽到軟碟機內發出的聲響,軟碟機、撥號上網這些古早的產品,除了數字世界的奇妙體驗以外,在真實的物理世界也會提醒著你,它們並不屬於這個時代。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極客之選也對軟盤的寫入速度進行了實測,我們將 6 個容量為 150KB 的 Word 文檔拷貝進軟盤。它的速度上下浮動的範圍很大,最高時能到 52KB/s 左右,低的時候還不足 10KB/s,而且單個文件的拷貝結束之後需要等幾秒鐘才會進入下一個文件的傳輸,所以把將近 1MB 的文檔拷貝進軟盤,還是費了一些功夫的,不過整個體驗比我預想中要好很多,這或許是我把預期值降得太低了。

被淘汰是必然

對中國市場來說,電腦進入更多普通家庭應該是在 90 年代末,更準確的說,這個標準對應的是一線城市。而那個時間段,恰好也是可重複擦寫的 CD-RW 光碟以及 U 盤開始逐漸普及的階段,走進大眾視野。雖然 CD-RW 對光碟機有一定要求,但是 U 盤的便利性沒有人會否認,直到現在它依舊是移動存儲的第一選擇。

在我的記憶里,我第一個 U 盤的存儲容量是 128MB,更早期其實還有 64MB 和 32MB 的容量,但無論是從存儲空間還是便利性來說,U 盤都要比軟盤要好太多。

當年微機課用它交作業 如今連一張照片都存不下

我相信很多讀者都沒有見過軟盤,那個時候一萬塊錢真的不是小數目,買電腦本就是一件大事兒。就像剛才說的那樣,軟盤在那時已經臨近生命末期,而當電腦可以用「普及」二字來形容時,U 盤也同樣完成了普及。也許你不經意間在哪裡見過這樣的方形碟片,但真正了解它們的人少之又少,這或許就是科技產品被淘汰的必然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