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喪屍看到人類有吃人腦衝動 有什麼食物能代替?
我們都知道,傳說中的「喪屍」喜歡以人腦為食。請想像一下,假如你是個喪屍,突然發現前方有個活生生的人類,你肯定會立刻產生一種衝過去、吃掉他的大腦的衝動。但就在此時,你忽然產生了一種類似羞愧感的感覺。你模模糊糊地想起,自己曾經好像也是個人類,也想起了自己當初被這群行屍走肉啃咬頭骨時的感受。
於是你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一方面充滿了對人腦的渴望,一方面又不肯為此殺人。於是你去找自己的「喪屍心理諮詢師」聊了聊,解釋了自己的情況。結果他忍不住笑了,透露說自己碰巧有這麼個想法,想開展一項針對「有良知的喪屍」的試點項目。
這些喪屍將不再食用人腦,而是外觀和口感與人腦相似的食物,這樣他們就不用殺生了。但問題是,什麼食物可以很好地替代人類大腦呢?為此,我們聯繫了一些腦部研究專家,看看他們會怎樣回答。
桑迪普·羅伯特·達塔: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副教授
大腦主要由脂質構成,所以可以假定,喪屍真正渴望的其實是脂質。但為何只吃人類大腦、而不是其它動物的大腦呢?脂類組學分析顯示,人腦中有一種名叫鞘磷脂的物質含量高得異乎尋常,因此可以進一步假定,喪屍渴望的其實是鞘磷脂。那麼,從哪裡可以獲取這種物質呢?答案是雞蛋。雞蛋不僅富含鞘磷脂,還有一層白色的外層「皮質」、以及富含脂質的內核,就像人腦的構造一樣。因此總的來說,雞蛋似乎是種很合理的替代品。
S·托馬斯·卡邁克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主席與神經學教授
如果想用人類食物替代人腦,可能會比較困難,因為這種食物既要富含脂肪、又要富含蛋白質,還要有形似大腦的外觀。
我曾住在一家叫做「聖路易斯」的餐廳附近,他們家有一道名叫「大腦三明治」的菜肴,用牛腦製成。我曾見過他們煎牛腦時的樣子。其它器官都很難代替真正大腦的質感。腎臟和肝臟太緊實、結構太清晰。我們吃的大部分食物也都是如此,不如大腦那麼「肥」。
其它動物的大腦也許可以替代人腦,不過一定要是高級動物的大腦,即大腦表面要有溝回,這是區分高級與低級哺乳動物的標誌,也是人腦獨特質感與外觀的成因。因此,用來替代人腦的動物大腦也需要具備這些特徵。狗、貓以及更高級的動物大腦都有溝回結構,但嚙齒動物和兔子等動物就沒有。
特蕾莎·德斯羅徹斯:布朗大學腦科學、精神病學與人類行為學助理教授
假設這名喪屍是個素食主義者,我能想到最接近人腦質地的食物就是豆腐了(還要是嫩豆腐、不能是老豆腐)。這一點總令人們感到吃驚,因為豆腐是那麼柔軟,用一根手指就能戳透。
我主要研究的是前額葉皮質,它位於大腦前部,負責複雜的計劃與決策制定過程。這也是頭部受到撞擊時最容易受傷的腦區,因為大腦非常柔軟,會在頭骨內部晃來盪去。我們的實驗室經常在科普活動中做這樣的演示:先讓人們摸一摸豆腐是多麼柔軟,然後把豆腐放在容器中搖晃,看看豆腐會變成什麼樣子。但如果把豆腐放進水裡再搖晃(模擬用於保護大腦的腦脊液),受損的程度就會輕很多。
遺憾的是,豆腐無法模擬人腦鬼斧天工般的摺疊技術、能夠在如此緊湊的空間中容納那麼多腦細胞。將一團紙揉成一團倒是能很好地展現大腦的這種特徵,但紙可比豆腐難吃多了(至少對人類來說是這樣,不知道喪屍會怎麼想)。
安查·巴拉諾娃:喬治梅森大學系統生物學教授
我建議讓喪屍們直接吃肉。首先,許多人身上的肉都「供過於求」了;其次,肉的質感和大腦很像;並且肉中富含膽固醇,在我看來,這正是喪屍們想要的。此外,脂肪組織中富含多種生長激素。如果有某種設備能將人類身上的肉直接轉化到喪屍肚子里,人們甚至可能感激不已呢,因為這樣就不用做吸脂手術了。
理查德·威廉姆斯:迪肯大學醫學生物技術高級講師
最好的辦法是用幹細胞培育出「小型大腦」,即所謂的「類大腦」。它們與真正的大腦十分相似,但又並非完全相同。你可以在模擬中樞神經組織的人造3D環境中培育它們,讓它們發育出有組織的神經細胞網路。類大腦已經在藥物和疾病研究中得到了運用,不過給有道德感的喪屍做零食也不錯。
塔蒂安娜·塞古拉:杜克大學神經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如果我是個素食主義的喪屍,我會盡量用大腦的主要成分來製作大腦的替代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細胞。大腦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為透明質酸(許多美容產品中都用到了透明質酸,並且可以大批量採購)。雖然透明質酸本身只是一種十分粘稠的液體、無法形成固體,但可以與其它能夠形成固體的物質相結合。例如,海藻中有一種名叫海藻酸鹽的碳水化合物,與鈣結合時可以形成凝膠狀物質。
因此,如果把透明質酸、海藻酸鹽和鈣混合在一起,便可得到一種與大腦力學結構相似的物質。至於蛋白質,雞蛋、豆類和藜麥都是很好的選擇。而要想實現類似大腦的質地,可以邊攪拌混合物、邊向其中加入鈣,使混合物結塊。此外,如果可以用其它動物的大腦代替人腦的話,我會選擇豬腦。因為豬腦的大小和人腦很接近,並且在生理學和生物化學方面都與人腦有許多相似之處,曾被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這個選項實現起來最簡單了。
詹妮弗·布里爾梅爾: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副教授
我每次吃花菜的時候,都會想到小腦。小腦位於大腦後方,體積很小,但包含了整個腦部80%的神經元!小腦中的大部分神經元(或者說灰質)都分布在其外表面上,緊密堆疊在名叫「小腦葉片」的摺疊結構中。這些神經元通過神經纖維(即白質)彼此相連。如果將小腦切成兩半,就能看到由白質構成的、美麗的樹狀網路,看上去真的很像花菜!
薩拉·拉斯金:三一學院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
大腦其實非常柔軟,而且黏糊糊的。好在它一般都漂浮在腦脊液中,這層液體為脆弱的大腦提供了緩衝,防止它在堅硬的頭骨上撞來撞去。但由於大腦過於柔軟,即使頭部沒有遭受撞擊,也很容易受傷。如果加速度過大、大腦撞上了頭骨,大腦就會出現淤傷,個別細胞也可能受到拉扯,脫離與其它細胞的連接。例如,遭遇車禍時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快速搖晃嬰兒導致的「嬰兒搖晃綜合征」也會使大腦遭受這種損傷。
我能想到最接近大腦質地的物質是明膠,但我建議喪屍們將明膠與牛奶混合後食用,因為顏色不透明,更像真正的大腦,還能為喪屍們提供更多蛋白質。如果喪屍可以去商店、或者網上購物的話,甚至可以研發商業化生產的明膠模具。
嫩豆腐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還能滿足素食主義喪屍的要求。豆腐富含蛋白質,不過很難做成類似大腦的形狀。遺憾的是,大多數喪屍似乎都不具備這種精雕細琢的能力,所以只能將就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如喪屍們找不到完美的大腦代替品,他們說不定會成為專攻治療性手術的神經外科醫生,如顳葉切除術等。該手術需要切除一小部分大腦顳葉,從而緩解患者的癲癇癥狀。這樣既能解除病人的病痛之苦,又能滿足喪屍的口腹之慾,可謂是雙贏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