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A股上市成「網紅」 9個關鍵數字帶你看懂它
從紐約飛到香港再飛到上海,大概要花24小時。從紐交所、港交所到上交所,中芯國際花了16年!
7月16日,半導體行業時下最熱「網紅」中芯國際正式回歸A股,登陸科創板,「閃電上市」「IPO創紀錄」「開盤暴漲」的字眼格外閃耀。但這位新晉「網紅」其實已經走過20個年頭,這20年來的跌宕起伏,構成了中國晶片發展史的縮影。
接下來,CNMO用10個關鍵數字幫你讀懂中芯國際。
20年
聊到中芯國際,避不開的一個人是張汝京。可以說,沒有張汝京就沒有中芯國際,而如果他沒有在德州儀器20年的工作經歷,或許就沒有雄厚的資歷來支撐其創立中芯國際。
1948年出生於南京的張汝京,從小便跟隨父母去了台灣。以優異成績從台灣大學畢業的他,又在美國先後獲得工程科學碩士學位、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這為他進入半導體行業奠定了專業基礎。
而後,29歲的張汝京進入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公司。雖然德州儀器在如今的科技圈有些隱形人的味道,但當時它可是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除了平台硬,張汝京的上司也是行業頂尖大拿——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積體電路發明人之一傑克·基爾比。張汝京從研發設計工程師干起,不斷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並參與建設了全球10多家大型晶片廠,「建廠狂魔」的稱號由此而來。
擴張的腳步遍及全球,唯獨那個神秘的東方古國靜悄悄。1996年,中國電子代表團到德州儀器總部參觀,問張汝京:「你願不願意回國?」,並在臨走前留下一句「我們在北京等你!」於是,回到祖國建設的種子在張汝京心中發了芽。
1997年,在德州儀器工作滿20年的張汝京踏上了回國的行程。
50億美元
中芯國際並不是張汝京回國後創辦的第一家公司。在20世紀最後的幾年裡,中國大陸的電子產業被世界先進水平遠遠甩在身後,要人才沒人才,要技術沒技術。咋辦?張汝京只能採取迂迴戰略,在技術、設備和人才等各項條件更優異的中國台灣成立世大公司。他的構想是,利用自己在德州儀器的建廠經歷,後期將廠房複製到大陸,從而曲線振興大陸的晶片產業。
世大公司在張汝京的領航下順風順水,但擋在面前的還有台積電和聯電兩座冰山。台積電彼時已成為晶片業老大,而且掌舵人正是大張汝京17歲,且同在德州儀器有過共事經歷的張忠謀。早在1987年,56歲的張忠謀便辭去德州儀器副總裁,回台灣創立台積電公司。在晶片製造領域,台積電的龍頭地位不容其他公司撼動,於是有了50億美元的故事。
據悉,當時張汝京和台灣一位業界大佬到私人餐廳秘密會談了4個小時。後者將兩個殘酷的選擇擺在張汝京面前:要麼退出晶片業,要麼出售世大公司。張汝京沒有退縮,反倒世大公司的股東們做出了意外之舉,他們瞞著張汝京以50億美元將公司賣給了台積電。
張汝京隨即失去實際公司控制權,憤怒、羞辱和不甘……52歲的張汝京憤然離職。
2000年
傳奇人物的事迹總帶著一些誇大的傳奇色彩。據張汝京本人回憶,上面「50億美元」故事中除了50億美元,其他都是謠言。
實際上,張汝京當時全程參與了台積電對世大的併購,「他(張忠謀)提出了非常不錯的價格,問我是否願意,我說願意,他就很高興。」當時台積電和聯電對世大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而台積電給出的價格是「原來股價的8.5倍」,這讓台積電收購世大變得順理成章。
最關鍵的是,出讓世大後,張汝京到大陸建廠的心愿得以實現。2000年4月,張汝京籌資14.8億美元在上海創立中芯國際,300多名半導體工程師也隨其共赴大陸,其中有不少是其在德州儀器和世大時的舊部。
這些離開台灣到上海奮鬥的工程師,無不對張汝京的專業和創新精神折服。此外,張汝京心細的品質也極具感染力,這無形中成為了他籠聚人心的利器。據悉,幾乎所有與他共事過的人都會提及這一點,「每次在電梯里遇到,他都能叫出我的名字,公司里成百上千的人,他可以記住幾乎每個人。」
13個月
與其說時勢造英雄,不如說英雄順應了時代。張汝京攜手300多名同樣滿懷熱血的工程師來到上海,而此時內地也在鼓勵發展半導體行業,相比幾年前,中芯國際有了更肥沃的發展土壤。
「建廠狂魔」張汝京在上海這片熱土上勤勞耕耘,以雷厲風行的姿態不斷建廠、加速擴張。從台灣媒體對張汝京工作狀態的形容,我們能看出他對這份事業有多熱愛和投入——連西裝都沒有穿,就是一件工作衫,披上件發舊的灰色毛衣,像個傳教士,辦公桌是三夾板拼湊起來的便宜貨。
要知道在當時,建一座晶圓廠的時間快則1年半慢則2年,而中芯國際的第一座廠房僅用了13個月。而後,張汝京當年「複製粘貼」的構想逐漸變成現實。
中芯國際此後在上海又接連建了3座八英寸晶片廠,並將產業延伸到北京和天津。其在北京建了2座12英寸晶片廠,並收購了摩托羅拉位於天津的一座8英寸晶片廠。政策的支援加上張汝京果敢的決策,中芯國際從此步入快車道,進入晶片代工行業的第一陣營。
2004年
對於大部分公司而言,發展的路上最缺的就是資金,而上市是不錯的融資方案。2004年3月,創立僅4年的中芯國際帶著「中國晶片第一股」的美譽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以17.5美元的發行價募集到14.4億美元的股本。緊接著,中芯國際又在香港掛牌交易。成功在紐約和香港兩地上市,中芯國際受到海內外市場投資者追捧,融資額度近18億美元。
這些資金的吸收,為中芯國際未來的進一步擴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時,中芯國際主要將募集的資金用作晶片廠的產能擴充。其中北京12寸晶片廠的新建工程和天津廠生產能力的提升工程需要大量資金,18億美元的融資額有如神助。
2019年5月24日,中芯國際從紐交所正式退市,這也為中芯國際回歸A股埋下了伏筆。
2億美元
不過這個伏筆埋的有點深,中芯國際在紐約、香港上市後並沒有迎來想像中的美好時光,反而遭遇了一番波折。
2009年11月11日,一場親友聚會在上海舉行,來的人很多都是之前沒有參加過的,他們關心的只有一個話題:張汝京真的要從中芯國際離職嗎?
這一天之前,中芯國際宣布了兩則重大消息:一是中芯國際和台積電長達6年的糾紛訴訟終於有了結果,雙方同意達成和解;二是作為中芯國際CEO、執行董事的張汝京辭職,原華虹集團CEO王寧國接任。
如果說,中芯國際發展過快是兩次訴訟的導火索。那麼,點燃這根導火索的不是張汝京,而是那個和他「冤家路窄」的男人張忠謀。
從2003年到2006年,中芯國際先後兩次遭台積電起訴,理由是張汝京的台灣團隊侵犯了台積電的技術專利,甚至竊取其商業機密。第一次訴訟,台積電要求賠償10億美金,作為對比,當年中芯國際的收入為3.5億美金。可事實是,中芯國際少數基層工程師的確犯了抄襲的錯誤。張汝京在北京高院和美國加州對台積電提起反訴,但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時間的指針撥到2009年冬天,美國法院判處中芯國際敗訴。張汝京和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攜律師團飛往香港,與台積電進行緊急談判。作為張汝京的老上司,張忠謀沒有留太多情面。雙方最終達成和解,除了中芯國際賠償2億美元現金及10%股權,還有一個條件是張汝京必需離開中芯國際。競業協議里的文字一個比一個扎心:2010年起,三年之內張汝京不得再從事晶片相關的工作。
這份競業協議影響了張汝京後續的職業生涯。告別自己一手創立並付出無數心血的中芯國際後,張汝京繼續自己的建廠之路,先後創立LED廠、新昇半導體和芯恩半導體。
50%
至此,中芯國際的張汝京時代翻篇。而在沒有他的日子裡,中芯國際又經歷了一番艱難困苦。
由於巨額賠償,中芯國際融資和擴張能力基本為零,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中芯國際創下虧損超30億元的記錄!隨後一年,中芯國際管理層出現動蕩,王寧國、楊士寧兩位高層陸續離開,但希望在新任CEO邱慈雲手中重燃。
比張汝京小八歲的邱慈雲,曾是中芯國際創立時的高級運營副總裁。2005年,邱慈雲過於「求穩」的企業運營策略與張汝京快速擴建的想法水火不相容,前者隨即離職。
但重返中芯國際的邱慈雲,讓之前沒能派上用場的維穩保業績的經營理念有了用武之地。他主張「放下野心,放慢步子,穩紮穩打」,將更多精力放在成熟製程和高產能的良率上,而不是追求最先進的製程,同時市場重心也收回中國。
與此同時,2013年前後,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產業又迎來了新的變化,2014年千億規模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掛牌成立,有了國家資金,加上不少海歸人才助力,中國半導體產業開始復甦。
2009年,中芯國際的總營收中只有20%來自中國,而到2016年,這個數字已經乘著東風攀升到50%。在此期間,中芯國際轉虧為盈,市值也增長了數倍。
14nm
2017年,邱慈雲請辭中芯國際CEO,另外兩位繼任者開啟了中芯國際的新時代:一位是曾擔任首席運營官的趙海軍,另一位則是曾任職台積電和三星的梁孟松。兩者雖均為CEO,但分工很明確——趙海軍負責製造,梁孟松負責研發。
梁孟松可不是一般的研發人才,他曾在台積電擔任資深研發處長,可以說見證和參與了台積電每一代晶片製程的研發歷程。2009年進入三星後,梁孟松幫助三星跨越20nm製程鴻溝,並早於台積電半年研發出14nm製程,後者因此丟掉了蘋果A9晶片和高通的訂單。
這樣一位台積電和三星都搶著要的研發巨擘,到中芯國際後自然帶來了主角該有光環。當時中芯國際開始放棄20nm製程,轉而研發更先進的14nm製程。令人咋舌的是,梁孟松僅用不到300天時間就帶領中芯國際將14nm製程技術研製成功。不僅是從無到有的成功,產品良率也提升到了95%,這讓中芯國際的晶片代工競爭力上了一個台階。
別以為14nm就沒有商業價值。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半導體銷售市場2000多億人民幣,其中14nm製程產品佔據65%份額。中興證券研究所預測,到2020年底,14nm預計能夠佔中芯國際營收的10%。
2019年9月,中芯國際實現中國第一代14nm FinFET製程晶片的量產。2020年4月發布的榮耀Play4T手機,採用的便是由中芯國際14nm製程代工的麒麟710A處理器。
6000億
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登陸A股科創板,開盤價為每股95元,遠高於發行價每股27.46元,漲幅高達245.96%,總市值一度飆升至7000億元人民幣,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半導體企業之一。目前,中芯國際總市值在6000億元上下,甚至遠超中石化。
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此次科創板IPO約40%的資金將用於12英寸晶片SN1項目,即中芯南方一期。中芯南方主要用於中芯國際14nm及以下先進製程節點的研發和量產,目標產能是3.5萬片/月,投資總額達120.4億美元。
中芯國際回歸A股已經不僅僅是中芯自己的事情,更關乎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走向。20年前,張汝京懷揣著赤誠之心和滿腔熱血,和有志之士共同創立中芯國際。未曾想,在時代的浪潮中,它書寫出了一部血淚奮鬥史。這部奮鬥史,又何嘗不是一部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的發展史。
但我們不能被6000億市值沖昏頭腦,理性來看,當前的中芯國際被覆蓋上了一層資本熱情的濾鏡。我們從中芯國際看到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積極發展態勢,也要認清我們和國外先進水平的真實差距。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埋頭苦幹才能看到彎道超車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