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活動 | WAIC2020 司曉:一個「泛在智慧」的世界正在加速到來

  • 2020 年 7 月 16 日
  • AI

7月10日,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騰訊論壇上,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騰訊副總裁姚星、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騰訊優圖實驗室副總經理黃飛躍正式發布《騰訊人工智慧白皮書:泛在智慧》。

作為騰訊第一份全面介紹AI、闡述騰訊人工智慧布局和思考的白皮書,該書從宏觀背景、技術研究、落地應用、未來經濟、制度保障五維度,勾勒出了「泛在智慧」的全景全貌。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演講中指出:「一個『泛在智慧』的世界正在加速到來。一方面,技術和能力的『泛在』 ,讓人工智慧逐漸成為一種通用技術,成為像水和電一樣的基礎設施,促進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加速變革;另一方面,應用的『泛在』,讓工業、醫療、城市等各個領域都在與人工智慧發生關聯。AI正在泛於大眾、惠於大眾。」

各位領導,各位線上的朋友,下午好,很榮幸參加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空前挑戰,另一方面,疫情也成為數字技術的試金石,整個社會都在疫情倒逼下,加速進入了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化的新常態。今天通過這樣的方式與大家見面,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們已經經受住了這次考驗。

疫情後時代,將是全球經濟重建的重要時期,也可能是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為泛在智慧引領的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新機遇。疫情後時代,短周期的恢復與長周期的發展成為重點,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打開了窗口期和豐富的試驗場。我們認為一個「泛在智慧」的世界正在加速到來

這裡提的「泛在」有兩層含義:

一是技術和能力的「泛在」 人工智慧越來越成為一種通用技術,成為像水和電一樣的基礎設施,促進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加速變革。

二是應用的「泛在」。工業、醫療、城市等各個領域都在與人工智慧發生關聯。AI正在泛於大眾、惠於大眾。

下面,我們來看一張「泛在智慧」的全景圖。「泛在智慧」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中間層的AI新基建。

「泛在智慧」全景圖

就在前兩天,李克強總理在貴州調研時再次強調了新基建,而且還到了騰訊的貴安七星數據中心,鼓勵我們要挖出數據的鑽石礦。AI新基建是新算力、新演算法和數據新要素三位一體構築的智慧中台,對外提供語音、影像視覺、知識圖譜等大量的AI能力。可以讓大量的中小企業降低進入智慧時代的門檻。在AI新基建之上,是「智慧+」的部分,這是AI發揮作用的主戰場,例如自動駕駛、AI+醫療、AI+教育等等。最底層,還需要智慧底座的強力支撐。不僅包括5G、物聯網等新連接,來生成海量的數據,還需要完備的安全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等完善,從而讓AI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

總體來看,我們國家的人工智慧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這跟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是分不開的。以2015年國務院正式把人工智慧納入「互聯網+」 的重點任務之一作為起點,到現在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其中,具有標誌意義的是第二階段,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寫入了「人工智慧」 。當年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美國互聯網已經發展的如火如荼,而國家在AI發展的早期,就把它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說明國家是很敏銳的。也就在當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全面戰略部署,這是AI發展的總綱領。

第三階段,就是人工智慧開始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第四階段我們認為是今年開啟的,AI作為一種新基建,將肩負起更重要的角色,去推動數字轉型、智慧升級和融合創新。可以說,這為「泛在智慧」的到來再次按下了加速鍵。

也正是得益於國家日益明晰的產業政策,人工智慧也走出了概念炒作的風口,投資界對人工智慧的認知開始回歸理性。從圖上我們看到,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從單純的追逐熱點,轉向更注重核心技術和應用潛力。像一些底層技術創業公司,以及落地性較強的醫療、教育、智慧網聯汽車等創業項目獲得了更多青睞。

「泛智」的前提是「有智」且「智」得高效、「智」得可靠,這一切的「智」的來源離不開技術的成熟。在2010年至2020年之間,人工智慧的計算複雜度每年激增10倍,人工智慧訓練成本每年下降約10倍。在此基礎上,各項人工技能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視覺技術是電腦的眼睛,這塊技術目前已經非常成熟了,從只重視準確度,到現在注重安全和可靠性。語音技術是電腦的耳朵和嘴巴,為人機交互打開了新的重要入口,近年來人和機器的交流也越來越自然。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推出了一位虛擬歌手,叫「艾靈」,跟王俊凱、雄安小學的小朋友合唱歌曲,不僅擁有了近乎真人的聲線,唱的時候還能像人一樣充滿感情。自然語言理解是人工智慧皇冠上的明珠。AI Lab在很多國際比賽上取得了全球第一,微信AI也兩次獲得國際對話系統技術挑戰賽的冠軍。

疫情是一場全民被迫參與的數字化生活社會實驗,成為了AI的試金石,從基礎設施的完備性、數據的流通性到快速反應能力是一次國家級全面的數字化檢閱。在這場社會實驗中,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疾病診療、城市治理和復工復產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相信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切身的感觸,下面稍微展開一點:

醫療方面,疫情期間,很多醫院CT影像讀片的醫生無疑工作量更大了,不僅要排除疑似病例,治療期的患者平均每5天也要做一次CT檢查。騰訊2月份緊急啟動內部項目,把搭載覓影的CT設備運到湖北武漢協和西院、武漢日海方艙醫院等醫療機構,在患者CT檢查後最快2秒就能完成識別,1分鐘內就能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參考,大幅提升了效率。我們還跟鍾南山院士團隊合作,成立了「大數據及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將AI和大數據用於流行病、呼吸疾病等篩查和防控預警。未來AI+醫療還有更廣闊的前景,將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建設、健康中國戰略等推進中發揮重大作用

除了身處一線的醫療領域以外。疫情之下人工智慧也加速在城市治理方面落地應用。比如隨申碼、健康寶,已經成為人們出行的必備。再如,為了幫助社區防疫,避免交叉感染,騰訊推出了健康申報、人車管理、體溫篩查以及智慧隔離等抗「疫」功能,在全國很多小區落地。疫情早期,騰訊優圖的車輛識別技術能夠對外來車輛自動識別登記,同時對出入社區的湖北牌照車輛進行提示,並對湖北牌照,但近期沒有去過湖北的車輛進行白名單處理。基於騰訊優圖AI識別技術,平台還能夠及時發現未佩戴口罩的人員,統計社區內人員口罩佩戴情況,協助社區居民管理,降低疫情傳播風險。這些看似很小的點點滴滴,卻蘊含了城市治理的大量細節,騰訊去年也提出了未來城市WeCity 的發展藍圖,這裡面有很大的應用空間。

復工復產是疫情後的首要大事,智慧化轉型為產業提高抗風險能力,提升發展品質帶來了新的思路。華星光電是深圳一家生產液晶面板的企業,生產線的面積相當於12個足球場,但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忙碌的工人,但增加了很多機械手臂。面板的缺陷種類多達120種,而且不同工序、不同產品的缺陷特徵也不一樣,靠人工識別是很難的,現在AI檢測設備只需5秒就能發現。背後依靠的就是騰訊的人工智慧技術。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幫助華星光電縮減了50%的檢測人力,節省了超過1000萬的成本。正是因為有AI的加持,華星光電不僅在疫情期間平穩運行,還順利完成推理平台的擴容,提升了30%吞吐量。

歷史上,災難後常常伴隨著發展機遇。歐洲在黑死病之後進入技術高速發展期。由於瘟疫帶來了勞動力短缺,人們大量接納新技術來節省人力,使社會的總體生產力提升,積累的資本可以進一步加強對科技的投入。本世紀初的SARS也推動了電商的崛起。

本次疫情中得到初步嘗試的無人經濟,在疫情後也有望繼續滲透,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都顯示出巨大的潛力。以農業為例,傳統觀點認為農業是粗放、老土的行業,但現在已經成為AI最新潮的試驗場,「碼農」回歸本職工作,一舉改變傳統農業「看天吃飯」歷史。去年,騰訊與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組織了智慧溫室種植的國際挑戰賽,5個AI組的番茄收成,全部都超過了有20年經驗的農業種植專家組。除了競賽,騰訊與農業大省遼寧達成合作,展開兩期種植試點。實驗組和未改造的對照組相比,每畝每季提升數千元凈利潤。在服務業,疫情催生了非接觸經濟,無人零售、無人值守、物流運輸等行業的非接觸式服務需求大漲。

我們看到,人工智慧正在帶來人機協作關係的全新革命,雖然短期內一些就業發生了替代,甚至有結構性失業的問題,但長期來看,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絕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讓人從繁重的、重複工作中解放出來,解決更有價值的問題。在這一新的協作關係下,我們認為,未來很多產業都將通向帶引號的「無人經濟」,但無人一定是「為更多人 」 。

根據以上的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發展AI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要融入經濟和社會價值中

經濟價值方面,人工智慧助力復工復產,加速經濟復甦。非接觸經濟和線上經濟成為未來經濟的新亮點,人機協作創新將進一步釋放行業的生產力,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

社會價值方面,人工智慧正在大力推動智慧城市治理轉型,提升社會資源分配效率。科技向善,讓科技去解決真正的「大問題」,讓科技承擔起「救命」的角色,讓科技為地球思考,為地球造福。

就像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在昨天的發言中提到的,經過這次疫情,中國已經不再有純粹的傳統產業,每個產業或多或少都開啟了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進程。對於人工智慧來說也同樣成立。未來每個產業都會或多或少融入AI,當我們不再強調AI這個概念本身時,也是AI真正健康落地產生大範圍影響的時候。

最後用老子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分享,「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在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會是一個全面滲入到生產、生活、無所不在的狀態,可以說它很重要,因為萬物都會依賴於它;也可以說它不起眼,因為智慧技術化為無形,融於萬物其中了。

騰訊正在向著這樣的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