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影片還帶振動:這樣的體驗何其爽!
最近手機廠商越來越重視振動體驗了,和拍照不太一樣,手機的振動效果很難被用戶感知,品牌上也不容易宣傳,所以之前一直沒有被重視起來。
雖然蘋果自 iPhone 6S之後,已經讓手機的振動回饋有了一次飛躍式的提升,但Android廠商也只是跟風了一段時間的壓感屏,振動體驗本身還是沒有被普遍重視。
這就形成了一個此消彼長的局勢,用過的都說好,但沒用過的很難感知。早期轉子馬達的「嗡嗡嗡」體驗,更是讓很多人習慣關掉手機的振動回饋。
可能是由於市場的充分競爭,之前不受重視的振動回饋最近也成為熱點,線性馬達在旗艦機上被廣泛使用。
不過如今包括蘋果在內,振動回饋在手機上的應用也多是伴隨交互、鈴聲,它還能用來幹什麼?B 站最近把振動回饋運用到了鬼畜影片里。
讓一部分影片先振動起來
前不久 B 站上線了一批「動感影片」,手持 iPhone 8/iOS 13 以上的用戶可以伴隨影片中音樂的節奏,感受手機振動。
首批支援的影片包括鬼畜、音樂 MV、古風彈奏、電子樂等,影片中的鼓點、節奏,會對應不同幅度、強度的振動變化,體驗可以用「酸爽」來形容。
據 B 站表示,該技術是運用 AI 來識別影片中的節奏點,根據音頻功率確定振動幅度,然後調用硬體達到不同強度的振感效。
目前只有使用對應機型的用戶,在個別影片中可以體驗此功能,不過根據官方說明,未來Android用戶也可能用上此功能。
看影片還帶振動,這會成為未來的趨勢嗎?
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新技術,早在 2016 年 Immersion 公司就推出過一個叫做 Content Portal 的應用,裡面有一系列作為範例的影片,可以讓你在手機上感受這樣的效果。當然由於硬體的差異,不同機型的實際體驗會有區別。
Immersion 是專註於提供振動回饋解決方案的公司,他們本身不生產硬體,只是作為方案提供商連接馬達供應商和終端設備廠商。使用 Immersion 的設備包括平板電腦、遊戲手把、VR 手把、可穿戴設備等,當然手機也是其中之一。
2016 年壓感螢幕流行起來時,Immersion 與多家Android廠商進行了合作,包括三星、華為、LG、魅族、金立等。
不過隨著壓感屏的跟風期過去,手機的振動回饋又變得「不易感知」,就連蘋果也逐漸取消了 3D Touch。
壓感螢幕的堅守者
當然手機的振動回饋不止壓感屏這一個應用,它只是最容易被用戶感知而已,實際上振動回饋在手機遊戲中也被整合為體驗的一部分。
Immersion 曾與 Google Play 合作推過一個遊戲合集「Games You Can Feel」,裡面的遊戲全都使用了 Immersion 提供的振動回饋技術,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手游廠商的作品,比如 Rovio 的《Angry Birds Friends》等。
振動回饋在賽車等體育競賽類遊戲中的作用十分明顯,Immersion 還聯合 Acer、Gameloft 推出過一個特殊訂製版的《狂野飆車 8》,在 Android 平板 Predator 8 GT-810 上用振動模擬真實的跑道紋理、多個引擎同步發出的轟鳴、複合爆炸效果。
當然這款設備上的雙振動馬達是 Immersion 專門調教過的,與硬體廠商、遊戲廠商三方合作,才達到了比較震撼的體驗。
這種做法有點類似現在的遊戲手機,實際上這也是壓感屏最後的「堅守者」了。如今大火的吃雞手游操作邏輯複雜,壓感屏的重按操作正好分擔一部分交互,針對遊戲手機的定位來說,振動回饋的體驗也絕對比拍照來得更重要。
把遊戲手機看作一個平台,一面連接硬體供應商,一面連接遊戲廠商,我們大膽展望一下,振動回饋可能藉助手游反向普及到整體市場中。
索尼的黑科技
說回到影片方面的體驗,其實這個概念有點類似 4D 電影,在爆炸、入水、追逐戰時配以熱風、洒水、座椅抖動,不過它的體驗並不好,新鮮勁過後就索然無味。
大部分人吐槽的一點就是,電影院里的黑暗環境、大銀幕、立體聲都是在儘力營造一個沉浸式的氛圍,而座椅抖動太容易讓人齣戲,並沒有做到體驗提升。
在手機上則不一樣,振動回饋是作為畫面、聲音的配合,不會影響本身的視聽體驗,在人們的影片觀看習慣都朝手機轉移的今天,這種帶振動的影片出現正合時宜。
之前就有一個手機品牌推動過這種形式,那就是以黑科技聞名的索尼 Xperia。
在 XZ2 中,索尼推出了「動態振動」的功能,把這種技術應用到了全局。這套 DVC 技術(Dynamic Vibration System)會分析音頻資料,根據音頻節奏觸發不同的振動回饋,在看電影、聽音樂時能夠更加有帶入感。
這個靈感實際上是來於索尼 PS4 遊戲機的手把,用了一個之前四倍大小的馬達,PS5 手把公布時也說會提供更精妙的觸覺回饋,不知道會提升到什麼程度。
索尼在手機上也是想提供一個視覺、聽覺、觸覺合一的全方位體驗。不得不說除了拍照,索尼手機在其它方面的資源整合還是挺有想法的。
供需結合,還要有統一方案
Android手機的振動回饋還能趕上 iPhone 嗎?我想從市場方面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它在基本交互方面的體驗的確是「旦用難回」,但同時「難以感知」的問題也依然存在。Android廠商可能出於競爭需要在旗艦機型上用上線性馬達,但全面普及是有點困難。
讓熱門應用來倒逼呢?B 站算是開了一個好頭,如今它風頭正勁,這種會與同類平台拉開差異的功能,必定會引來一波跟風。
遊戲方面可能要靠遊戲手機來推動了,先讓一批熱門遊戲重視起振動回饋,然後藉助它們的力量反向推動全體手機廠商跟進。
還有就是像 Immersion 這樣的方案提供商,如果供需兩端全都有了動力,統一的方案當然會加速振動回饋普及的進程。
優秀的技術掌握在少數廠商的手裡不一定是好事,不過由於這種差異化,導致另一陣營充分競爭,結出更為豐盈的果實,即使姍姍來遲,也算是殊途同歸了。











